轉瞬間,曾經(jīng)一年級的孩子成長為高年級的哥哥姐姐。還記得孩子在一二年級時,他們對于知識的吸收能力有一定差異。那時,我用最完美的課件、最動情的表現(xiàn)、最豐富的道具去講述我想表達的東西,可一堂課下來,盡管我使出了渾身解數(shù),仍有個別孩子兩眼無神。
后來經(jīng)過反復思考我意識到,一二年級孩子年齡小,注意力難以集中太久,不能采用滿堂講的策略。
一次午休時間,我不厭其煩地給一個孩子講一道數(shù)學題,可他卻一言不發(fā)。這時,班內的某個男孩子進教室看到這一幕,提醒我:“老師,他平時特別能說,別被他騙了!”我合上了書本,對他說:“這樣吧,你回去研究一下這道題,明天講給我聽,我來做你的學生。”
第二天中午,別的學生都出去玩,我叫住了他:“你快來給我講題吧!”只見這個孩子一本正經(jīng)地講了起來,我驚奇地發(fā)現(xiàn)他居然講得很好,并且在講的過程中也理解了這種題型的做法。
這對我的觸動很大,也讓我產生了不少教學靈感。于是,我開始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由“老師為主,學生為輔”變?yōu)橐浴皩W生為主,老師為輔”的教學模式,把自己該講的內容講完后,留下一部分時間讓學生自己講課。這時班級氣氛一下活躍了,原本的活躍分子更活躍,偏內向的也開始躍躍欲試。
一次,我給學生講正方形和長方形的面積,做了一張相對有些難度的卷子,里面有幾道有些拐彎的題型,我問誰能上臺來講題,全班舉手的只有3個男孩子,我一一讓他們講了一些難題,他們居然講得非常有條理,還學著我的樣子提問同學:“首先從題中看出幾個條件,先解決什么問題,之后用什么公式……”儼然一副小老師的模樣,我給他們拍了視頻。同時我也發(fā)現(xiàn),女孩子都默不作聲,可能在數(shù)學思維上和男孩子有一些差距,于是我用激將法:“我們班女生怎么了?甘于落在男生之后嗎?現(xiàn)在男生和女生各自組隊進行比賽!”話音一落,各自成隊的男生女生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最終在小老師的講解下掌握了知識要點。
語文課上,我把需要掌握的生字展示在PPT上,讓幾個“小老師”講一遍,有錯誤的我再糾正。孩子自己讀一讀,同桌互相讀一讀,接龍讀一讀,誰有什么記憶生字的妙招都可以講出來,很快他們就掌握了。
低年級學生的自信從哪來?答案是從成為一個“小老師”開始。倪 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