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摘要]對于低年級語文教學而言,語用訓練應該聚焦在詞語和短語上,緊扣學段教學的核心目標,開掘多維的語用訓練,搭建扎實的語用平臺,提升學生的語用表達能力。教師在教學中要循序漸進,凸顯學段語用訓練的層次性;巧妙鏈接,凸顯學段語用訓練的生活性;分層設置,凸顯學段語用訓練的妥帖性。
[關鍵詞]語用訓練;年段特征;循序漸進;巧妙鏈接;分層設置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20)01-0056-02
語文教學的核心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教師要充分開掘教材文本中蘊藏的鮮活可感的語境,組織學生在感知語言表達特點、辨析表達效果的基礎上,進行語言文字的實踐運用。對于低年級語文教學而言,語用訓練應該聚焦在詞語和短語上。筆者以統(tǒng)編教材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6課《樹和喜鵲》一文的教學為例,談談自己的實踐與思考。
一、循序漸進,凸顯學段語用訓練的層次性
【案例呈現(xiàn)】
師:語文學習離不開扎扎實實的朗讀,我請一位小朋友來朗讀課文第一自然段。(指名朗讀)
師:字正腔圓,通暢流利。老師發(fā)現(xiàn)了一個特殊的詞語——一棵樹。大家快找找,這段話中還有哪些這種類似的詞語?
生1:一只喜鵲、一個鳥窩。
師:(出示天空映照下的草地圖)快速地觀察這幅圖,誰來照著這個樣子繼續(xù)說幾個這樣的詞語。
生2:一片草地。
生3:幾片樹葉。
生4:三朵白云。
師:真是一群活學活用的好孩子!有的時候,事物非常少,我們喜歡用“一”字來表示。其實,還有一個字非常重要,你們找到了嗎?誰來讀一讀這個句子。
生:(齊答)只有!這里只有一棵樹,鳥窩里只有一只喜鵲。
師:那我們這間教室里,可以怎樣用“只有”來說呢?
生5:教室里只有一位老師。
生6:講臺上只剩下一支粉筆。
【跟進反思】
由于低年級學生認知能力相對薄弱,他們的語言表達素養(yǎng)還沒有真正形成。因此,從文本中開掘出契合低年級學生的語用訓練資源往往是一件難事。為此,教師就需要蹲下身子,以學生的視角來解讀文本、遴選資源。比如,這一教學片段中教師對數(shù)量詞和“只有”兩個訓練點的關注,就是一個鮮明的例證。
此外,教師在引導低年級學生進行語言訓練時,巧妙地凸顯了學生的主體性思維,并體現(xiàn)出鮮明的訓練層次。第一層次:于語境中洞察尋找,以“一棵樹”為范例,尋找語段中同種類型的短語,這本身就是讓學生體認形式、了解結構的過程;第二層次:于圖片中模仿訓練,讓學生在模仿過程中深化對這種語言形式的認知;第三層次,于生活中遷移類化,直接運用教室現(xiàn)有的資源,在習得言語形式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靈活運用。
整個語用訓練的過程充分關注了學生的學段特點,毫不突兀,讓學生在有序的語用訓練中不斷向著更好的語用層級進發(fā)。
二、巧妙鏈接,凸顯學段語用訓練的生活性
【案例呈現(xiàn)】
師:樹上只有一只喜鵲,因為少,就讓人有了一種感覺——
生1:很寂寞,很孤單。
師:說說你在什么時候也有過這種感覺?
生2:爸爸媽媽外出了,我只能一個人在家里,這時候就會很孤單。
生3:生病了,體育課我只能一個人在教室里,真的很孤單。
師:樹孤單,喜鵲孤單——兩個人物都孤單,我們就可以用上一個神奇的字?
生4:也。
師:課文中還有哪些地方也用上了“也”字?
生5:樹和喜鵲都有了鄰居,就用了“也”字。
生6:它倆都很快樂時,用了“也”字。
師:是??!那什么時候才能用上這個“也”字呢?
生7:前面與后面的內(nèi)容一樣時,就可以用“也”字。
師:生活中你發(fā)現(xiàn)哪些地方是可以用“也”字的?
生8:爸爸喜歡運用,我也喜歡運動。
生9:小紅考了一百分,我也考了一百分。
【跟進反思】
這一案例中,教師先后指導學生運用“孤單”和“也”字進行說話練習。縱觀對比之下,這兩個詞語的運用指導,教師都巧妙地運用了鮮活的資源,將學生推向了更廣闊的生活平臺,但在鏈接生活的策略上義有所不同。
第一個詞語“孤單”,直接指向?qū)W生的內(nèi)心情感。因為有了文本語境的浸潤,學生對“孤單”的內(nèi)涵已經(jīng)有所體悟,教師直接鏈接生活,通過“你在什么時候也有過這種感覺”,迅速地將學生的思維從文本轉(zhuǎn)移到生活中,以自身的內(nèi)心感受為基點進行表達資源的快速搜尋,并借助語言的重新組建歷練了學生的表達能力。第二個詞語“也”的教學則完全不同,教師先緊扣課文中的語句,讓學生在尋找和朗讀的過程中,儲備感性認知,為后面的實踐模仿奠定基礎;之后,教師借助于生活完全放手,利用學生生活中的經(jīng)歷和體驗進行遷移轉(zhuǎn)化,巧妙地化難為易,使得語用訓練目標在關注生活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得到落實。
三、分層設置,凸顯學段語用訓練的妥帖性
【案例呈現(xiàn)】
師:后來,喜鵲和樹木都多了,課文中又出現(xiàn)了一個有趣的詞語:好多好多!誰來讀讀這個句子,怎么樣才能讓人覺得數(shù)量很多呢?
(多個學生朗讀,教師指導他們將重音放置在副詞“好”字上)
師:(出示教材中的插圖)看了這幅圖,我們還可以怎么說“好多好多”?
生1:喜鵲有好多好多。
生2:樹木也有好多好多。
師:你們把“好多好多”放在了后面,這是一種有趣的表達。那可以幫它們調(diào)整一下位置嗎?
生3:好多好多喜鵲。
生4:好多好多樹木。
師:多到什么程度我們才可以用“好多好多”呢?
(課件出示圖片:公園里有兩朵玫瑰開放了。有一個孩子看到這樣的情境,就告訴媽媽:“公園里開了好多好多玫瑰。”你覺得可以嗎?)
生5:不行,只有兩朵,雖然比一個增加了,但也不能算多,不能用“好多好多”來說。
生6:一下子數(shù)不清的時候,才可以用“好多好多”。
師:是??!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會經(jīng)歷一些現(xiàn)象,誰能在一個場景中用上“好多好多”來說一段話呢?
生7:星期天,公園里好多好多的花開放了,來了好多好多的游客。這些花兒有好多好多的顏色,吸引了好多好多的蝴蝶!
【跟進反思】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著力指導學生理解“好多好多”的運用特點和適用范疇,并積極運用這個詞語進行說話練習。由于有了先前語用經(jīng)驗的支撐,教師對這一內(nèi)容的指導就省略了從課文中尋找的環(huán)節(jié),而是讓學生在深入實踐中直接鏈接生活,并在表達習慣的基礎上組織學生進行言語形式的調(diào)整,在變化中歷練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之后,教師通過出示典型的運用錯誤,引導學生在對比辨析的過程中進行思考:“好多好多”應該在怎樣的情況下使用?學生認識到了“好多好多”詞語的運用需要有一定的數(shù)量要求。借助文本語境和生活情境,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獲得了發(fā)展。
語文教學所關注的重點是文本的語言,教師對學生語言能力的指導需要從鮮活的生活出發(fā),尊重低年級學生的內(nèi)在認知規(guī)律,在循序漸進中不斷發(fā)展學生內(nèi)在的表達能力。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