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卓然
(云南大學 外國語學院,云南 昆明 650091)
文化負載詞是指標志某種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詞、詞組和習語,這些詞匯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逐漸積累的有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的活動方式(1)廖七一.當代西方翻譯理論探索[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232.。林語堂譯本《浮生六記》是該書最早完成和最經(jīng)典的英譯本之一,在中外文學界和翻譯界有廣泛影響。學界對其翻譯進行整體研究的同時,從目的論(2)趙文芳.從目的論角度解析《浮生六記》英譯本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策略[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09;殷豐立.從目的論看林語堂英譯《浮生六記》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D].杭州:浙江師范大學,2010;劉俊標.《浮生六記》中文化負載詞翻譯研究——目的論視角[D].鄭州:鄭州大學,2010.、模因論(3)REN RONG.從模因論看《浮生六記》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D].西安:西安外國語大學,2013.、關聯(lián)論(4)張蓓蕾.關聯(lián)順應理論視角下《浮生六記》三英譯本中文化負載詞翻譯的對比研究[D].成都:西南石油大學,2014;鄧笑.關聯(lián)理論視角下《浮生六記》英譯本文化負載詞的翻譯[J].肇慶學院學報,2015(3).、文化圖式理論(5)李巧玲,張貫之.文化圖式理論視域下漢語文化負載詞的英譯研究——以林譯《浮生六記》為例[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5).等視角探討過林語堂本《浮生六記》文化負載詞的翻譯,本文從紐馬克翻譯理論視角對此進行探討。
《浮生六記》是清朝蘇州人沈復于嘉慶十三年(1808年)著成的自傳散文體小說,全書共六卷,現(xiàn)存前四卷:《閨房記樂》《閑情記趣》《坎坷記愁》《浪游記快》。書中記述了作者夫婦間平凡的家居生活、坎坷遭遇以及他們在各地的旅游見聞?!陡∩洝返囊暯呛蜁鴮懯知毺?,在思想上反對禮教,倡導個性,在文字上古雅簡練,清新活潑,不拘一格地描述了沈復的夫妻生活以及妻子蕓娘不同于其他閨閣女子的思想與行為,一經(jīng)面世便深得各派文學大家的青睞,在中國散文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該書內(nèi)容龐雜,包羅萬象,對清代中國的風土人情、社會生活、親屬關系、行為方式、風俗習慣等進行了較多描述,負載了大量文化信息,通過文字、方言、詩詞、對聯(lián)、成語、諺語等方式不斷呈現(xiàn),受到學術界和翻譯界的高度關注。
林語堂(1895~1976)是我國著名作家、學者、翻譯家,他翻譯的作品語言純熟地道,是我們值得學習和賞析的佳作。林語堂酷愛《浮生六記》,他決心翻譯此書,讓西方人知曉這一佳作。1935年,書稿翻譯完成,刊登于英文《天下》月刊及《西風》月刊。林語堂在譯者序中說:“我相信淳樸恬退自甘的生活,是宇宙間最美麗的東西?!?6)沈復.浮生六記[M].林語堂,譯.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可見,沈復與妻子求真愛美、恬淡閑適的生活,正是林語堂所推崇的人生態(tài)度和生活方式。林語堂英譯本《浮生六記》發(fā)表后,得到了西方讀者的廣泛認可,為傳播中國文化做出了重要貢獻。
對于《浮生六記》中出現(xiàn)的299個文化負載詞,林語堂采取了意譯、直譯(音譯)加意譯、直譯(音譯)、直譯(音譯)加注釋、省譯等翻譯方式(7)李小亞.《浮生六記》林語堂英譯本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方法分析[J].海外英語,2014(13).,慮及中西文化差異,又以上述前兩種翻譯方式為主,以便英語讀者更容易理解。林語堂對文化負載詞的有效翻譯,為《浮生六記》在西方世界的成功推廣奠定了堅實基礎。紐馬克提出的交際翻譯和語義翻譯涉及譯入語和源語之間的語言形式、句法以及文化內(nèi)涵的不同處理方法,運用紐馬克翻譯理論能相對直觀地分析《浮生六記》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
20世紀80年代初,彼得·紐馬克的著作《翻譯初探》(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由英國普卡蒙出版社(Pergamum Press)出版。針對當時翻譯界關于直譯和意譯的爭論,紐馬克認為,無論是直譯和意譯,都不能忽視翻譯過程中出現(xiàn)的翻譯目的、文本類型和目的語讀者等因素,因此,根據(jù)不同類型的文本,應該采取不同的翻譯策略。基于上述認識,紐馬克在《翻譯初探》中提出了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的概念,初步構(gòu)建了紐馬克翻譯理論(8)關于紐馬克翻譯理論,主要參見:Newmark, Peter.Approach to Transla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廖七一.當代西方翻譯理論探索[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林小芹.紐馬克論交際翻譯與語義翻譯[J].中國翻譯,1987(1);楊士焯.彼得·紐馬克翻譯新觀念概述[J].中國翻譯,1998(1);原虹.《論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J].中國科技翻譯,2003(2);黃建鳳,馮家佳.紐馬克翻譯理論與漢語文化負載詞的翻譯[J].東南亞縱橫,2010(7).。
交際翻譯更關注目的語讀者,試圖對譯文讀者產(chǎn)生一種盡可能接近原文的效果,因此譯文往往更加地道通順。換言之,譯者要在忠實于原文的基礎上,盡可能使用目的語的語言規(guī)范,可以根據(jù)目的語的需要調(diào)整句子結(jié)構(gòu)、邏輯關系等內(nèi)容。與此同時,要求譯者根據(jù)自己對目的語文化背景的了解,將源語文本中的文化信息轉(zhuǎn)換成目的語中的文化信息,使譯文產(chǎn)生和原文一樣的交際效果。因此,交際翻譯通常適用于大部分非文學作品、信息類文本、教科書等文本。
語義翻譯的重心則側(cè)重于原文文本和原文作者,譯者應該盡可能保留原文的語法規(guī)則、語義和句法結(jié)構(gòu),努力使譯文更接近源語文本的意義,力求譯文在形式上接近并保留原文的效果。語義翻譯要求譯者保留源語文本中的文化特色,不需要將其轉(zhuǎn)化到目的語的文化語境中,以此來實現(xiàn)源語文化的傳播。因此,語義翻譯通常適用于文學文本、科技文本、哲學文本等,在這些類型的文本中,語言和內(nèi)容幾乎同樣重要。
從理論上來,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的區(qū)別主要體現(xiàn)在兩方面:
首先,兩者針對的目標不同。交際翻譯針對的目標是目的語讀者,譯者在尊重原文本的形式的基礎上,力求給讀者呈現(xiàn)通俗易懂的譯文,必要時可以將源語文本中包含的文化元素融入自己的文化和語言之中,可以清晰直接地將原文本內(nèi)容和信息傳遞給目的語讀者。語義翻譯注重原作者的思維過程,盡可能在保留源語文本句法結(jié)構(gòu)、語法規(guī)則的基礎上,向譯文讀者傳遞信息,對于具有文化內(nèi)涵的內(nèi)容要盡量保持其文化內(nèi)涵,而不是用目的語的文化來解釋說明。
其次,兩者關注的重點不同。相對而言,交際翻譯更注重譯文的效果,而非譯文內(nèi)容。一般來說,交際翻譯傾向于欠額翻譯,即譯者在譯文中對原文內(nèi)容進行了解釋,讓目的語讀者在閱讀譯文時不會產(chǎn)生障礙。而語義翻譯則更偏向于超額翻譯,即更多保持原文的風格和語法結(jié)構(gòu),目的語讀者在閱讀譯文時需要更多自我理解。例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用交際翻譯為“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用語義翻譯為“Man proposes, Heaven disposes”。在中國文化中,“天”指宇宙的統(tǒng)治者,而在西方文化中,其對應物為“上帝”。因此,交際翻譯用更符合西方宗教背景的God來翻譯“天”,更容易為西方讀者所接受;而語義翻譯則沒有涉及文化內(nèi)涵,只是純粹翻譯了“天”的含義。
誠然,無論是語義翻譯,還是交際翻譯,都必須符合譯入語中廣泛接受的語法規(guī)范。紐馬克認為,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可以完美融合,特別是原文本所包含的信息具有普遍性且內(nèi)容與形式并重時。紐馬克曾經(jīng)將文本分為不同類別,認為不同類型、不同功能的文本應該選擇不同的翻譯策略。但是他也認為一個文本中通常會包含不同的功能,但翻譯時可能會有所側(cè)重,因此一篇文章不能單純只用語義翻譯或是交際翻譯,在采取翻譯策略的時候,要將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相結(jié)合,只是側(cè)重點有所不同而已。
《浮生六記》是一部自傳體散文,屬于文學作品范疇。紐馬克認為,文學作品應該采用語義翻譯,在譯本中保留文學作品原有的文化內(nèi)涵,從而讓譯入語讀者能感受到異域文化的特點。在翻譯《浮生六記》時,林語堂的初衷便是向西方傳播中國文化,因此譯文中很多地方都盡可能的將原文中的文化內(nèi)涵體現(xiàn)出來,比較符合語義翻譯的范疇。
例1“余生乾隆癸未冬十一月二十有二日,正值太平盛世”譯為I was born in 1763, under the reign of Ch’ienlung, on the twenty-second day of the eleventh moon.The country was then in the heyday of peace.
林語堂對《浮生六記》所提及月份的翻譯幾乎都是按照語義翻譯來進行的。清朝時期,中國使用陰歷紀年,原文中提到的十一月其實是中國人用陰歷所計算的第十一月,因此,林語堂選擇用“moon”來翻譯月份,不僅可以將原文要表達的意思展現(xiàn)出來,也能與西方的十一月(November)區(qū)分開來。文中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在此不予贅舉。盡管林語堂沒有將中國傳統(tǒng)的天干地支譯出,但仍然保留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內(nèi)涵。
例2“板橋內(nèi)一軒臨流,名曰我取,取‘清斯濯纓,濁斯濯足’意也”譯為Over the bridge, there was an open hall overlooking the water, called “After My Heart” —the reference was to an old poem: “ When the water is clear, I will wash the tassels of my hat, and when the water is muddy, I will wash my feet.”
此句引用了《孟子·離婁上》中的一句話:“清斯濯纓,濁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币馑际撬寰陀脕硐疵崩t,水濁就用來洗腳,事物善惡皆取決于自己本心。林語堂在翻譯這句話時,并沒有過多向譯入語讀者解釋原文的內(nèi)在含義,只是按照原文的表面意思和原有的結(jié)構(gòu)進行翻譯。這樣的譯法保留了原文的文化內(nèi)涵,而其中深意就要譯入語讀者自己慢慢領悟了。
例3“是年七夕,蕓設香燭瓜果,同拜天孫于我取軒中”譯為On the seventh night of the seventh moon of that year, Yun prepared incense, candles and some melons and other fruits, so that we might together worship the “Grandson of Heaven” in the Hall called “After My Heart”.
“七夕”和“天孫”都是負載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詞語。七夕是中國人傳統(tǒng)的情人節(jié),日期是陰歷七月七日,林語堂沒有將七夕譯為“the Valentine’s Day”,而是直接譯為“the seventh day of the seventh moon”;“天孫”指的是織女,因織女是天帝的孫女,因此稱為天孫,此處,林語堂也將其直譯為“Grandson of Heaven”。同時,林語堂對于這兩個詞做了腳注進行解釋:“The seventh day of the seventh moon is the only day in the year when the pair of heavenly lovers, the Cowherd and the Spinster, are allowed to meet each other across the Milky Way.”腳注的方式也是語義翻譯中最常用的一種方法。
遵循文學文本翻譯主要采用語義翻譯原則的同時,林語堂也適時使用了交際翻譯的手段,實現(xiàn)了中西文化的貫通。
例1“又見揚州商家有虞山客攜送黃楊翠柏各一盆,惜乎明珠暗投”譯為Once I saw at the home of a merchant at Yangchow two pots, one of boxwood and one of cypress, presented to him by a friend from Yushan, but this was like casting pearls before swine.
“明珠暗投”指的是把閃閃發(fā)光的珍珠投到黑暗的地方,用來比喻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用,也比喻珍貴的物品落到不識貨的人手里。本句中指兩盆好的盆栽落到了不識貨的人手里,十分可惜。林語堂在處理這個成語的時候,用了英語中的一句俚語“cast pearls before swine”,其含義也是將具有價值的東西放到不懂的人面前,是無法體會其中的珍貴的。這樣的處理迎合了譯入語的文化,讓譯入語讀者立馬明白文章所表達的意思。引用譯入語中的俚語來翻譯原文中的文化負載詞是交際翻譯中常用的技巧。
例2“而憨為有力者奪去,以千金作聘,且許養(yǎng)其母,佳人已屬沙咤利矣”譯為Then Han was married to an influential person, who had offered a thousand dollars for her and, furthermore, undertook to support her mother.“The beauty had therefore fallen into the hands of barbarian.
這句話講述了蕓娘為夫君沈復尋了一名侍妾,名為憨園,未曾想憨園后來竟被一個有錢有勢的人娶走。句中“佳人已屬沙咤利矣”出自宋許顗《彥周詩話》,用來形容妻妾被有力者占有或奪取,在此正好指憨園被別人娶走一事。林語堂選擇用“barbarian”一詞翻譯“沙咤利”,barbarian是野蠻人的意思,用在此處頗有強取豪奪的意味,如果林語堂選擇直譯“沙咤利”或者去解釋其含義,可能需要較長的篇幅,譯入語讀者也許還無法完全領會其含義,但是用譯入語文化中barbarian來翻譯,不僅將原文的含義表達出來,譯入語讀者也能完全理解作者的原意。
例3“抵潼關甫三月,琢堂又升山左廉訪,清風兩袖,眷屬不能偕行,暫借潼川書院作寓”譯為It was barely three months since his arrival at Tungkuan, when Chot’ang was again transferred to Shantung as inspector.As he was an upright official, having made no money from the people and therefore unable to pay the expense to bring his family there, we remained temporarily at the T’ungch’uan College.
“兩袖清風”是一個漢語成語,原指兩袖中除清風外,別無所有,現(xiàn)在多用來比喻為官清廉、不貪贓枉法嚴于律己的人。此處用來形容琢堂為官清廉,在這個詞的翻譯上,林語堂的譯法傾向于交際翻譯,直接解釋“兩袖清風”的含義,盡管未能保留傳統(tǒng)文化中的意象,但是這樣處理有利于譯入語讀者理解上下文的關系和含義。
總之,文學作品中通常有許多文化意象和文化負載詞,這是不可或缺的語言元素,也使譯者在翻譯時面臨巨大挑戰(zhàn)。紐馬克提出的交際翻譯和語義翻譯為研究文學作品翻譯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林語堂翻譯《浮生六記》之時,紐馬克翻譯理論尚未產(chǎn)生,但運用紐馬克翻譯理論考察,可以發(fā)現(xiàn)林語堂較好地使用了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的技巧,翻譯了《浮生六記》中的文化負載詞,與現(xiàn)代翻譯理論高度契合。一方面,林語堂充分考慮到譯入語讀者對文本的理解,把一些較難理解的文化意象都將其解釋出來,對于一些譯入語文化中有對應的部分,林語堂則直接采用譯入語文化中的文字表達以替代原文,便于讀者理解,引起讀者共鳴。另一方面,對于只是出現(xiàn)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詞語,林語堂多采取直接翻譯的方法,保留其文化意象,盡管這可能會增加譯入語讀者理解譯本的難度,但對于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大有裨益,何況林語堂還做了腳注幫助讀者理解。與此同時,紐馬克主張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應該交替使用,只是側(cè)重點不一樣而已,這在林語堂譯本《浮生六記》中也得到了體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