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喜梅
摘要:課程思政建設是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和方向,是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各環(huán)節(jié),發(fā)揮專業(yè)教育思政功能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徑。公共藝術課程富有教學形式靈活、授課內容豐富、受益面廣泛等特點,具有開展課程思政的先天優(yōu)勢。以公共藝術課“音樂欣賞”為例,深入分析課程思政建設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并從課程思政系統(tǒng)化設計、運行機制建設、師資能力培養(yǎng)和思政元素挖掘等方面,探討公共藝術課程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實踐路徑。
關鍵詞: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公共藝術課程
中圖分類號:G71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9094-(2020)12C-0074-03
2019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親自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提出了思政課教師的“六個要求”和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八個相統(tǒng)一”,為新時代加強思政課建設、推動思政課改革指明了方向。一年多來,高職院校不斷探索思政教育的新模式、新方法,構建“思政+學科”的思政教育新格局,思政教育的外部環(huán)境、內部生態(tài)發(fā)生了顯著變化,尤其是課程思政教育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課程思政建設已經成為思政改革的重要內容和方向。本文以高職院校公共藝術課“音樂欣賞”為例,探討公共藝術課程思政建設所面臨的困境以及實踐路徑,希冀為思政教育改革提供好的模式借鑒。
一、公共藝術課程實施思政教育的內在意涵
課程思政是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全新的育人理念和課程觀,是習近平總書記“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tǒng)一”要求的具體實踐和構建“三全育人”格局的重要舉措。公共藝術教育以音樂、美術、戲劇、工藝制作等內容為課程載體,與思想政治教育在社會功能和作用上有相互融通的關系,在教育內容和形式上存在著許多相互滲透的因素。
(一)課程思政理念使然
課程思政是“大思政”育人理念的延伸和深化。它改變了長期以來高職院校教育教學中過度重視知識、技術和能力的傳授,輕政治和道德培養(yǎng)的教育狀況。[1]課程思政理念下,任何課程都具有思政功能,都應是知識傳授與價值引導的有機結合,只是協(xié)同的方式不同、多少不一而已。課程思政以專業(yè)課程為載體,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入專業(yè)課程的整個教學過程中,充分挖掘專業(yè)課程的綜合育人功能,二者相輔相成、互融一體,在同向同行的教育過程中實現立德樹人的協(xié)同效應。
(二)公共藝術課程屬性必然
公共藝術課程是我國高等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構成學生綜合能力素質的重要部分,[2]與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教學內容上的互通性。公共藝術課程承載著深厚的歷史、精湛的工藝,以及主人翁身上所呈現出來的民族大義、責任擔當、工匠精神等人格魅力,這些與思想政治教育所追求的愛國主義教育、政治素養(yǎng)教育、責任擔當教育、規(guī)則意識教育、傳統(tǒng)美德教育等密切契合,可以在藝術的熏陶中啟迪人的智慧、挖掘人的潛能、陶冶人的審美情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三)公共藝術課程教學模式應然
公共藝術課程以聽覺藝術和視覺藝術為主,在教學形式上可以很好地彌補傳統(tǒng)思政教育的不足。授課方式上,公共藝術課程往往采用寓教于樂的體驗式教學模式,教學形式靈活,課堂互動性強、氣氛活躍,可以有效避免傳統(tǒng)思政教育灌輸式教學的枯燥性問題。
二、公共藝術課程思政建設的困境
(一)課程思政理念有待確立
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和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就思政課程改革做出重要指示,課程思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一定范圍內已經達成共識。但是,部分高職院校對課程思政建設的認識仍然不清,缺乏課程思政建設的統(tǒng)籌謀劃和系統(tǒng)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目標要求還未落實到位。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片面強調藝術教育的技藝性,綜合育人意識不強,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教師的事,教學過程中藝術教育與思政教育相脫節(jié)。
(二)課程思政推進機制有待建全
隨著國家大力推動課程思政建設,各地各校開展了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與探索,建立了各級層面的組織框架和運行機制,然而在具體實施和推進層面,課程思政多由高校教學部門開展實施,統(tǒng)籌協(xié)調力度明顯較弱,多停留在開設幾門課、培養(yǎng)幾名教師的起初階段。高職院校的公共藝術教育在推進公共藝術課程思政方面相對緩慢。
(三)課程思政建設模式有待完善
課程思政建設不是課程與思政的簡單糅合,而是深入提煉專業(yè)課程所蘊含的文化基因和價值范式,實現在專業(yè)教育、知識學習中融入理想信念層面的精神指引,將思政教育潛移默化地貫穿于專業(yè)課程中。[3]當前,無論是公共藝術課程思政建設的理論研究還是實踐探索都處于起始階段,沒有成熟的范式借鑒,如何實現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銜接、自然融合,還須在實踐中探索。
三、公共藝術課程思政建設的實踐路徑
(一)加強公共藝術課程思政建設的系統(tǒng)設計
課程思政建設是對專業(yè)與思政長期二元分隔局面的一次革命,離不開系統(tǒng)化統(tǒng)籌推進。第一,要提高思想認識。學校要傳達好國家關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關要求,講解好課程思政建設對國家、對社會、對學生的重要意義,要讓每位公共藝術教師深刻領會公共藝術課程思政的重要意義,真正確立“大思政”理念,主動投身課程思政建設。第二,要加強組織推動。學校要加大課程思政建設的組織領導,將其納入學校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予以全力推進,加大工作統(tǒng)籌,形成工作合力,構建課程思政建設強有力的運行機制。第三,要重新建構課程體系。課程思政建設的落腳點是課程設計。以公共藝術課“音樂欣賞”為例,學校要組織力量基于課程思政理念修訂“音樂欣賞”培養(yǎng)方案、教學大綱和教學設計,深入挖掘“音樂欣賞”思政元素,支持授課教師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尋找思政教育與專業(yè)教學的最佳契合點,將思政元素融入“音樂欣賞”教學過程中,發(fā)揮好音樂教育的思政功能。第四,課程思政建設要遵循思政規(guī)律、專業(yè)規(guī)律和課程規(guī)律,實現專業(yè)知識講授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無縫銜接。
(二)完善公共藝術課程思政建設的運行機制
學校應從更宏觀的視角、更全面的統(tǒng)籌、更大的支持力度出發(fā),制訂導向性明確的課程思政建設推進政策,突出課程思政的重要地位。一方面要調動教學部門積極性。要加強課程思政建設的業(yè)務指導和工作督導,將課程思政建設情況納入院系年度綜合考核體系,明確院系在推動課程思政建設中的主體地位。另一方面要調動專業(yè)教師的積極性。要將教師參與課程思政建設情況與績效考核、職稱評定、職級晉升、評優(yōu)評先相掛鉤,建立支持課程思政建設的激勵機制。
(三)培育公共藝術課程思政建設的師資隊伍
第一,要確立好教師的課程思政意識。開展“音樂欣賞”課程思政建設,要在音樂欣賞過程中挖掘音樂所蘊含的精神內涵和文化價值,將其內化為學生的思想品格,達到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第二,要開展好教師的思政教育能力培訓。對“音樂欣賞”授課老師開展普及基本的思政規(guī)律、教育方法和思維模式培訓,讓音樂教師具有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素質。第三,要建立好師資相互協(xié)作的聯動機制?!耙魳沸蕾p”思政建設必須發(fā)揮好藝術專業(yè)教師和思政教師的協(xié)同育人作用,加強思想政治教師與音樂教師的交流與合作,形成工作合力??梢圆捎谩耙灰唤Y對”、集中研討、集體備課等方式,發(fā)揮思政教師的傳幫帶作用,讓專業(yè)課教師和思政課教師共同參與到課程思政建設中去,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有效結合,在提高音樂教師的思政素養(yǎng)的同時,實現音樂課程與思政課程的協(xié)同,形成良好的學科互動。
(四)挖掘公共藝術課程思政建設的思政元素
挖掘好專業(yè)課程的思政元素是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基礎性工作。“音樂欣賞”可挖掘以下思政元素。一是愛國元素。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產生了一大批與國家命運息息相關的經典樂曲,蘊含著豐富的愛國元素,這些都是寶貴的思政素材。教學過程中,通過鑒賞《義勇軍進行曲》《黃河》《我和我的祖國》等革命愛國歌曲,輔以創(chuàng)作時代背景、歷史事件的講授,可以堅定學生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素養(yǎng),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深厚的愛國情懷。二是良好品格元素。不朽樂曲的誕生絕不是音樂家靈光一現,也不是歷史的巧合,而是音樂家永不言敗、鍥而不舍等一系列良好品格的集中體現。深入解析聶耳、冼星海、海頓、貝多芬、莫扎特等國內外著名音樂家的成長歷程、創(chuàng)作過程,可以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偉大音樂家的人性光輝,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三是心理健康因素。音樂是一劑心理健康的良藥,優(yōu)秀樂曲在陶冶情操、舒緩心情等方面具有天然優(yōu)勢。通過名曲名樂的鑒賞,輔以豐富的課堂教學形式,可以有效排除和緩解學生學習、人際交往、家庭及社會的多重壓力,積極陽光地面對人生道路上的困難與挫折,完善其心理品格。
參考文獻:
[1]徐淑梅,張冬有,林琳,等.生態(tài)文明教育:“地球概論”課程思政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9(11).
[2]劉淑芬.通識教育視域下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模式探究[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2).
[3]王紅乾.新時代高?!罢n程思政”教育的改革創(chuàng)新[J].河南教育:高教,2019(12).
責任編輯:陳向陽
On the Path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Public Art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 Case Study
LI Ximei
(Changzhou Textile and Garment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Changzhou 213164, Jiangsu Province)
Abstrac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and dire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for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It is an effective means and an important way to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all aspects of curriculum teaching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function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Public art courses are characterized by flexible teaching forms, rich teaching contents and wide range of benefits, which have inherent advantages in carrying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aking the public art course "Music Appreciatio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faced by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explores the practical paths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systematic desig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the cultivation of the teachers' abilities and the explo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Key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public art cour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