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智瑾
[摘? ? ? ? ? ?要]? 鑒于高職筆譯課堂教學的實用性和應用性特點,以及學生學術基礎相對較弱的問題,為讓學生更主動地參與到筆譯教學實踐中,以“建構主義”為理論基礎,提出在高職筆譯課堂中采取“工作坊+語料庫建構”的混合教學模式,以提高學生的筆譯質量和效率,減少其對筆譯的畏難心。
[關? ? 鍵? ?詞]? 建構主義;工作坊+語料庫建構;高職筆譯課堂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20)26-0100-02
教育部2000年10月頒發(fā)的《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基本要求》明確了高職高?!耙詫嵱脼橹?,以應用為主”的教學要求。這意味著與本科教學相比,高職高專的筆譯教學不宜教授過多理論知識,而應以工作真實情境為載體,以學生自身開展翻譯過程為主線來開展教學。
一、基于“工作坊+語料庫建構”的混合式高職筆譯課堂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指導下,在某種環(huán)境中展開的教學活動進程的穩(wěn)定結構形式?!盵1]“工作坊+語料庫建構”的混合式高職筆譯課堂教學模式以“建構主義”為理論基礎,強調以工作真實情境為學習載體,學生以協(xié)作的方式學習,借鑒現(xiàn)有資源,尤其是網絡資源,搭建筆譯“語料庫”,主動完成支架式的學習。
(一)理論基礎
建構主義是一種關于知識和學習的理論,也是外語教學中應用較為廣泛的一種理論,強調學習者的主動性,是“由學生基于自身經驗背景,對外部信息主動采擇、加工并處理,從而重新建構知識、獲取新的理解的過程”。筆譯教學過程中,為了學生更深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應由老師輔助指導學生自發(fā)地研究翻譯文本、搜索資料、構建知識點,從而自主完成整個筆譯過程的學習。
Sinclair認為,語料庫是“為了用作語言范本而根據明顯的語言標準選取的語言片段”。把語料庫引入翻譯課堂,把傳統(tǒng)的翻譯教學和信息技術相結合,既可以使學生能夠利用描寫和比較的方式提高語言能力,又可以緩解學生理解上的困難,并提高翻譯技術和能力。[2]因此,可指導學生以翻譯專題為單位,通過搜索權威語料來源,建立包括詞、詞組和句型在內的“語料庫”。同時,通過大量分析語料,既可認識到多種語言現(xiàn)象,還可自己總結出翻譯技巧。[3]
“工作坊”最初主要指一種基于專題的研究性學習方式,發(fā)展至今逐漸演變?yōu)橐环N實踐教學模式。在筆譯課堂中,學生組成筆譯工作坊,協(xié)作完成學習和相應任務。
(二)教學目的
高職高專學生動手操作能力比理論能力強,習慣借用網絡資源進行筆譯實踐,最終造成邏輯思維的欠缺,翻譯質量較低。因此筆譯教學一定要讓學生學會有效利用網絡資源進行語料查找、篩選和對比分析,從而自行建構“語料庫”,提高筆譯質量和效率,減少其對筆譯的畏難心。
同時“工作坊”的引入,可改變傳統(tǒng)的筆譯課堂模式,提高學生的自主性和思考能力,增加學生的實踐機會和老師對筆譯任務的反饋度。通過引入真實的工作情境,指導學生在筆譯過程中不僅關注語言層面的處理,同時注意中英邏輯思維的差異及行業(yè)背景等因素對譯文處理的影響,在提高筆譯質量的同時,提高學生的職業(yè)素養(yǎng)。
(三)教學內容
選取合適的教學內容是實施新的教學模式的基礎,所以選取的教學內容可包括以下方面。
1.真實工作情境中的筆譯文本翻譯練習
基于高職高專教學實用性的特點,應盡可能選取真實工作情境中涉及的筆譯文本。可針對不同專業(yè)選取最具代表性的工作情境,確定筆譯主題。
2.四六級考試中的筆譯文本翻譯練習
通過四六級考試是高職高專學生,尤其是英語專業(yè)學生的硬核指標。選取四六級考試中的筆譯文本可滿足學生的考級需求,同時也能極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
3.筆譯策略
高職高專學生的就業(yè)單位大部分是中小企業(yè),其接觸到的筆譯文本更多具備職場交際功能,因此對于該類文本,學生在筆譯過程中除學會詞句層面的處理,還應深入分析該文本在具體工作場景中預期實現(xiàn)的交際功能,從而選用合適的筆譯策略,使譯文更好地為工作情境服務。
4.利用文本資源、網絡資源等查找和建構“語料庫”的方法
教師可引導學生有效地查找和使用各種資料,包括漢英詞典、同義詞辭典、平行文本等,在高職高專的筆譯實踐過程中,同類筆譯主題的平行文本可作為重點的借鑒對象。
(四)教學實施
確立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后開展教學環(huán)節(jié)。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主要分為譯前準備、譯中處理及譯后校對總結。筆者在某高職院校商務英語專業(yè)的商務筆譯教學過程中采用基于“工作坊+語料庫建構”的混合式高職筆譯課堂教學模式。具體教學環(huán)節(jié)如下:
第一環(huán)節(jié),搜索筆譯背景知識并歸納相關語料。在每個筆譯項目開始前,老師先將筆譯主題告知學生,引導學生通過百度、各大公司網站等方式搜索與項目相關的職場背景知識。隨后將筆譯原文本發(fā)給各個筆譯小組,要求各個小組根據職場背景知識,利用工具和軟件等,完成對筆譯原文本的理解歸納。并將搜集到的職場背景知識及語料進行書面總結,上傳到課程網絡平臺上。之后小組間進行語料共享交流,老師對典型的各類型語料進行講解,并提供同類筆譯主題的平行文本給各組進行學習。
第二環(huán)節(jié),分析筆譯文本,選取筆譯策略。老師結合各小組搜索的職場背景知識進行相關補充,并引導學生分析所選筆譯文本在實際工作情境中應發(fā)揮的交際功能,以選擇合適的筆譯策略。老師應選取更多的筆譯案例,引導學生應用筆譯策略進行實踐。
第三環(huán)節(jié),以“工作坊”的形式開展筆譯。各小組成員負責一部分的筆譯任務,并獨立完成任務。筆譯過程中,各成員需寫筆譯日志,記錄筆譯策略的應用和對一些較難的詞、短語、語序和句型的處理分析過程。最后組長整合,再發(fā)布給成員修正,同時成員也可共享自己的筆譯日志一起討論,最后形成小組的譯文,并用PPT呈現(xiàn)小組的筆譯過程。
第四環(huán)節(jié),各小組做presentation展示,小組間交流、互評。各小組選取代表面對全班介紹本組的筆譯過程分析等。在小組展示時,其他組都必須對正在進行展示的小組進行評分,并分條寫評語。在所有小組都展示完畢后,老師公布各小組得到的評分和評語,引導學生基于各小組得到的評語,對該翻譯任務中所應用的筆譯策略和語料進行總結。
第五環(huán)節(jié),老師對各小組進行評分,并完成“語料庫”的補充建構。各小組得到其他組評分的平均分占此次筆譯項目評分的40%,老師根據各小組資料上傳的及時度和質量及最后presentation的表現(xiàn)進行評分,占此次筆譯項目評分的60%。老師對本次筆譯項目相關的語料進行梳理、歸納,形成本次“語料庫”,上傳到課程網絡平臺,與學生共享。
二、基于“工作坊+語料庫建構”的混合式高職筆譯課堂教學模式的特點與優(yōu)勢
基于“工作坊+語料庫建構”的混合式高職筆譯課堂教學模式著眼于解決高職高專學生在筆譯實踐過程中遇到的瓶頸問題——語料不足、語言基礎薄弱等,借助網絡資源,真正提升學生借用“語料庫”進行語言積累及語言分析歸納的能力,而非著眼于傳統(tǒng)要求學生背詞匯,或過多重視純筆譯理論和筆譯技巧的講授。同時,學生在大數據背景下,有效整合、利用外界資源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同時,為改變學生分析筆譯任務自主性不夠的問題,以與學生密切相關的四六級筆譯任務及真實工作情境下的筆譯任務為筆譯主題,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借助網絡資源和平臺加大輸入,通過學生互評、小組互評及教師評價等多種筆譯互評分析模式加大筆譯任務的反饋度,改變傳統(tǒng)筆譯課堂輸入不夠、筆譯任務反饋度不夠的問題,讓學生更切實地在筆譯過程中總結提升筆譯技能。
三、教學實施過程中的問題及改進方向
(一)問題
在實施基于“工作坊+語料庫建構”的混合式高職筆譯課堂教學模式的過程中,較大程度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但是教學過程中也發(fā)現(xiàn)了一些問題,主要如下。
1.語料選擇方面
學生在利用網絡尋找語料的過程中,未對語料的權威性進行甄別,且對一些詞組的理解和用法掌握不夠,忽略詞語使用的語境和搭配。此外,一些專業(yè)性較強的筆譯語料比較難找,對老師的挑戰(zhàn)也較大。
2.“工作坊”式的小組成員的協(xié)作
學生以“工作坊”的形式進行合作,常會出現(xiàn)個別學生不積極參與,導致某些較為積極的學生感到壓力很大,會對“工作坊”的協(xié)作模式產生抵觸情緒。而且對于氣氛較為沉悶的班級,組員間的交流及小組間的交流都比較難調動,交流不充分,難以達到預期的交流效果。
(二)解決措施
根據以上出現(xiàn)的問題,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可嘗試從以下方面入手解決。
1.多角度加強對學生語料篩選的幫助
指導學生熟悉常見的權威英語網站,甄別語料的權威性。同時,在語料輸入的教學中,指導學生合理使用在線字典,通過結合包括文化、表達情境等在內的語境,加強對語料的深入理解。指導學生對平行文本的研究,通過對平行文本的搜索和研究,選取合適的參考語料。
2.通過在線翻譯合作平臺及制訂考核和激勵機制調動全體學生的參與度
合理使用在線翻譯合作平臺,明晰整個筆譯任務的考核機制。指導學生將整個筆譯任務分成不同小任務,不同的時間節(jié)點等。在筆譯過程中,督促組長對各成員的任務完成飽和度和及時度作詳細記錄。在筆譯任務完成后,還需納入小組成員互評。教師的評價標準、小組間的互評標準及小組成員間的互評標準都必須在筆譯任務開始前以文字形式明確。此外,還可以選取任務完成較優(yōu)秀的小組與教師一起合作,承接校外公司的筆譯任務,適度給予報酬。
在全球互聯(lián)的經濟時代,筆譯原文本的時代性更強,因此指導學生學會利用互聯(lián)網等資源搜索、選取并歸類建構“語料庫”是新時代下有效的筆譯方法。在筆譯課堂教學中,通過“工作坊”的模式,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沉浸到筆譯實操中,且通過生生及師生的互動參與到筆譯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提高學生筆譯的興趣和參與度。在未來的高職筆譯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加強對“工作坊”工作過程的監(jiān)控和指導,緊跟時代的變化,研究“語料庫”的建構新特點和新形式,讓學生更主動、更高效地完成筆譯實踐學習。
參考文獻:
[1]何克抗.建構主義:革新傳統(tǒng)教學的理論基礎(上)[J].電化教育研究,1997(3):75.
[2]劉穩(wěn)良.電子語料庫在翻譯教學中的應用[J].上海翻譯,2013(4):58-59.
[3]王克非,秦洪武.論平行語料庫在翻譯教學中的應用[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5(9):763-772.
編輯 原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