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美馨
【摘? ?要】? 雖然小學數(shù)學以傳授基礎知識與技能為主,但是占據(jù)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不僅影響到學生的后續(xù)學習,還關系著他們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計算教學屬于基礎中的基礎,教師需想方設法提升學生的計算速度與正確率,逐步培養(yǎng)他們的計算水平,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 小學數(shù)學;計算速度;正確率
小學生正處于各項能力的發(fā)展階段,而計算能力是數(shù)學學習中一項最為基本又重要的能力,與他們的現(xiàn)實生活更是息息相關。小學數(shù)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當以固有的教材內容為依托,結合小學生的運算水平、學習情況等因素制定出最佳的計算教學方案,使其學會如何運用所學知識進行計算,有效提升他們的計算速度與正確率,并養(yǎng)成良好的計算習慣。
一、適當增加口算訓練,提高學生計算速度
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有的學生雖然計算結果正確,但是速度緩慢,平時應對作業(yè)還可以,一旦遇到考試,弊端就出現(xiàn),他們難以按時完成答題。在評價小學生的計算水平時,計算速度屬于一個重要指標,教師需適當增加口算訓練的比重,指導他們以正確計算為前提,使其通過反復訓練逐步加快速度。對此,小學數(shù)學教師應當組織學生經(jīng)常進行口算訓練,教授一系列簡便算法和口訣,使其在計算速度上有所提高,讓他們在訓練中正確率也慢慢提升。
在“三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教學實踐中,教師可利用教材第14頁的“試一試”4×152引入新課,要求學生先獨立思考列豎式計算,再在小組內相互交流各自的思考過程,全班匯報后得出完整豎式,使其思考:百位上的6是怎么得到的?帶領他們歸納算法:遇到十位滿幾十就要向百位進幾,百位上的數(shù)和一位數(shù)相乘后還要加上進上來的數(shù)。當學生掌握基本算法之后,教師開展口算訓練,給出式子:248×4,要求他們在不列豎式情況下以最快速度口算出結果,使其分享各自的算法過程,如:200×4+40×4+8×4;200×4+48×4;240×4+8×4等。此時,教師可傳授給學生一個簡便算法,將248看作250,讓他們先計算250×4,能快速得出結果為1000,然后再減去2×4,即減掉8,使其輕松得出答案為992。
針對上述案例,教師先傳授基本算法,再帶領學生進行口算訓練,順帶融入簡便的計算方法,使其學會運用技巧計算一些特殊算式,從而提高他們的計算速度,且增強學習自信。
二、注重良好習慣養(yǎng)成,確保學生正確計算
在小學數(shù)學課程教學中,對于計算教學來說正確率是根本,無論速度快慢,最終要求的是正確結果,但是小學生在計算中有時比較粗心大意,審題不認真,甚至把運算符號看錯,這些因素均會影響他們的計算正確率。小學數(shù)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計算習慣,當遇到一道題目時要認真仔細地閱讀,使其找準題目中的數(shù)量關系、已知條件與未知條件,然后列出正確的算式,按照計算法則逐步計算,確保他們計算出正確的答案。
例如,在教學“長方形的面積”過程中,當學生學習完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之后,教師可以結合長方形的周長設計一道綜合性應用題:有一個長方形的長與寬之和是84厘米,其中長是寬的2倍,那么該長方形的面積是多大?他們初次看到這道題目時,發(fā)現(xiàn)沒有直接給出長方形的長與寬,一時之間不知從何算起。這時教師帶領學生借助線段圖一起解析:將這個長方形的長看作2份,則寬為1份,畫出相應的線段圖,得出一個長與一個寬是3份,那么整個長方形的長與寬一共有6份,每份的長度是84÷6=14厘米。然后要求學生認真閱讀題目審清題意,使其理清數(shù)量關系,得出長方形的長是2×14=28厘米,寬為1×14=14厘米,由此列出算式28×14,他們通過計算最終順利得出長方形的面積是392平方厘米。
上述案例,教師指導學生以審題為基礎,借助數(shù)形結合手段將題目的數(shù)據(jù)通過線段圖形式展現(xiàn)出來,顯得直觀、明了,使其得出正確結果,同時幫助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做題習慣。
三、豐富計算訓練形式,提升學生計算水平
計算與新知識學習相比顯得枯燥乏味、機械無趣,如果純粹地采用算式展開計算訓練,將會嚴重影響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且效率也不高,甚至引發(fā)他們的厭倦感與審美疲勞。因此,在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需盡量豐富計算訓練形式,除傳統(tǒng)地直接呈現(xiàn)算式之外,還要引入競賽、游戲、對算等方式,同時設計一些生活化實踐類的題目,促使小學生積極踴躍地參與到計算練習中,使其抵觸情緒也消失于無形中,從而提升他們的計算水平。
比如,在實施“乘法分配律”教學時,教師出示生活化題目:本學期學校新來4名老師,需配置四套辦公桌椅,其中桌子的單價是100元,椅子的單價為40元,那么一共要多少錢?學生討論后列式,可能列出兩種:(100+40)×4=140×4=560,100×4+40×4=400+160=560,然后引領他們觀察這兩個算式得出結論:計算結果相等就能用等號連接兩個式子。接著,教師將學生分為男女兩者進行比賽,題目如下:65×17+35×17,28×42+62×42,40×25+4×25;(65+35)×17,(28+62)×42,(40+4)×25,讓他們計算后討論發(fā)現(xiàn)結果相同,不過簡便程度有所不同。之后,教師給出兩道題目:(62+38)×88,62×88+38×88,要求學生任意選擇一題計算,簡單說明理由,他們一般都會選擇第一題。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通過生活化題目、競賽、自選等方式豐富計算訓練,引領學生經(jīng)過三輪學習分析取勝之法,使其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特征,讓他們學會科學的計算方法。
總之,在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將計算訓練貫徹于多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不斷創(chuàng)新和優(yōu)化教學方式,盡力提升計算教學的趣味性,通過科學合理的策略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到計算訓練中,逐漸提高他們的計算速度與正確率。
【參考文獻】
[1]潘新意.強化數(shù)學計算能力培養(yǎng),提升小學數(shù)學教學質量[J].試題與研究,2019(32):195.
[2]陳喆.尋找訓練途徑? 把握計算方法——淺談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計算能力的培養(yǎng)[J].教師,2018(27):42-43.
[3]方永吉.嚴格要求養(yǎng)習慣? 生活實踐促提升——淺談小學數(shù)學計算能力的培養(yǎng)[J].新課程導學,2015(1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