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新
摘 要:中華詩詞璀璨奪目,詩詞之學與習是漢語言學習的重要組成。但由于時空相隔、理解差異,古詩詞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的難點所在。研究對古詩詞教學的價值及現(xiàn)狀進行了分析,并嘗試性對語境還原法的應用進行了探討,希望為當前詩詞教學形成有效的引導與啟示。
關鍵詞:古詩詞教學 語境還原法 《望江南》
引言
“不學詩、無以言”。古詩詞的優(yōu)美流淌過《楚辭》與《詩經(jīng)》,蜿蜒過唐詩宋詞,最終在中華文學史上綻放出華美異彩,猶如翩翩佳人舞于鼓上震人心弦,又如錚錚劍士之膽魄令人欽服[1]。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中國古詩詞百花爭鳴的土壤已然趨近貧瘠,歷史文化的傳承被多元化文化的涌入和生長擠壓得喑啞難響,尤其是新一代的青少年成長環(huán)境與古代難以鏈接,對“噫噓唏”和“之乎者也”的認識和理解甚至比不上對日本二次元文化的了解。不過,作為優(yōu)秀的歷史文化、先輩圣賢的智慧結晶,古詩詞本應該被傳承并發(fā)展下去。這也是各階段語文課程教學對古詩詞內(nèi)容情有獨鐘的原因之一。
從另一層面看,初中的古詩詞教學是學生古詩詞文化啟蒙和教學的重要組成,與小學階段最大的不同是初中的古詩詞教材篇幅更長、語法知識涵蓋更廣、對學生的教育啟迪更深刻。筆者一直在教學一線從事語文教學工作,在實踐中反復思考如何更有效的提高初中古詩詞教學的效果,如何解脫傳統(tǒng)應試教育體制下僵化式教學和灌輸式教學的弊端,如何豐富古詩詞教學的內(nèi)涵并使得古詩詞學習生動形象更易理解。也正基于此,研究著力對薛法根老師的“語境還原法”進行研究,并與實際教學相結合總結出了教育經(jīng)驗及心得體會,以供教師同行相論證借鑒。
一、運用語境還原法,讓學生見微知著
古詩詞之美,不僅源于其文化意蘊,更在于從字句之間能夠折射出詩人創(chuàng)作時的心理狀態(tài),反映當時的社會風氣或時代背景。由于古詩詞的創(chuàng)作時間與當代青少年生活的時代相去甚遠,想要讓學生百分之百復原當時的情與景是有一定困難的,而在學習詩人創(chuàng)作表現(xiàn)手法也頗有難度,所以語文教師首要解決的教學困難就是詩人與學生之間存在的時空差距。筆者在實際教學中發(fā)現(xiàn),有些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僅局限在字面意思,雅致但難懂的字詞組合讓學生抓不到學習重點,不能深入到古詩詞的背后。我們可以試著在教學中引入“語境還原法”,讓學生小中見大,見微知著,知其言更知其所以言。
以唐代詩人杜甫的《望岳》為例,在開展教學活動之初可以向?qū)W生拋出幾個問題,如“杜甫是真的登上了泰山有感而發(fā)才創(chuàng)作出了這首《望岳》么?大家是在哪里看出來的”“詩人是如何描寫泰山的美景的?”“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通過層層遞進的啟發(fā)式教學引導學生走進詩人內(nèi)心。爾后,教師可以明確:首先,“望”字雖未在詩中有任何體現(xiàn),但這一視覺上的感受卻是貫穿在整首詩中的,并與結尾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首尾呼應……由此可以看出詩人當時并未真的登上泰山,但是詩人所描繪出的由遠及近、由大體輪廓到細枝末節(jié)的視覺轉(zhuǎn)換的生動描述,卻可以讓我們從課堂氛圍一下子跳躍到詩人所處的廣闊天地,與詩人一同欣賞到泰山的巍峨美景,并切身感悟到詩人所要表達的對祖國壯美山河的熱愛之情,以及不怕困難敢于攀登頂峰的雄心壯志和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除卻字詞的賞析,教師更應鼓勵學生學習詩人的這份自信和勇氣,去戰(zhàn)勝人生中可能遇到的艱難險阻。
二、運用語境還原法,讓學生聽詩知美
古詩詞具有獨特的意境美,精煉的字詞組合的背后是無盡的留白和想象[2]。初中生在學習古詩詞時容易受文字影響拘泥于篇幅,看不到古詩詞故事背后的塞外孤煙和江南溫婉,難以觸摸詞句背后的美。此時,教師應該嘗試利用新型教學設備如多媒體教學工具,在開展教學時配合教學課件,創(chuàng)設詩詞語境,讓學生更好地融入古詩詞的氛圍。以唐代詩人溫庭筠的《望江南·梳洗罷》為例,沒有去過南方賞過江南風光小橋流水的學生想象不到這種環(huán)境生養(yǎng)出來的女子有什么樣的身姿體態(tài),不太容易理解和想象出“獨倚望江樓”“斜暉脈脈水悠悠”是何等的愁怨景象。同時,以初中學生的人生閱歷很難將此作品種勾勒出的深閨怨婦具象化,詩人的情感表達和細膩描寫失去了意義,變得與平鋪直敘無異。在實際教學中借助語境還原法,教師可以在課件的詩詞翻譯與賞析一頁中添加一張人物圖片,用來描繪女子的“梳洗罷,獨倚望江樓”,讓學生邊讀邊體會,實現(xiàn)教學的延伸,進而提升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
三、運用語境還原法,讓學生感韻知味
我國詩詞文化歷經(jīng)數(shù)千年發(fā)展,其中的“珍寶數(shù)不勝數(shù)”,這些經(jīng)典詩詞都有絕美的意境,令人沉醉其中[3]。足以見得,古詩詞的學與習在我們漢語言的歷史中所占的地位之重要。多媒體獨特的視聽效果和內(nèi)涵豐富的古詩詞結合在一起,產(chǎn)生生動的意境,讓人仿佛置身于想象世界,意境深遠。如果能從網(wǎng)上搜集更多的資料,比如詩詞中提到的相關場景元素等,可以讓情境更具真實感,讓學生更好地融入其中去感受和理解。筆者認為,初中的古詩詞教學就應當采取這種新穎的教學方式,結合“語境還愿”的策略,設定教學目標,并使課堂教學的效果得以延伸,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字詞句的意思和詩人的寫作手法,而是能夠更深刻地領會詩人的創(chuàng)作意圖、詩人創(chuàng)作當下的真情實感,可見這種教學方式的獨特之處,長此以往,一定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文化審美。
結語
中國的古詩詞文化完全可以被稱作是“照亮傳統(tǒng)文化殿堂的明珠”,在中國文化歷史中閃閃發(fā)光,憑借其文字洗煉意境優(yōu)美、別具一格的藝術美感為歷代文人雅士所推崇。我們想要與古人并肩親身體會那種藝術之美,但卻礙于時空的阻隔不能切身處之,“語境還原法”正通過巧妙的布景與設境接通時空的橋梁,讓學生的想象力能夠深入古詩詞背后,探索語言的魅力與意韻,更能增強詩詞教學的藝術引力。
參考文獻
[1]錢夢龍.教師的價值[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11.
[2]黃燕娜.方寸之間讀精妙——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教學智慧摭談[J].中華少年,2018,67(26):56-57.
[3]林海根.設多元情境,以情制勝促學——摭談情境模式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構建于應用[J].語文世界:教師之窗,2018,12(7):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