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
摘? 要:幼兒期是孩子自立能力形成的關鍵期,從這個時候開始培養(yǎng)他們的勞動意識和能力,對他們的一生都將是有益的。幼兒可塑性很強,讓孩子參加愛勞動的活動,可以培養(yǎng)孩子對自己、對家庭的負責意識,并逐漸過渡到整個社會的責任感,使孩子成為一個“社會人”。
關鍵詞:培養(yǎng);幼兒;勞動意識和能力
蘇聯(lián)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的心靈是在勞動中逐漸培養(yǎng)起來的,關鍵的問題是要使兒童從小就參加勞動,使勞動成為人的天性和習慣。”從兒童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看,年齡越小可塑性越強,越容易接受各種教育和影響,此時培養(yǎng)幼兒的勞動習慣越容易成功。
現(xiàn)在勞動教育作為素質教育中的重要一環(huán),已越來越受到教育者及家長的重視。在幼兒園,老師們也根據(jù)幼兒的年齡特點,引導孩子從自我服務入手,逐步過渡到能為集體服務,或者為社區(qū)進行簡單的勞動,從而培養(yǎng)幼兒的勞動意識、興趣和習慣,培養(yǎng)幼兒的自我服務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同時也讓幼兒更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靠勞動創(chuàng)造出來的,讓幼兒從心底尊敬勞動者,珍惜勞動成果。
一、我們的問題
在幼兒園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景:區(qū)域活動中玩積木,等收拾整理時有很多孩子就隨手一扔,根本不關心掉落在地上的積木;不知道什么時候地上出現(xiàn)了一張紙片,請小朋友撿起來扔到垃圾桶,但都說不是自己扔的,沒有一個愿意主動去撿,一定要老師點名才愿意去撿起來扔掉……
為了鍛煉幼兒的勞動能力,培養(yǎng)當家做主的責任感,我們會經常邀請孩子為集體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整理書籍、擺放玩具等等。我們會輪流邀請這些主動請纓的孩子,分配適當?shù)膭趧尤蝿?,教授簡單的勞動技能。但一段時間以后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經常舉手經常勞動的總是那些性格活躍、動手能力較強的孩子,而性格比較內向或者平時比較貪玩的孩子幾乎從不舉手。而最初的新鮮勁過去以后,大家的勞動熱情正慢慢消退,勞動積極性和勞動質量都大打折扣。
二、我們的思考
由于剛開始老師擔心孩子能力不足,所以邀請的都是比較能干的孩子,他們在不斷的參與和老師的肯定中獲得了自信與成功,因而表現(xiàn)積極。那些能力較弱的孩子原本就自信心不足,又缺乏挑戰(zhàn)和嘗試的機會,漸漸失去了主動性;而那些調皮的孩子只想著遠離老師的視線,對勞動自然是不會有興趣的。當一成不變的勞動任務,總是落在同樣的人身上,會讓人覺得乏味和無趣,熱情就會逐漸消失。
教師的教育行為必須面向全體,要承認和關注幼兒的個體差異,特別是那些在此方面處于弱勢的幼兒。那么,有什么辦法讓所有的孩子都積極地投身到為集體服務的活動中,如何有效利用餐后活動,讓孩子都能在勞動中獲得鍛煉和提高呢?
三、我們的策略
1.建立初步勞動觀念,培養(yǎng)自我服務意識
對孩子建立最初的勞動觀念,要從他們從事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務開始,從他們自己日常生活中天天都要碰到的事開始,老師對此一般不要包辦代替,只要孩子肯干,都不難做到,逐步提高他們主動的自我服務性勞動能力。比如,米粒掉在桌子上、少許湯汁潑灑在地上一些行為,老師不要馬上就過去幫忙,而是要引導幼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請他們自己把米粒撿起來、用紙巾擦拭;餐后老師不要立刻就去幫幼兒收拾碗勺,而是要引導幼兒自己在吃完以后把碗勺按順序的擺放好。這些事情都是比較簡單,孩子是能夠做到的。老師對待孩子要注意適度,不能一切包辦代替,其實真正需要孩子做的事情并不多,但要養(yǎng)成孩子自我服務的意識是必要的。
2.把勞動作為獎勵,調動幼兒的積極性
孩子們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贊揚,愿意在集體中承擔一定的任務,表現(xiàn)自己的能力。所以,我們將看似枯燥的餐后勞動由“要求幼兒為集體付出”變?yōu)椤皩煤⒆拥囊环N獎勵措施”,有效激發(fā)了孩子的內在動力。
午餐后,我們對幼兒半天的表現(xiàn)作一個簡單的總結,對在集體活動、游戲活動、就餐以及其他方面有進步的孩子進行有針對性的表揚,然后提出要求:“因為你們的表現(xiàn)很棒,所以老師請你們來幫忙,你們愿意嗎?”受到邀請的孩子自然開心不已,看到周圍羨慕的眼光,自豪感油然而生。等到第二天再請的時候,孩子們都緊盯著老師,性急的甚至追不及待叫:“老師,我上課舉了好多次手,今天就請我來幫忙吧!”以至于我們不得不制定值日表,安排孩子輪流參加勞動。當然了,有獎勵就要有懲罰,如果哪個孩子在這天出現(xiàn)嚴重的違反規(guī)則行為,他的勞動權利是要被取消的。
3.把勞動變成游戲,讓孩子樂在其中
在老師心目中,參與勞動是孩子自覺自愿的付出、是一種鍛煉。但在孩子眼里,勞動是一種游戲。他們享受這種和老師一起把教室整理干凈、充分顯示自己能力的感覺,享受水流沖在抹布上、拖把在地面游走的過程。如果這種游戲更具趣味性,那么它就有了更多的吸引力,調皮的孩子也一定愿意放下手中的玩具,參與其中、嘗試一下。所以我們和孩子們一起,給每一種勞動都取了一個有趣的名字,例如:將擦桌子叫做“給桌子洗臉”,將拖地當成“給地板撓癢癢”,將掛毛巾變成數(shù)數(shù)比賽……孩子沉浸在游戲情境中,勞動也就變得格外快樂。
4.降低工作的難度,教給孩子勞動技能
對于能干的孩子來說,參與勞動是表現(xiàn)能力的機會。但很多孩子在家庭中連自己的事情都依賴成人,更別說參加勞動了。如果老師要求過高,勞動強度太大,很容易把這些孩子的積極性給嚇回去。所以我們每次都將勞動要求一降再降,詳細地講解技能和方法,讓孩子覺得可以勝任并通過自己的行動體驗到挑戰(zhàn)自我的快樂。由于年齡的限制、能力的差異,很多工作在孩子做完后,往往還需要老師加工甚至再重復一次。但老師不能因為麻煩而包辦代替,因為在老師的包容和不斷指導之下,孩子的勞動技能已經突飛猛進了,參與勞動的熱情也更高了。
5.組建勞動小組,促進合作與交流
獨自工作總是寂寞的,即便是對成人來說,兩個人合作肯定比一個人快樂,效率也更高,孩子更是如此。所以我們總是鼓勵幼兒兩三人一組,共同完成勞動任務。孩子有時會分工協(xié)作,有時會相互競賽,有時能相互提醒和糾正,當然偶爾也會調皮玩鬧,體驗到了更多勞動的輕松和快樂,也逐漸習慣了合作這一重要的社會勞動形式。
6.肯定孩子的付出,幫助幼兒體驗成功
對于幼兒而言,有機會嘗試,體驗到了成功,之后才會更加樂于嘗試。所以我們在每個孩子付出勞動之后,總會鄭重地向全體幼兒介紹他們?yōu)榇蠹宜龅氖虑椤P∨笥褌儠园l(fā)地為他們鼓掌。那個得到掌聲的孩子,小臉有些紅紅的,努力克制著內心的激動。這時老師再送上一個小貼花或者愛的擁抱,相信孩子心中那朵樂于勞動、樂于奉獻的小花朵也一定慢慢綻放開來。通過勞動也可以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心,孩子會干的事情越多,那么他就會越自信。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導的生活教育是“教學做合一”,是以做為中心的教育。他主張教育必須與生產和生活相結合,尤其重視培養(yǎng)幼兒熱愛勞動、熱愛人民的良好品質。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本著“自己的事自己做,不會的學著做”的原則,培養(yǎng)幼兒初步的勞動意識和勞動行為。我們應該從娃娃抓起,讓孩子愛勞動、會勞動、有機會勞動,真正成為“腦子指揮雙手、雙手鍛煉腦子的手腦健全的人”。
參考文獻
[1]? 幼兒園新《綱要》解讀,《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
[2]? 李生蘭 《學前教育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8月版
[3]? 孫云曉 《兒童教育就是培養(yǎng)好習慣——當代少年兒童行為習慣研究報告》,北京出版社,2004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