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媛媛 李芳
摘 要:運用博弈理論構建由兩個制造商和一個零售商組成的閉環(huán)供應鏈。制造商1采用單渠道銷售產品即線上直銷渠道銷售產品,回收方式選擇線上直接回收;制造商2利用雙渠道即線上與線下同時銷售產品,并且分別通過線上自己直接回收、線下委托零售商回收進行回收產品,求得兩種情形下制造商、零售商的最優(yōu)決策,然后通過算例分析各參數(shù)與決策變量之間的關系。研究結果表明,各博弈方的最優(yōu)定價、最優(yōu)回收價格和利潤都是關于渠道交叉價格彈性系數(shù)和品牌交叉價格彈性系數(shù)的增函數(shù),而且相較于渠道競爭,品牌競爭影響更為顯著。
關鍵詞:閉環(huán)供應鏈;單渠道;雙渠道;回收模式;博弈
中圖分類號:F205?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05-0098-06
引言
在關注全球氣候變化、重視節(jié)能減排和循環(huán)利用的國際背景下,閉環(huán)供應鏈已經(jīng)成為近幾年來企業(yè)界和學術界研究的新熱點。作為制造業(yè)大國,我國每年報廢大量的廢舊產品,這些廢舊產品為閉環(huán)供應鏈的形成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基礎。但由于回收渠道的低效率,許多實施閉環(huán)供應鏈的企業(yè)得不到充足穩(wěn)定的廢舊產品,無法實現(xiàn)規(guī)模效應,從而面臨虧損。由此可見,回收渠道決策的正確性對于提高廢舊產品回收率,從而促進閉環(huán)供應鏈的發(fā)展至關重要[1]。電子商務的快速發(fā)展以及大數(shù)據(jù)的應用顛覆了消費者的消費方式以及制造商和零售商的銷售模式[2],為了在激烈的競爭的立于不敗之地,越來越多的制造商打破傳統(tǒng)銷售渠道,開展線上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銷售方式來銷售自己的產品。例如,杭州宸帆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僅通過線上渠道銷售自己的產品;蘇寧、國美、小紅書等通過線上銷售和線下銷售相結合的方式,隨著電子商務的不斷的發(fā)展,這種銷售模式也越來越普遍。
聶佳佳構建了集中決策模型和分散決策模型,研究信息分享對制造商回收模式選擇的影響[3]。鄭本榮、楊超、楊■考慮由制造商、零售商和第三方回收商構成的閉環(huán)供應鏈,制造商與第三方同時參與廢舊產品的回收。根據(jù)制造商不同的聯(lián)盟策略建立了以下四種決策模型,分析了回收渠道競爭對制造商最優(yōu)聯(lián)盟策略選擇的影響[4]。李超和鄭繼明研究了市場競爭對回收渠道的選擇有何影響,當市場競爭程度小時,制造商選擇自身回收渠道,當市場競爭程度激烈時制造商選擇零售商回收渠道[5]。李曉靜、艾興政等從鏈與鏈之間具有競爭關系的市場角度研究閉環(huán)供應鏈中制造商對于回收渠道的選擇問題,運用博弈論分析回收渠道對供應鏈各利益方成員利潤的影響,得出產品的競爭力度和回收補償價格是影響制造商回收渠道選擇的兩個重要因素[6]。文后參考文獻7—9研究了傳統(tǒng)供應鏈中銷售渠道選擇的問題,而隨著電子商務的不斷發(fā)展與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雙渠道模式在閉環(huán)供應鏈管理中的應用研究也逐漸引起了人們的關注[7-9]。Giri等研究了采用雙渠道銷售產品的制造商在閉環(huán)供應鏈中的定價問題以及產品回收決策的問題[10]。徐兵和吳明研究指出在雙渠道閉環(huán)供應鏈中制造商回收優(yōu)于零售商和第三方回收[11]。易余胤、袁江分析了在銷售渠道和回收渠道均存在沖突的情況下對節(jié)點企業(yè)定價決策和利潤的影響,并運用改進的兩部收費制契約雙渠道閉環(huán)供應鏈進行協(xié)調[12]。在此基礎上林杰和曹凱考慮了渠道權力結構對雙渠道閉環(huán)供應鏈最優(yōu)決策的影響,比較了制造商領導和零售商領導下供應鏈均衡解與利潤的變化[13]。文后參考文獻14—15研究了雙渠道下閉環(huán)供應鏈協(xié)調問題[14-15]。文后參考文獻16—17研究了在雙渠道模式下閉環(huán)供應鏈的網(wǎng)絡均衡問題,并進一步分析了雙銷售渠道模式對網(wǎng)絡均衡解的影響[16-17]。
現(xiàn)階段學者對閉環(huán)供應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單渠道銷售模式(線下銷售模式)下回收渠道的選擇、政府規(guī)制下的閉環(huán)供應鏈管理、定價與協(xié)調和信息不對稱下的閉環(huán)供應鏈研究以及閉環(huán)供應鏈下雙渠道的定價與協(xié)調研究等方面,但從線上直銷回收模式與雙渠道回收模式方面比較的研究則相對較少,在前人研究基礎之上考慮采用線上直銷渠道的制造商與采用傳統(tǒng)渠道銷售的制造商以及一個零售商組成的閉環(huán)供應鏈,研究直銷產品制造商線上回收產品的情況下,采用線上、線下銷售方式相結合的傳統(tǒng)制造商采用不同回收方式時的決策問題。
一、問題描述與基本假設
(一)問題描述
構建由兩個制造商和一個零售商組成的閉環(huán)供應鏈模型,制造商1使用新材料生產新產品和回收舊產品進行再制造,回收方式選擇線上直接回收。制造商2使用新材料生產新產品并進行回收再制造,回收方式選擇線上直接回收和間接回收,間接回收即選擇委托零售商進行回收。兩個制造商生產的產品在功能和質量上有差異,而且不能完全替代。制造商1線上直銷渠道價格為p1,制造商2在零售渠道以w批發(fā)價格將產品批發(fā)給零售商,零售商以pr的價格將產品銷售給消費者;制造商2在網(wǎng)絡渠道以p2的價格將產品銷售給消費者。制造商委托零售商進行回收時,零售商將根據(jù)自身利益決定回收價格,制造商則以一定的轉移價格從零售商那里購回廢舊產品,同時對回購產品進行再制造。本文中只考慮單一回收渠道的供應鏈模型。
(二)基本假設
基本假設如下:
假設1假設所有回收產品均可用于再制造,且再制造產品與新產品同質并投入到下一期的批發(fā)與零售中;
假設2本文再制造環(huán)節(jié)僅有制造商參與,且制造商、零售商的物流風險偏好均為中性;
假設3制造商1線上直銷渠道價格為p1,制造商2在零售渠道以w批發(fā)價格將產品批發(fā)零售商,零售商以pr價格將產品銷售給消費者;制造商2在網(wǎng)絡渠道以p2的給價格將產品銷售給消費者;
假設4參考李景峰、張文靜等研究的傳統(tǒng)品牌與網(wǎng)貨品牌競爭的文獻[18],建立了制造商M1、零售商和制造商M2的需求函數(shù),分別為:
其中,Qi(i=1,r,2)分別代表產品1在線上直銷渠道的需求、產品2在零售渠道的需求、產品2在網(wǎng)絡渠道的需求;ai分別代表(i=1,r,2)Qi(i=1,r,2)相對應的潛在市場需求,ai>0;bi(i=1,r,2)分別代表產品1在線上直銷渠道的直接價格彈性系數(shù)、產品2在零售渠道的直接價格彈性系數(shù)、產品2在網(wǎng)絡渠道的直接價格彈性系數(shù);pi(i=1,r,2)分別代表產品1在線上直銷的價格、產品2在零售渠道的價格、產品2在網(wǎng)絡渠道的價格;?琢表示制造商2的網(wǎng)絡渠道與零售渠道的渠道交叉價格彈性系數(shù);?茁表示傳統(tǒng)零售渠道與線上直銷渠道的交叉價格彈性系數(shù);且各參數(shù)滿足bi>1>?琢,?茁>0,(i=1,r,2);pr>w>0,p1>0,p2>0;
假設5兩個制造商原材料生產成本為cm,再制造成本為cr,回收品的再制造成本cr小于原材料生產成本cm,即?駐=cm-cr>0,且假設回收廢舊產品的數(shù)量總能滿足市場需求;
其中,Gi(i=1,r,2)分別代表制造商1在線上直銷渠道的回收數(shù)量、制造商2在零售渠道的回收數(shù)量、制造商2在網(wǎng)絡渠道的回收數(shù)量;?椎為市場上顧客自愿返還的廢舊產品的數(shù)量;Bi(i=1,r,2)分別表示制造商1在線上直銷的回收價格、制造商2在零售渠道的回收價格、制造商2在網(wǎng)絡渠道的回收價格;
假設7分別用?仔1、?仔2、?仔r表示閉環(huán)供應鏈中制造商1、制造商2、零售商利潤。
二、模型建立與結果
(一)制造商進行回收
制造商1與制造商2分別通過線上直銷渠道和網(wǎng)絡渠道以回收價格和從消費者處回收廢舊產品,并進行再制造,然后將產品批發(fā)給零售商,零售商對產品進行銷售。
(二)制造商1線上直接回收,制造商2委托零售商回收
此模式下制造商1以價格B直接從消費者手中進行回收,制造商2委托零售商從消費者處回收產品,零售商以價格B從消費者處進行回收,制造商2再以價格B進行回購。
三、算例分析
為了進一步對模型進行分析,借鑒參考文獻[18,20]進行參數(shù)設置,具體設置如下:cm=20,cr=10,?椎=2,a1=100,ar=100,a2=100,b1=3.5,br=2.5,b2=3.0,?琢=0.6,?茁=0.8,w=10。
(一)不同回收模式下均衡解的對比
由表3可得,當零售商負責回收時,利潤最大,因為此時收益由銷售產品和回收產品兩部分組成;制造商1自己負責回收時,其利潤最大;制造商2委托零售商回收比自己回收利潤大。
(二)產品的渠道交叉價格彈性系數(shù)對回收價格的影響
圖2為其他參數(shù)不變時,模型1中傳統(tǒng)零售渠道與線上直銷渠道的交叉價格彈性系數(shù)?茁對回收價格的影響,且回收價格僅與?茁有關,?茁對B1影響較大,且隨著?茁值不斷增大,回收價格不斷增長,而B2受?茁影響較小。
圖3為其他參數(shù)不變時,模型2中網(wǎng)絡渠道與零售渠道的交叉價格彈性系數(shù)?琢對回收價格的影響,且回收價格僅與?琢有關,隨著?琢值得不斷增大,回收價格不斷增大。
(三)產品的渠道交叉價格彈性系數(shù)對利潤的影響
圖4、5、6和圖7、8、9分別為模型1和模型2中制造商1、制造商2與零售商的利潤與產品的渠道交叉價格彈性系數(shù)的關系,由圖可得產品的渠道交叉價格彈性系數(shù)?琢與?茁與制造商1、制造商2與零售商的利潤呈正相關關系。
結語
構建兩個制造商和一個零售商所組成的閉環(huán)供應鏈模型,制造商1采用單渠道即線上直銷渠道銷售產品,回收方式選擇線上直接回收;制造商2利用雙渠道即線與線下同時銷售產品,并且分別通過線上自己直接回收、線下委托零售商回收進行回收產品,求得兩種情形下制造商、零售商的最優(yōu)決策。研究結果表明,各博弈方的最優(yōu)定價、最優(yōu)回收價格和利潤都是關于渠道交叉價格彈性系數(shù)?琢和品牌交叉價格彈性系數(shù)?茁的增函數(shù),而且相較于渠道競爭,品牌競爭影響更為顯著。因此,在實際中企業(yè)要更注重渠道建設和品牌宣傳,注重渠道建設和通過完善售后服務,加強廣告投入、技術創(chuàng)新等措施,提高渠道和品牌的忠誠度。
參考文獻:
[1]? 韓小花,薛聲家.基于制造商競爭的閉環(huán)供應鏈回收渠道的決策分析[J].系統(tǒng)工程,2010,28(5):36-41.
[2]? HUA G W,WANG S Y,CHENG T C E.Price and Lead Time Decisions in Dual-channel Supply Chain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10,205(1):113-126.
[3]? 聶佳佳.零售商信息分享對閉環(huán)供應鏈回收模式的影響[J].管理科學學報,2013,16(5):69-82.
[4]? 鄭本榮,楊超,楊珺.回收渠道競爭下制造商的戰(zhàn)略聯(lián)盟策略選擇[J].系統(tǒng)工程理論與實踐,2018,38(6).
[5]? 鄭繼明,李超.市場競爭對于閉環(huán)供應鏈回收渠道選擇的影響[J].科學技術與工程,2012,14,(12).
[6]? 李曉靜,艾興政,唐小我.競爭性供應鏈下再制造產品的回收渠道研究[J].管理工程學報,2016,(3):90-98.
[7]? Xiao T J,Choi T M,Cheng T.Product variety and channel structure stratery for a retailer-Stackelberg supply chain[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14,233(1):114-124.
[8]? Xu G Y,Dan B,Zhang X,et al.Coordinating a dual-channel supply chain with risk-averse under a two-way revenue sharing contrac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14,(147):171-179.
[9]? Chen J,Zhang H,Sun Y.Implementing coordination contracts in a manufacturer Stackelberg dual-channel supply chain[J].Omega,2012,40(5):571-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