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凌敏
摘要:在小學教育階段,班主任開展德育工作,不但有利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引導學生朝著正確的方向發(fā)展,還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學科學習。為此,小學班主任要重視德育工作的開展,并積極探索有效的德育方法。筆者認為,小學班主任可通過環(huán)境陶冶法、榜樣示范法、實際鍛煉法等方法來開展德育工作,以促進學生健康、全面地發(fā)展。
關鍵詞:小學,班主任,德育工作,德育方法
一、德育概念及其在小學階段的目標
德育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計劃地對社會成員在政治、思想與道德等方面施加影響的活動,包括社會德育、社區(qū)德育、學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狹義的德育則指學校德育,指教育者依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規(guī)律,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受教育者施加系統(tǒng)的影響,把一定社會的思想和道德轉化為學生個體的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的教育。筆者要探討的小學班主任德育工作是后者——狹義德育。
德育目標是班主任開展德育工作的集中指向,為此,在開展德育工作之前,班主任需要明確德育工作具體需要達到什么目標。根據《小學德育綱要》可知,小學階段的德育培養(yǎng)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初步具有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會公德的意識和文明行為習慣;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潑開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幫助別人、為集體服務和辨別是非的能力,為使他們成為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礎?!?/p>
二、小學班主任開展德育工作的意義
《中小學班主任工作規(guī)定》指出:“班主任是中小學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學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實施者,是中小學生健康成長的引領者,班主任要努力成為中小學生的人生導師?!睆倪@可看出,實施德育是小學班主任的重點工作之一,班主任應將其作為一項常規(guī)工作來對待,常抓不懈。
小學生處于學齡初期,是個體一生發(fā)展的基礎時期,也是生長發(fā)育最旺盛、變化最快、可塑性最強、接受教育最佳的時期,具有“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的特點,同時,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fā)展的形成時期,各方面尚未成熟,而且缺乏社會經驗和識別能力,容易受外界的影響,如果缺乏正確的引導,他們的發(fā)展很可能會背離德育目標和社會發(fā)展的要求。因此,在這一階段對學生實施德育教育,有利于為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奠定堅固的基礎,有利于引導其朝著正確的方向發(fā)展。另外,良好的思想品德對學生的學習具有促進作用,因為基礎掌握科學文化知識的過程是一個能動的認識過程,良好的思想品德狀況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起著重要的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的教育必須把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特別關鍵的一點,就是要把握好“培養(yǎng)什么人”這個教育的首要問題。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yǎng)人,就必須要做好立德樹人這一問題。從這可看出,班主任開展德育工作,有利于從細微處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育人要求。
總的來說,德育作為一種相對獨立的社會實踐活動,對個體的發(fā)展、整個教育活動的實施以及社會的進步都具有重要的功能。
三、小學班主任開展德育工作的有效方法
開展教學活動要求有一定的教學方法,同樣地,德育工作的開展也要有一定的方法。所謂的德育方法是指,為達到德育目的在德育過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動方式的總和。它包括教育者的施教傳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養(yǎng)方式。若想有效地開展德育工作,班主任需要采用多樣的德育方法,以保證引起學生的興趣。除了常用的說服教育法之外,筆者認為,還可利用環(huán)境陶冶法、榜樣示范法、實際鍛煉法、品德評價法等來開展德育工作。
(一)環(huán)境陶冶法
環(huán)境陶冶法是指利用優(yōu)美的環(huán)境感染和熏陶學生的方法。教師可與學生一道精心布置課室,以讓課室里的“每一道墻都會說話”。例如,在課室正前方的墻壁上懸掛國旗、在左右墻壁上懸掛名人畫像搭配其所說的名言,還可在講臺以及課室后方放置幾盆綠色植物。當然,如何布置課室環(huán)境有賴于師生根據實際情況具體安排,但要注意避免過猶不及,把課室布置得太過花俏而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
簡而言之,課室環(huán)境的布置要能做到以境染情、以境觸情、以境陶情,讓課室環(huán)境成為學生“無聲的導師”,對學生產生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學生的德育認知和情感逐漸完善。
(二)榜樣示范法
小學生具有較強的向師性,入學后,會自然地親近、信賴、尊敬甚至崇拜教師,把教師作為獲取知識的智囊、解決問題的顧問、行為舉止的楷模。夸美紐斯曾說:“教師的職責是用自己的榜樣教育學生。”換一句話說,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最直接的榜樣,其言談舉止、行為方式、為人之道和處世態(tài)度等都會對學生產生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影響。為此,作為學生的教育者、引路人,班主任首先要養(yǎng)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要求學生做到的,首先要以身作則,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春風化雨般地感染、滋潤學生。正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只有班主任有崇高的品德、飽滿的工作熱情、堅持不懈的進取精神,且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其才能在學生中樹立崇高的威信,給學生以強有力的教育影響。
班杜拉提出了“認知一行為”主義模式的社會學習理論,認為人的學習除了參與性學習之外,大部分學習是觀察性學習(也叫替代性學習)。觀察學習,是指通過對他人及其強化性結果的觀察,一個人獲得某些新的反應,或者矯正原有的行為反應。為此,班主任除了要以身作則,樹立榜樣之外,還要積極地在班集體中樹立起學生榜樣,也即同伴榜樣。學生看到同伴做出的一些行為被表揚后,他會有意識地模仿,會強化自己的行為,讓自己表現出與被表揚對象一致的行為。
當然,班主任也可以選擇一些名人來作為學生學習的榜樣,激發(fā)學生對榜樣的敬慕之情,從而生發(fā)出向榜樣看齊的思想,促使學生自覺地調節(jié)自己的行為,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
(三)實際鍛煉法
實際鍛煉法是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各種實踐活動,以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包括常規(guī)訓練和實踐鍛煉。
常規(guī)訓練是指在日常的學習及生活中遵守相關的規(guī)章制度,以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班主任可以與學生一起制定各項班規(guī),使學生明確班規(guī)的內容、要求和意義,同時,學生參與班規(guī)的制定能加速其對各項規(guī)定的認同及內化過程。
實踐鍛煉是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項實際活動,在實際活動中獲得良好的德育認知和德育情感。比如,組織學生到環(huán)境保護和節(jié)約能源展覽館或者污水處理企業(yè)等地方參觀,讓學生直觀地感受環(huán)保的重要性;開展消防演練、地震演練等活動,提高學生的安全防范意識;開展“我是家務小能手”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洗衣服、倒垃圾、做飯、洗碗、拖地、整理房間等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諸如此類的活動還有很多,班主任可結合德育所包含的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勞動教育、民主與法制教育、生態(tài)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內容,根據實際情況——開展,注意活動目的要明確、形式要多樣。
簡而言之,德育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且德育過程是一個反復的過程,學生品德的形成并不是直線上升的,而是一個迂回曲折的過程,這就要求班主任予以重視并持之以恒地開展;同時,在開展德育工作過程中,班主任要注意方法的靈活性和多樣性,并注重調動學生個體的主觀能動性,激發(fā)學生個體心理發(fā)展的內在動力。只有這樣,才能全面提高班主任德育工作實效,促進學生健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