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梅青
【摘要】詩歌是我國的瑰寶,但是詩歌教學大多存在為應付考試的背誦默寫而教的現(xiàn)象,學生也學得興趣索然。目前不少教師都在進行生態(tài)閱讀教學的嘗試,探索一種能以學生為主體,激發(fā)學生興趣的教學方式。教學詩歌時,教師要利用各種方式培養(yǎng)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體現(xiàn)生態(tài)閱讀教學的初衷。
【關鍵詞】生態(tài)閱讀;詩歌教學;教學設計
在進行生態(tài)閱讀教學中,筆者不斷嘗試,努力尋找生態(tài)閱讀教學方法,以找出適合初中詩歌教學的有效模式。本文以《己亥雜詩(其五)》教學設計為例,展示初中詩歌生態(tài)閱讀教學的探究成果。
一、根據(jù)學情及教學需要制定學習目標
因為所教學生大多是農(nóng)村的留守兒童,平時閱讀量少,對詩歌的理解與審美有一定難度,對作者及當時寫作背景的相關知識了解甚少,而要想了解詩歌的主旨意境,就要掌握作者及寫作背景。故而《己亥雜詩(其五)》的教學目標設計如下。
1.知識目標: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背誦并默寫本詩。2.能力目標:把握本詩主旨,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3.情感態(tài)度:學習作者的愛國之情。
二、結合學生現(xiàn)狀選擇重難點
由于學生長時間處于留守的狀態(tài),對學習缺乏興趣與動力[1],采用分組的方式、合作探究的形式,有助于學生完成學習任務?!都汉ルs詩(其五)》的教學重點:1.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2.把握本詩主旨;3.背誦并默寫本詩。教學難點: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根據(jù)學情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
全班54位同學,學習氛圍較濃,雖然有的同學家中沒有電腦、手機可以查閱資料,但通過小組互助的方式,都全部了解掌握了作者龔自珍的有關文學常識及寫作背景。全班有52人喜歡通過朗讀詩歌的方式來理解詩歌,只有2名平時少言寡語的同學喜歡用默讀的方式來理解詩歌。全班學生的寫作功底較好,學生比較活躍,喜歡表現(xiàn)自我。因此,筆者采用反復吟誦詩歌的方法讓學生在讀詩中領悟詩歌的內容與意境,在反復讀中自然成誦,順便檢查學生默寫情況。通過讓學生自主提疑解疑答疑來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品意境時,通過寫作來完成,并選代表上臺展示習作,配上優(yōu)美的音樂。學生沉浸在這樣的氛圍里,對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理解得更深刻。
四、教學過程隨機應變
1.回憶式導入,簡練直接進入主題?!啊覄裉旃囟稊\,不拘一格降人才。同學們,這是誰寫的?今天,我們再學龔自珍的一首《己亥雜詩》,看看作者表達的是什么思想感情?”
2.請學生展示預習成果,不足之處老師補充。
3.反復吟誦詩歌。
(1)齊讀課文。2019年6月15日的課堂展示中,各組同學都能整齊地朗讀課文,放聲朗讀率、字音準確率達100%,但詩歌朗讀的節(jié)奏感不強,情感投入不足。
(2)聽名家朗讀錄音。
(3)劃分節(jié)奏,自由情感朗讀。請學生上來劃分朗讀節(jié)奏,結合寫作背景及詩歌的相關字詞,讓學生分析詩歌各句應用什么情感來讀。
(4)全班背誦全詩。全班同學閉上眼,帶著感情背誦全詩,全班都能聲情并茂背出全詩。
4.學生自主提疑。學生能按思維導向,從主題思想、寫作手法、意境品析幾個方面提疑,各組匯總問題,請代表到講臺寫在白板上。
5.合作交流,討論答疑解惑。意境品析是各組必選,從剩下的幾個問題中各組再自選一個進行討論解決。
6.能力訓練。
(1)分享答疑方法。全班同學都爭著舉手要回答問題,課堂氛圍較活躍。
(2)請各組交流選出本組的意境品析寫得最好的同學上臺展示作品(配樂朗讀各自的作品,老師簡單點評)。
覃嘉怡:傍晚時分,夕陽西下,暮色蒼茫,落花紛紛從枝頭掉落,但它不是無情的,待到來年春天,它要化作肥沃的泥土滋養(yǎng)泥土,培育鮮花。我要向它學習,培育祖國下一代。
藍玉帆:看著這漫天紛紛飄落的花瓣,它們會化為泥土培育更多的新花,而我雖然辭官歸鄉(xiāng),但我依舊會擔負起培養(yǎng)下一代的重任。
盧峙成:我滿懷惆悵地離開繁華的京城,從此,便要回到我遙遠的故鄉(xiāng),夕陽西下,落花紛飛,我雖然辭官回家,但我可以像這落花一樣積極培育祖國的下一代。
韋智元:夕陽落下,在天邊染上一層凄惶的色調,我騎上快馬,回頭再看了一眼那即將離開的京城,我無奈地搖頭嘆息,但是我絕不會置祖國的前途于不顧。
7.默寫全詩。請兩位同學到白板默寫,其余在下面用草稿默寫,請組長統(tǒng)計本組的正確人數(shù),默寫完后進行檢查點評。同學們一起指出兩名上臺的同學寫不規(guī)范的字是哪個字,應怎樣寫。學生對自己存在的問題,印象也很深刻。據(jù)組長統(tǒng)計的正確人數(shù)是52人,只有上臺的兩名同學出錯,原因是寫字不規(guī)范。筆者再次利用這個機會提醒同學們寫字規(guī)范的重要性。
8.通過提問學生學習本課的收獲結束課堂。“同學們,龔自珍能在辭官回家后,仍不忘關心國家的前途與命運,他這樣的愛國赤誠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那么在現(xiàn)在的和平年代,作為學生應該怎樣來表達我們的愛國之情呢?”全班齊聲回答:“認真努力學習,掌握本領報效祖國?!痹谕瑢W們信心滿滿的回答聲中結束本節(jié)課。
9.撰寫教學反思,尋找更合適的生態(tài)教學方法。《己亥雜詩》詩所指的己亥年是1839年,即鴉片戰(zhàn)爭的前一年,當時原本強盛的大清帝國行將沒落,朝廷對外卑躬屈膝,對內大肆鎮(zhèn)壓,百姓生活困苦。龔自珍在這一年辭官南下,后又北上接家屬,在南北往返途中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寫下來,共有315首詩,今天學習的是其中的第5首。
在小學時,學生已學過一首《己亥雜詩(其二)》,筆者從這首詩的名句“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順利導入新課。要想更好地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與意境,首先要了解作者生平和當時的寫作背景。所以筆者讓學生課前收集相關資料,上課時檢查預習情況時,學生已基本了解作者的相關文學常識和寫作背景,學生說得不完整的地方,筆者適當補充,讓學生對整首詩所要表達的感情有個初步的了解,為后面的理解主題和品析詩歌感情與意境打下了基礎。
本節(jié)課能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參與度較高。學生能夠按照老師的思維導向,提出相應的問題,并能充分利用集體的大智慧一起自行討論解決提出的問題[2]。特別是在品析意境時,很多學生都能把作者當時寫這首詩的情景描述出來。部分學生的作品稱得上佳作,在各組推薦本組的最佳作品上臺展示時,配上優(yōu)美的音樂朗讀習作,同學們如身臨其境,進一步更好地理解了這首詩所要表達的感情與意境。
【參考文獻】
[1] 侍寒冰.生態(tài)語文課堂背景下的詩歌信息化教學[J].西部素質教育,2019(12):13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