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麗春
【摘要】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應充分發(fā)揮語文教材優(yōu)勢,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通過課題揭示、詞句剖析、朗讀指導和拓展訓練來加強德育滲透,讓德育與知識、技能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在獲取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得到思想品德熏陶。
【關鍵詞】德育滲透;語文教材;德育因素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工作大會上指出:“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huán)節(jié),貫穿基礎教育、職業(yè)教育、高等教育各領域?!毙W語文新的課程標準也指出:“語文課程應通過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諸方面的和諧發(fā)展?!币虼?,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應充分發(fā)揮語文教材優(yōu)勢,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加強德育滲透,讓德育與知識、技能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在獲取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得到思想品德熏陶。
一、聚焦課題,滲透德育
課題,是文章的“窗戶”“眼睛”,它反映了文章的主要內容,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因此,抓住題眼,揭示課題的內涵,既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又能幫助學生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從而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達到學文悟“道”的目的。
例如在教學《為了他的尊嚴》一課時,筆者抓住了課題中的“尊嚴”二字,讓學生思考:“尊嚴”是什么意思?“他”是指什么人?誰為了他的尊嚴?老婦人是怎樣“為了他的尊嚴”的?通過這幾個問題對課題進行解讀,幫助學生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理解做人的“尊嚴”,讓學生知道要有尊嚴地生活,也要幫助別人有尊嚴地生活,從而加強對學生進行自尊、自信、自強、自立的教育。又如在教學《回自己的祖國去》一課時,筆者抓住了課題中的“回”字,讓學生思考:“回”是什么意思?課文寫誰要回到哪里?他現在在哪里?為什么要回來?通過這幾個問題進行揭題,學生知道文章主要記敘了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先生在得知祖國解放的消息后,毅然回國的感人故事,感受到華羅庚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這樣從課題入手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層層深入地理解文章,讓學生受到華羅庚的愛國主義精神的感召,自覺接受了愛國主義教育。
二、聚焦詞句,滲透德育
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和觀點往往都隱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間,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語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它有兩種表現形式,即顯性滲透和隱性滲透。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抓住這些德育因素,引導學生剖析和品味文章中的詞句,充分挖掘文章所蘊含的思想內容,從而有效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1.顯性滲透形式的文章,即教材內容有比較明顯的德育因素,這類文章一般都有能直接反映中心思想的句子。教學時,只要指導學生找出文章的“中心句”,正確領會“中心句”的意思,就容易體會文章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從而也就使學生受到教育。例如在教學《詹天佑》一課時,筆者引導學生找出文章中的“中心句”,即“詹天佑是我國杰出的工程師,他非常愛國”,讓學生知道,正是因為詹天佑的杰出,才會有修筑京張鐵路這樣的貢獻。同時也正是因為詹天佑的愛國,才會在困難重重的情況下毅然接受任務,借以教育學生要熱愛自己的祖國,維護國家和民族的尊嚴。
2.隱性滲透形式的文章,即教材中德育因素不明顯,這類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觀點往往不那么顯露,而是隱含在語言文字之中,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寓情于景、以物喻人或托物言志。在教學這類文章時,筆者主要是引導學生從文章的語言文字之中去挖掘,去深思,去想象,進而揣摩其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使學生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受到教育。例如在教學《中國結》一課時,筆者主要引導學生讀懂這兩句話。①“中國結由一根絲繩纏結而成,不管這根繩結經過如何曲折的纏繞,總是不離不棄,始終圍繞著它的起點?!边@句話寫出了中國結“由一根絲繩纏結而成”,因為是“一根絲繩”,所以只有兩個頭,一頭連著自己,一頭連著祖國;因為是“一根絲繩”,所以自己和祖國總是不離不棄地連著?!扒鄣睦p繞”暗示著人生的曲折,“不離不棄,始終圍繞著它的起點”,說明不管人生如何曲折,與祖國也是離不開的。②“中華兒女同根生,這根繩子扯得再遠,也離不開它的‘頭,這個‘頭就是自己的祖國,自己的鄉(xiāng)土?!闭n文在“頭”字上加引號,表示它有特殊的意義,表面指的是中國結纏結時的起點,實際上,在中華兒女心中,這個“頭”是自己的祖國、自己的鄉(xiāng)土。自己作為中國結繩子的一部分,不論多遠,永遠離不開自己的祖國。通過引導學生讀懂這兩句話,體會作者濃烈的愛國情懷,教育學生要熱愛自己的祖國。
三、聚焦朗讀,滲透德育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語文教材中不乏一些聲情并茂、文質兼美的佳作。教學這類文章時,要注意引導學生有感情地進行朗讀。葉圣陶先生把有感情地朗讀叫作“美讀”,它是朗讀訓練的最高要求,能讓學生走進文本,最大限度地接近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生動地傳達出文章的精神實質,在朗讀中受到德育熏陶。例如《草原》一文的語言樸實流暢、形象生動,文章運用了多種手段增強抒情性,如以天寫地、先抑后揚、以情寫景、以詩結尾等,還運用了獨詞句、反復、比喻等修辭手法,字里行間洋溢著自然美與人情美。為了讓學生感受到這種美,筆者指導學生朗讀重點句、段,在反復朗讀中激發(fā)學生的感情,使學生產生共鳴,從而感受到全國各族人民之間的情誼,對學生進行熱愛中華民族、民族團結一家親的教育。
四、聚焦訓練,滲透德育
將德育寓于聽、說、讀、寫的語文訓練中,是語文教學中的融合點,因此在教學中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多讓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讓他們在訓練中進一步受到教育。例如《再見了,親人》一文主要講述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軍離朝回國時,在車站同朝鮮人民告別的情景,贊揚了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友誼。為了使學生的情感融入文章描繪的情境中去,在教學時,筆者先范讀讓學生聽,讓學生邊聽邊想象志愿軍同朝鮮人民告別的動人場面。然后指導學生學習文章,在學生初步了解文章內容后,就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特別是朗讀最后三小節(jié)時,要求學生語速放慢一點,從中體會志愿軍不愿離開朝鮮人民的心情,從而加強了學生對文章所表達的中心思想的理解,激發(fā)了學生的國際友好感情。最后,在學習完文章后,筆者著重讓學生根據文章的最后三小節(jié)說說志愿軍同朝鮮人民在車站告別的場面,特別要求學生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和表情來說,再把所說的內容以“惜別”為題寫一篇短文。這樣通過訓練,學生的品德受到了熏陶,國際友好之情便油然而生了。
總之,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應該深入挖掘語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多渠道、多形式地教學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注重內外因素相結合,把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要求滲透于教學過程之中,以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諸方面的和諧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葉圣陶.作文論[M].鄭州:文心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