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
【摘要】“平民教育”對中國近代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探索這一概念的產生與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捌矫窠逃备拍钤诎l(fā)展過程中呈現出“兩次轉向,一次分化”的特點,即從“貧民教育”到“平民教育”再到“鄉(xiāng)村平民教育”的轉變過程;逐步分化為“新民主主義”和“改良主義”兩種思想傾向。
【關鍵詞】平民教育;貧民教育;概念
作為民國時期的新教育思潮和教育實踐活動,“平民教育”對中國近代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它打破了當時少數人獨占教育特權的社會現實,努力擴大“平民”階層的受教育權利,旨在通過教育激發(fā)廣大平民的愛國與民主精神。但對于“平民教育”概念的產生和發(fā)展,目前人們還缺乏比較系統(tǒng)一致的認識。有鑒于此,我們有必要對“平民教育”概念的產生與發(fā)展進行比較全面清晰的梳理。
一、民國時期“平民教育”概念產生的背景
民國時期是一個傳統(tǒng)思想和外來思想激烈碰撞的歷史時段,學者傅維利、劉民在《文化變遷與教育發(fā)展》一書中提到:“沒有中西融合的社會歷史環(huán)境,平民教育思潮是很難流行的?!庇纱丝梢?,“平民教育”概念的出現是民國時期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結果。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留法華工識字運動、杜威“平民主義教育”思想的共同影響下,“平民教育”作為新教育思潮之一登上了歷史舞臺。
1.“平民教育”概念與五四新文化運動
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民主思潮進入中國,于是被冠以“平民”二字的各種運動非常流行,除“平民文學”“平民政治”外,還有“平民教育”。陳元暉所著的《中國現代教育史》中提到:“在平民文學的號召下,教育方面提出了平民教育,代表了市民階級對教育的新要求?!比A東師大教育系所編的《中國現代教育史》中也提到:“平民教育是在新文化運動中提出的擁護民主口號下產生的,是民主思潮在學校教育領域內的具體實踐。”由此可見,五四時期的民主思潮,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平民教育”概念的產生。
2.“平民教育”概念與留法華工識字運動
作為“平民教育之父”,晏陽初的教育實踐活動也推動了“平民教育”概念的產生和發(fā)展。學者匡珊吉、陳啟源在文章《平民教育運動初探》中提到:“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在法國進行的識字教育也是平民教育產生的源頭之一?!?0世紀初,晏陽初在法國組織留法華工識字運動,回國后于1921年在全國基督教青年會智育部下設“平民教育科”,使得國內平民教育思潮與國外華工識字教育經驗合流,拉開了中國平民教育運動的序幕。
3.“平民教育”概念與杜威“平民主義教育”思想
1919年,杜威來華,他先后在多地做學術演講,其演講的中心之一就是傳播其“平民教育”思想,并且《新教育》雜志第1卷第3期也刊出專號“杜威號”,收錄了杜威關于平民教育的一系列文章。曹孚在《批判實驗主義教育學》一文中提道:“平民教育運動是受杜威在華宣傳其‘平民教育思想的影響下才出現的。”
二、民國時期“平民教育”概念的正式提出
清末民初,“平民教育”一詞開始在我國出現,最早的提倡者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1912年,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實行分部治理,在智育部下設平民教育科,這是“平民教育”一詞第一次正式使用。
在“平民教育”一詞進入中國后,各報刊相繼發(fā)表了論述平民教育的相關文章。1911年,愛蘭在《民視日報五周年紀念會刊》上發(fā)表題為《平民教育》的社論,描繪了當時“平民教育”發(fā)展的狀況:“今青年會及各會,同教育各界名流組織多令平民教育師范講習會,為造就師資,即為今年暑假時作平民教育大運動辦平民學校之預備,熱忱蓬勃,可謂欽佩,記者不禁為平民之前途預賀也。”同年,沈光第在《學生文藝叢刊匯編》第2卷第2期上發(fā)表題為《平民教育談》的文章,提道:“不論老幼男女,使他們在極短時間里,學那淺近文字,同普通知識;一方面求學,一方面依舊工作,拿知識來補助工作,拿工作的余錢,買書報來增長知識,工學相長,不是一件極好的事情嗎?那‘普及教育可以‘計日而待了?!边@兩篇都是較早論述“平民教育”的相關文章。
1919年5月,“平民教育社”成立于北京,成員來自北京高等師范學校的教職員工和學生,社員最多時有140人左右,它是民國時期最早以“平民教育”命名的社團,主要通過進行宣講的方式,倡導實行普及教育來改造社會。其出版的刊物《平民教育》于1919年10月10日創(chuàng)刊,1924年下半年??渥谥际翘岢ㄟ^普及平民教育達到改造社會的目的,這也是民國時期中國最早以“平民教育”命名的刊物。
三、民國時期“平民教育”概念的發(fā)展
民國時期“平民教育”概念在發(fā)展過程中呈現出“兩次轉向,一次分化”的特點:“兩次轉向”即第一次從“貧民教育”到“平民教育”的轉變,第二次從“平民教育”到“鄉(xiāng)村平民教育”的轉向;“一次分化”是指“平民教育”概念在發(fā)展過程中逐步分化為“新民主主義”和“改良主義”兩種思想傾向。
1.兩次轉向
(1)從“貧民教育”到“平民教育”。在“平民教育”概念正式使用之前,我國已有了“貧民教育”的說法。1906年發(fā)表的《論說:論貧民之教育(錄北京報)》是清末較早論及“貧民教育”的文章:“教育何以能普及……其所忽諸者,獨在貧民之教育。”1907年《直隸教育雜志》第七期刊登《時聞:擬設貧民學堂之計議》,提道:“聞學部各堂近議教育普及辦法,擬仿日本制度通咨各省,設立貧民學堂,以宏無業(yè)者之教育,而免遺棄人才”,第五期刊登的《時聞:貧民教育添設學班》中也說道:“原擬專收貧民子弟,不取學費,嗣有世家中落,不愿以貧民自居者,反致向隅。復擬變通添招附學一班,額匹四十名,每學期酌收學費二十元以示區(qū)別。”從擬設貧民學堂到添設學班,可見清末時期“貧民教育”事業(yè)的順利開展。五四運動后,北高師的同學們共同創(chuàng)辦“貧民學?!保瑢嵭小柏毭窠逃?,后來因為“貧”字帶有貶義,“貧民學?!备麨椤捌矫駥W?!?。
(2)從“平民教育”到“鄉(xiāng)村平民教育”?!捌矫窠逃钡拈_端雖然在城市,教育對象是城市的失學青年,但在后期的實踐過程中其重心逐漸向鄉(xiāng)村教育側重。晏陽初等人早在法國華工識字運動中就認識到,絕大多數華工來自鄉(xiāng)村,因此掃除文盲的大戰(zhàn)場當在農村。于是1926年,晏陽初在河北定縣開始平民教育試驗,將教育對象從城市“失學青年”擴展到“失學農民”。1927年,傅葆琛發(fā)表了《鄉(xiāng)村平民教育大意》一文,指出“鄉(xiāng)村平民教育是建國救國的基本”。同時,各地也組織了為數不少的鄉(xiāng)村平民教育促進會。自此時起,平民教育運動逐漸被鄉(xiāng)村教育所取代,并最終融入30年代流行一時的鄉(xiāng)村教育運動。
2.一次分化
隨著五四運動的推進,“平民教育”的概念也逐漸出現了分化。倡導“平民教育”的有早期共產主義知識分子、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和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他們思想的共同之處在于批判及改良原來的教育體制,擴大普通民眾的受教育權利,旨在通過教育啟發(fā)絕大多數平民的自覺和民主意識。但在之后的討論和實踐中,“平民教育”概念逐漸分化為由早期共產主義知識分子代表的“新民主主義”平民教育和由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代表的“改良主義”平民教育兩個方向。
(1)“新民主主義”的平民教育?!靶旅裰髦髁x”的平民教育以陳獨秀、李大釗、鄧中夏等早期共產主義知識分子為代表,主張走“革命救國”的道路。他們認為,“平民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實現社會公平,體現在教育領域,其核心就是追求教育權利的平等,同時這也是工農政權政治理想的核心內容。從教育對象的角度來看,他們所認為的“平民教育”應該站在“庶民”的立場上,為廣大的“勞動階層”爭取受教育的權利,使“引車賣漿之徒”“甕牖繩樞之子”能夠讀書受教育。1918年,在蔡元培的支持下,鄧中夏等人首先在北京大學辦起“校役夜班”,為未曾接受教育或受教育水平不高的勞動青年提供教育機會,不單向他們普及基本文化知識,同時向他們宣傳國內外的時政大事,傳播愛國、救國的道理。20世紀30年代后,隨著“工農教育”的開展,“新民主主義”的平民教育逐漸融入工農教育的潮流之中。
(2)“改良主義”的平民教育?!案牧贾髁x”的平民教育方向以晏陽初、陶行知等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為代表,主張走“教育救國”的道路。在杜威民主主義教育思想的影響下,他們把“平民教育”看作改良社會乃至救國的主要手段,希望通過教育來實現其民主政治的目標。他們建立了各種學校,通過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相結合,教會人們閱讀和學習文化,使平民能夠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和獲得幸福的方式。20世紀30年代后,“改良主義”的平民教育逐漸被鄉(xiāng)村教育所取代,并最終融入30年代流行一時的鄉(xiāng)村教育運動。
通過對“平民教育”概念產生和發(fā)展的梳理,我們可以看出,從“貧民教育”到“平民教育”再到“鄉(xiāng)村平民教育”,平民教育概念不斷發(fā)展,但又在發(fā)展中逐漸分化。雖然平民教育在歷史發(fā)展中已經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但隨著“教育公平”口號的不斷號召和學校教育、社會教育領域中發(fā)生的一系列積極變化,也突出了平民教育在現代教育中的普遍意義和實踐價值。
【參考文獻】
[1]劉敘賓.北京高師平民學校回憶[M]//北京師范大學史資料室.五四運動與北京高師.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4.
[2]毛禮銳,沈灌群.中國教育通史(第五卷)[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8.
[3]鄭金洲,瞿葆奎.中國教育學百年[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4]趙玉霞.論二三十年代中國的平民教育運動[J].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02):66-70.
[5]楊東平.平民教育的流變和當代發(fā)展[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8(03):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