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玲
摘 ?要:自夏商周開始,翻譯活動就伴隨著產(chǎn)生了。 隨之人們也開始對翻譯標準、翻譯原則、翻譯理論進入探討與研究。從古至今國內外翻譯家,翻譯理論家對翻譯各自提出了不同的翻譯標準與原則,其中對內容與形式的研究更是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有不少人認為內容比形式更重要,強調舍形式而重內容,但對文學翻譯而言這并不可取。在對文學作品翻譯時,原作的內容與形式兩者我們都要兼顧。然而對不同類型、體裁的文本,翻譯時對內容和形式的側重程度也各有所不同,本文主要從內容與形式上粗略探討了四大文學體裁的翻譯。
關鍵詞:文學翻譯;形式;內容
[中圖分類號]:H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09-0-02
一、歷史上內形之爭
翻閱中國歷年以來的譯論,不難發(fā)現(xiàn)在中國傳統(tǒng)翻譯理論中多是重內容而輕形式。在我國古代的佛經(jīng)翻譯中,很早就有人提出所謂“美言不信,信言不美”的哲學-美學命題。翻譯應該忠實于原文,注重傳達原文的意思,而不加以辭藻雕飾?還是保持和原文形式的對等,追求原文的形式而非意義?不少大家的回答是第一種。翻譯家、翻譯理論家都提出了各自主張的翻譯理論。著名翻譯家傅雷曾提出“舍形似而求神似”的翻譯原則,得到許多學者的贊同。再如“舍形而求神”是一種明智的抉擇(方平,2015)。嚴復先生提出的“信”、“達”、“雅”的翻譯原則,“信”排在第一位,“信”主要講的是對內容的忠實。譯學大家錢鐘書指出,文學翻譯的最高標準是“化”。把作品從一國文字轉變?yōu)榱硪粐淖?,既不能因語文習慣的差異而露出生硬牽強的痕跡,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風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以及茅盾先生在翻譯中提出的“神韻”命題、這些均都強調了在翻譯中內容的重要性。以及大家耳能詳熟的“形似與神似”、“直譯與意譯”、“化境說”、“創(chuàng)作論”等等,這些圍繞的中心也都是重內容而輕形式。然而在多元化的當代,人們日益認識到之前重內容的翻譯已經(jīng)不能解決當今翻譯中的問題,尤其是詩歌的翻譯。在文學翻譯中,不僅要處理好內容,也要注重形式。如趙蘿蕤總結出行之有效且有獨到之處的“譯作應當忠實地再現(xiàn)原作內容與形式的統(tǒng)一。”趙蘿蕤認為,“要判斷某一作品的好壞,似乎無法避免不把形式和內容分開來說,而創(chuàng)作的話,似乎無法把形式與內容分開來作?!笨梢姡谖膶W翻譯中,形式在翻譯中的地位是相當重要的,不容忽視的。所以,在翻譯文學作品中,就文本的內容與形式而言,我們都應該給予重視。
二、內容與形式
內容是什么?文學作品中的內容指的又是什么?“內容”是言語和文學作品等所要解決的主旨要義或是物質材料,與形式或文體風格相對。(Neuw O.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1889)在 《文體學研究》中,胡壯麟說,內容主要是情節(jié)、人物、主題等。(胡壯麟,劉世生,2004)由此, 我們大致可以把文本的內容概括為作品中的主題、思想、人物、情節(jié)等更側重意義層面的東西。
胡壯麟在《文體學研究》中說形式主要是指:1.語言的一個層次居于表達和內容之間,包括語音、語法和詞匯;2.文學批評中的體裁和格律結構;3.單一語篇的外形結構。(胡壯麟,劉世生,2004)簡單的說,文本的“形式”主要包括語言,體裁,以及語篇的外形結構。而翻譯中的“形式”主要包括節(jié)奏格律、語音語調、修辭、拼寫、字詞句篇章結構與語法、體裁類型、語序、俗語與慣用語及外形結構這幾個部分,還包括作品的精神、氣勢、情調、神韻等等這些無形的東西。
盡管內容、形式它們都有各自所對應的范疇,然而兩者并不是對立的,兩者是辯證統(tǒng)一的。內容決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內容。內容是形式的基礎,形式是內容的載體,無形式的內容是空洞的,無內容的形式是失真的。所以在文學翻譯中要處理好兩者的關系。文學翻譯不是簡單地陳述事物的概念、描敘情節(jié)的發(fā)展。此外還應通過藝術的形式,形象生動地表達原文的思想內容、甚至體現(xiàn)原文固有的文化內涵。
三、從內容與形式淺談文學翻譯
文學翻譯的內容主要指言語的意義,而文學翻譯中的形式主要是指文學的體裁,能夠與其它體裁相區(qū)別所具有的特征。文學作品是用語言創(chuàng)造的藝術。文學的翻譯是把原作的藝術意境用另一種語言表達出來。對于文學翻譯而言,不同體裁的文學作品各自側重的本不盡相同。例如廣告的本在于向客戶提供信息,以便謀取利益;詩歌的本在于借物言志,抒發(fā)感情。根據(jù)文本各自不同的特點,文本大致可以分為詩歌、散文、小說、戲劇四大文學體裁。
所以在翻譯時,針對不同體裁,需采用不同的翻譯方法,翻譯時在內容與形式方面也各有所側重。
(一)詩歌
詩歌按類型可以分為律詩、絕句、排律;按內容可以劃分為敘事詩、抒情詩、送別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詩、詠物詩、悼亡詩、諷刺詩;按音韻又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詩歌翻譯的本質就是文本意義的表達與詮釋,就是將源語文本的藝術形象移植于譯語文本之中,如詩歌的韻律、節(jié)奏、意象等。在譯入語中找到與原作相對應的表達方式,這就是詩歌翻譯的核心所在。針對詩歌翻譯,“形似”在其中占據(jù)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不容忽視。
(二)散文
散文是一種抒發(fā)作者真實感受、寫作方式靈活的記敘類文學體裁。散文可以分為敘事散文、抒情散文、寫景散文、哲理散文。散文這一文學最為突出的特點就是“形散而神不散”。很大程度上,散文的精髓是體現(xiàn)在其文體風格上的。(劉士聰,2002)所謂“形散”是指散文有靈活多變的句式,多樣化的形式且散文取材十分廣泛自由,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表現(xiàn)手法不拘一格:可以描述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也可以發(fā)表議論,而且作者可以根據(jù)內容需要自由調整、隨意變化?!吧癫簧ⅰ敝饕菑纳⑽牡牧⒁夥矫嬲f的,是指散文有明確的中心思想,情感基調一直貫穿散文的始終。散文中的“行”主要指由聲響和節(jié)奏所構成的韻律。因此,我認為,在散文翻譯中,譯者應該在傳達原文內容、主題的同時,也應該向翻譯詩歌一樣,盡可能的傳達散文的“形”,也就是原散文中的形式。更要多考慮原文的句法結構,保持原文的韻律節(jié)奏和神韻氣勢。從而實現(xiàn)譯文與原文在文體風格、形式上的翻譯對等。
(三)小說
小說是四大文學體裁中最常見的文學形式之一。小說按照篇幅長度,可以劃分為微型小說、短篇小說、中篇小說、長篇小說。按照內容題材劃分為武俠小說、恐怖小說、懸疑小說等類型。即使不同類型、題材的小說各有其不同的寫作手法和表現(xiàn)形式。但它們有許多共同之處,有共同的翻譯規(guī)律可遵循。小說都是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以及環(huán)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是小說的三要素。從小說的三要素來看,它們幾乎都是實的而非虛的,即它們更傾向于內容的范疇。幾乎所有小說都具有形象性、個性化、通俗性、風格性的特點。形象性是指小說故事情節(jié)的描寫,人物的刻畫,環(huán)境的描述都是極其形象生動、細膩的。個性化通常指小說人物的刻畫,小說主要從人物的外貌、動作、語言、心理等方面來進行多層次的刻畫,從而把他們的性格描述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極富個性。風格特指作者的寫作風格。俗話說:“文如其人”。正如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一樣,每個作家的寫作風格也各不相同。每個作家行文立著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或晦澀,或通俗,或幽默,或諷刺。通俗性是小說最重要的特征,這也是小說與其它三大文學體裁最大的區(qū)別之處。
所以在翻譯小說時,我們要把內容放在第一位,在忠實于原文的基礎上,完整的表達出原文的思想內容、故事情節(jié)。當然這并不是不考慮原文的形式,如果能在譯文中找到與原文相適應的形式,那固然提高了譯文的翻譯質量。就內容與形式而言,我們在翻譯小說這一體裁時,應該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原小說的內容上。不要一味地為了抓住小說的形式,而忽視了小說描述故事,刻畫人物、反映生活這一精髓。
(四)戲劇
文學體裁中的戲劇是指供戲劇舞臺演出用的劇本,廣義的戲劇文學包括歌劇劇本、戲曲劇本;根據(jù)戲劇文學反映的矛盾沖突的性質可分為悲劇、喜劇和正劇;然而根據(jù)藝術形式的不同可分為話劇、詩劇、歌劇。戲劇文本是一種特殊性的文本,在內容和形式兩個層面上都有體現(xiàn),在形式上體現(xiàn)為戲劇文本意義的不確定性、中西方文化各自的表演方式也各不相同?!皯騽∥谋疽饬x解讀的不確定,不存在可在翻譯文本中重復傳遞的確定意義。意義的解讀決定于所指之間的相互關系及相互差異,而且具有語境依賴性,與社會文化、戲劇語境相關。”盡管戲劇文本意義解讀具有不確定性,但在翻譯戲劇時,要充分考慮源語與譯入語文化的差異,對具有特殊文化意義的詞語進行分析,盡可能在譯入語中找到與源語相對應的表達方式。力求“使譯語劇本在譯語文化里體現(xiàn)與源語劇本文化功能的等值”。
供讀者閱讀,供舞臺演出是戲劇文本創(chuàng)作和翻譯中兩大特點。戲劇和其它類型文本一樣,相比其它類型文本的翻譯而言,戲劇翻譯要受到更多因素的限制。因為這是戲劇舞臺演出這一特點決定的。它要在有限的時間內把戲劇文本內容、陌生的文化元素以大眾易于接受的語言和動作傳達給觀眾。就戲劇語言而言,語言要口語化,要使觀眾清楚明了地看懂劇情,理解人物,臺詞就必須明白淺顯、通俗易懂,具有口語化的特點。在注意口語化的同時,也需要注意語言的規(guī)范化和純潔性,要注意對生活語言的提煉、加工,使之成為形象生活的藝術語言。朱生豪在譯莎劇的自序中這樣說道,“每逢原文與中國語法不合之處,便再四咀嚼,不惜全部更改原文之結構,務使作者的命意豁然呈露,不為晦澀之字句所掩蔽?!?/p>
所以在翻譯戲劇時,要做到寧通俗易懂勿晦澀難懂。同時既要充分表達原戲劇中的內容,又要給予原作的藝術形式如句式結構、語言風格、表達方式等充分關注。
四、結語
綜上,針對不同體裁的文本,就原文的“內容”與“形式”而言,總體而言,我們在翻譯時,兩者都應該兼顧,只是側重的程度各有所不同。在翻譯中,處理好“內容”與“形式”的關系無論是對我們的翻譯工作,還是譯文的質量都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
[1]傅仲選. 實用翻譯美學[M].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3.
[2]馮慶華. NB實用翻譯教程[M].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7.
[3]呂俊,候向群. 英漢翻譯教程[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1.
[4]余鋒.翻譯:形式與內容的辨證統(tǒng)一[D]. 廈門: 集美大學外語教學部, 2004.
[5]趙蘿蕤.我的讀書生涯[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6]趙蘿蕤.讀書生活散札[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