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巖
摘要: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是國家“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具體要求。音樂的核心素養(yǎng)主要體現(xiàn)在審美感知、藝術表現(xiàn)和文化理解。本文試圖梳理情景導入、以生為本、美育感化和多維評價等策略在初中音樂學科的教學實踐,通過學生的情景體驗、興趣提升、情境感知和實踐經(jīng)歷培養(yǎng)音樂審美感知,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進而探索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音樂審美感知的培養(yǎng)策略。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審美感知;音樂教學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20.03.006
中圖分類號: G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580(2020)03—0032—04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改進學校美育教學,提高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yǎng)”,將加強和改進美育教育作為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nèi)我國教育工作的重點任務。在音樂課堂上,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是落實黨的十八大“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的具體體現(xiàn),音樂核心素養(yǎng)主要是指受音樂教育者所展現(xiàn)的形象、行為、習慣、能力、氣質(zhì)等素養(yǎng),主要包括:審美感知、藝術表現(xiàn)和文化理解。音樂課程是立德樹人的基本載體,通過基礎教育培養(yǎng)學生音樂核心素養(yǎng)是近年來音樂教育的新理念和新目標,對學生審美感知、藝術表現(xiàn)和文化理解的培養(yǎng),旨在集中體現(xiàn)出音樂學科育人的核心價值。
“審美感知”是一種感性的認識活動,是讓學生用一種審美的方式去感知音樂現(xiàn)象和作品,它要求學生 “全身心參與和感受”,進入“身臨其境”的狀態(tài)、進入“自我陶醉”的境界。審美感知可以展現(xiàn)音樂現(xiàn)象和作品的感性因素,使學生可感可知,讓音樂直指人的本能、感覺、情感、意念。音樂教育的審美價值是將音樂列入中小學課程的一個重要理由。音樂課程將 “審美感知”作為音樂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之一,豐富學生的審美情感體驗,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讓學生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為有效培養(yǎng)審美感知,教學中要讓學生通過親身感受音樂美,進而體會旋律、音色、節(jié)奏等音樂要素的表現(xiàn)作用,而不是簡單應用枯燥的技巧訓練和填鴨式的理論教學;必須堅持從身心合一角度去欣賞音樂,讓學生多維度地感受音樂魅力,而不是將音樂的各種構成元素支離破碎地講授;必須堅持藝術實踐的本質(zhì),堅持學生技能技巧的學習過程應始終貫穿著學生情感參與的原則。只有這樣,中學音樂教育才能真正實現(xiàn)審美感知的核心素養(yǎng)要求。這就需要教師不斷深化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調(diào)動參與積極性、激發(fā)學習興趣、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讓學生在教學中享受音樂的藝術魅力。本文旨在探討如何在初中音樂課教學中,采取情景導入、以生為本、以情育人和多維評價等方式和策略,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感知,有效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一、情景導入,在體驗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感知
《音樂課程標準》強調(diào):音樂教育以審美為核心,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樂教學應該是教師引領和帶動學生一起體驗、欣賞和享受美。音樂的知識和技能學習要融合在審美感知的實踐中,從而發(fā)揮學校文化的浸潤作用。例如,在學習《難忘今宵》這首歌曲時,筆者先讓學生欣賞春晚的歌曲視頻,通過學生自身的審美感知,先激發(fā)起學生內(nèi)心的情感和感性認識。在具體教唱曲譜時,學生因為有之前直觀的感受,領悟更快、學習興趣更濃。提高曲譜視唱能力是教學中的難點,初學時許多學生對識譜不感興趣,甚至有畏懼感。對于比較簡單的曲譜,教學中一般都要求學生先自主探究學習,再自由分組互相學習、交流,這樣學生基本可以自行完成識譜環(huán)節(jié)。同學們選出表現(xiàn)最好的小組,給他們提供展示空間,讓他們來表演。表演后,教師進行總結,指出存在的共性問題和需要強調(diào)的重點,起到了解決難點、強化重點的作用。這種體驗學習受到學生的極大歡迎、有效調(diào)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樂學。
20多年音樂教育實踐中,筆者體會到,核心素養(yǎng)教育在音樂教學中有其得天獨厚的功效。把學生帶入情境,讓學生主動地喜歡音樂,親近音樂,享受音樂,才能讓他們愿學、會學、樂學,輕松地掌握益于一生的音樂知識和技能,培養(yǎng)音樂的審美感知能力。教師作為知識的引領者,既要有“不畏浮云遮望眼”的長遠眼光,也要有“立德樹人”的育人情懷。
二、以生為本,在興趣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感知
關注核心素養(yǎng)的音樂教學可以提升中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但是教學方法不能沿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傳統(tǒng)的音樂教學都是在欣賞上主要介紹單一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詞曲作者以及詞曲大意,形式化地進行音樂欣賞,過分強化了教師在講臺侃侃而談的作用,不注重學生的接受與參與情況,降低甚至消滅了學生對音樂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在音樂核心素養(yǎng)的導向下,每一個教學流程都要明確關注核心素養(yǎng),這樣所提出的問題,所設定的教學情境,都會圍繞這核心素養(yǎng)展開,在教學中采用視聽結合、動靜結合的教學方式,為學生提供不同的音樂渠道和參與活動的機會,使學生在學習中得其所“樂”,充分激發(fā)學生積極性,使其不斷參與其中。學生是教育教學的主體,以學生為主體,調(diào)動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愛上音樂,在自愿自主的前提下學習音樂,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擴展學生的潛能,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審美感知能力。
例如,在給學生講音樂欣賞《梁山伯與祝英臺》時,以前的教學方式是從開始講解曲作者到講他們的愛情故事,到最后長達二十多分鐘的全曲欣賞,學生經(jīng)常會覺得索然無味、枯燥無趣,有的思想溜號、有的甚至睡覺。在生本教育理念的引領下,筆者改變了做法,把學習的自主權交給了學生。課前讓學生完成前置性作業(yè),包括:上網(wǎng)查閱了解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談一談自己對這一故事的理解;什么是奏鳴曲式,它的結構圖示是什么樣的,試著分析一下小提琴協(xié)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曲式結構等。學生通過前置性作業(yè),初步了解本節(jié)課將要講授的主要內(nèi)容。課堂上筆者將《梁山伯與祝英臺》按照奏鳴曲式的結構來進行欣賞。每欣賞完一段都會找學生談一談自己的感受。在呈示部中“十八相送”這一片段,筆者給同學們布置了一個問題“請同學們仔細聆聽大提琴(梁山伯)與小提琴(祝英臺)的傾訴,編寫出他們二人的對話”。給學生們15分鐘時間,可以自由分組討論。時間很快過去,要求學生們朗讀出他們寫出的結果,可是有的小組學生舉手說:“老師,我們想表演”。這是筆者課前完全沒有想到的,聽到他們的要求,全班同學響起了熱烈的掌聲。我們一起欣賞了這組同學的精彩表演。接著又有一組同學用說唱形式表演了“十八相送”的情景。每組同學表演完后,全班同學都用熱烈的掌聲給予了他們肯定。從教20多年來,《梁山伯與祝英臺》講過無數(shù)遍,從來沒有想過課堂會如此精彩,讓音樂課堂煥發(fā)光彩。
除了在課上學習音樂教材中的指定曲目以外,也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外去聆聽一些優(yōu)秀的不限類型的曲目,或是進而因為興趣而去主動閱讀相關的書籍、去觀看音樂人物傳記,對于受眾都會產(chǎn)生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形的良好效果。如,很多學生喜歡歐洲古典音樂,會推薦他們?nèi)ラ喿x諸如《遇見莫扎特》等除了曲目以外的一些人物傳記,讀這些人物傳記,也仿佛是在聆聽大師們對于音樂的理解和感悟,接受他們的教誨,這對于孩子們的成長是非常有益的??傊?,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你會驚嘆于他們的求知欲、感動于他們的學習能力、感染于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并由衷為他們自豪。
三、美育感化,在情感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感知
通過音樂來展示生活中各種不同的美,培養(yǎng)他們對美的感受,讓他們懂得什么是美,學會欣賞美、表達美和創(chuàng)造美是音樂教育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如:在學唱《我和我的祖國》時,“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無論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贊歌,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條河,裊裊炊煙, 小小村落, 路上一道轍……”當一句句鮮明生動的歌詞把祖國的美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時,學生們心潮澎湃。心中感到無比自豪,切身體會到歌詞所承載的深厚家國情懷,心中自然浮現(xiàn)出祖國磅礴大氣的壯麗山河,頭腦中順勢聯(lián)想到砥礪奮進、百折不撓的中華精神,從而深深感受到:這一刻,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離。
《七子之歌——澳門》歌詞內(nèi)容豐富,既敘事又抒情,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在教學時,先和學生一起回顧澳門的百年歷史滄桑,激發(fā)情感共鳴,然后讓學生們朗讀歌詞,啟發(fā)學生分析歌詞內(nèi)涵、情感和歌唱時的感情處理。學生在學唱時就很自然流露出游子熱切期盼回到祖國母親懷抱的強烈之情。
“讓海風吹拂了五千年,每一滴淚珠仿佛都說出你的尊嚴……讓海潮伴我來保佑你,請別忘記我永遠不變黃色的臉……”。在欣賞《東方之珠》時,學生可以在字里行間感受到香港的赤子呼喚;一句句動人的歌詞,深切表達了期盼香港回歸之情。當《鼓浪嶼之波》的音樂響起時,跌宕起伏的節(jié)奏,婉轉純美的旋律,作為一支思鄉(xiāng)曲,更能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之情。在教學中,學生的情感、人生觀和價值觀得以提升,道德情操隨之升華。音樂與藝術、音樂與情感形成完美融合。
藝術美需要以善為前提,文藝作品只有彰顯了積極向上的社會理想,才是最美的,才能啟迪人的情感。音樂教育不是簡單的“吹拉彈唱”,而應該“樂以載道”。教學中要努力為學生營造以美揚善的氛圍,啟迪學生構筑美好的心靈生態(tài)、知曉責任和社會擔當。藝術教育是美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關乎人的基本素質(zhì),對于心靈美的塑造、陶冶情操以及啟迪思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春秋時期,孔子提出的“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等思想已然說明藝術教育在中國文化的形成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為一名音樂教師,應該尤其重視美育對立德樹人的作用,通過形式多樣的藝術活動,誘發(fā)學生實現(xiàn)精神活動領域的轉變,并最終完成理性的規(guī)范,以美立德、以美儲善、以美養(yǎng)性、以美怡情,用美去提升人文素養(yǎng),完成自我超越和自我實現(xiàn),最終達成“大德之境”。美育是知性與道德的橋梁,不同于其他課程的教學方式,美育教育應堅持潛移默化式的、情理并融式的教學方法,更多地以喜聞樂見的娛樂方式去施教或受教,從而使枯燥嚴肅的理性染上光輝靈動的色彩。正如馬克思主義看來,“美是人在主動生產(chǎn)和創(chuàng)造過程中使自己的生命處于解放狀態(tài)而獲得的感受”,這種感受既不違反自然規(guī)律,又可使受教者發(fā)自內(nèi)心達到真、善、美的統(tǒng)一,實現(xiàn)在道德培養(yǎng)中完善人格的藝術境界。正是美育,讓生命之花自由綻放、優(yōu)雅奪目。
四、多維評價,在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感知
音樂教學的評價是在學習過程中對學生音樂素質(zhì)、學習能力、學習效果、審美能力等給予的價值判斷,是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目前音樂教學中的評價存在重知識輕技能、重教師輕學生、重目標輕過程等現(xiàn)象,中國的學校教育正處在從“知識本位”向“素養(yǎng)本位”轉型階段,學校教育的目標也不在于培育機械的“記憶者”,而在于培育主動的“思考者”,因而,改變音樂課的評價方式勢在必行。在唱歌課上,改革了傳統(tǒng)的評唱形式,采用小組內(nèi)互評;角色互評;全體學生唱,師生共評等多種形式,在大家點評的基礎上,再讓學生帶著問題復唱歌曲,這樣不但能提高學生的演唱水平,還能使學生在和諧、民主的氣氛中體驗歌曲的意境美。最終學生就能在充分挖掘歌曲內(nèi)涵的基礎上,趁熱打鐵,發(fā)揮歌曲效應,在演唱中感悟歌曲旋律特點,充分展示自我,讓學生在實踐體驗中,培養(yǎng)音樂審美感知能力。
有效的音樂學習課堂不僅僅是教師的課時計劃與學生的接受效果,還應伴隨著靈活的教學評價體系。為全面培育審美感知這一核心素養(yǎng),對音樂課考試形式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傳統(tǒng)音樂考試方式都是背唱所學歌曲、樂器演奏、筆試答題等。樂器演奏和背唱歌曲通常是學生依次進行音樂考試,由于老師精力有限,不僅考試進程慢、同時課堂紀律也不理想,常常不能在課內(nèi)完成考試任務,又浪費了學生好多時間。如果用筆試答題,學生實踐能力又得不到全面考核。于是筆者嘗試用生本音樂考核形式,考試采用積分制——平時個人表現(xiàn)、小組表現(xiàn)和期末集中考核相結合,注重過程考核。具體做法:平時成績占總成績的二分之一,其中課堂紀律、課堂表現(xiàn)、小組表現(xiàn)、課后作業(yè)、課前預習、團隊意識等均有加分和減分項。加分項有封頂,減分項沒有。一次課多次回答問題的學生不重復加分。一般在當次課下課前五分鐘進行檢查,表現(xiàn)好的小組成員各加5分,第一次表現(xiàn)不好的小組不扣分,給予預警,第二次表現(xiàn)不好扣分。
期末考試占總成績的二分之一。一般先讓學生自己全面復習,然后老師帶領同學復習一遍,最后小組選取考試曲目,采用生本小組合作方式考核。與傳統(tǒng)考試比較,改革后課堂紀律變得井然有序,考試的學生認真、大方、有自信;等待的學生守紀、有禮、認真觀摩。這樣的考核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展示空間,同時又能讓師生共同完整地考核和欣賞每一個節(jié)目,同時還能通過點評讓所有學生都有收獲。通過考試改革,極大調(diào)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養(yǎng)成了積極思考、主動表現(xiàn)的學習習慣,同時增強了創(chuàng)新能力和協(xié)作精神。
音樂是抽象的聽覺藝術,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感知能力來提高審美能力;音樂也是充滿情感的藝術,它可以調(diào)動人的情緒和情感,字里行間都表達著濃濃的深情,有必要在教學中豐富學生的情感表達來提高其審美感知。初中學生正處于可塑期,其潛力是無限的,通過“情境導入、以生為本、美育感化、多維評價”等策略,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審美情趣、培養(yǎng)審美感知,并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力、創(chuàng)造力、領導力、審美力、自制力等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余文森.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課堂教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2]李巍巍.基于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高中音樂教學策略研究[J].北方音樂,2019(01).
[3]查婉瓊.音樂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意蘊[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9(02).
[4]朱少玲.基于核心素養(yǎng)下初中音樂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教學分析[J].北方音樂,2019(21).
[5]王安國,吳斌編.音樂課程標準解讀(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The Cultivation Strategy of Music Aesthetic Perception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re Literacy
BAI Yan
(Tongtan Experimental Middle School of Jilin City, Jilin Jilin 132000,China)
Abstract: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core quality is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 of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The core accomplishment of music discipline is mainly embodied in the aspects of aesthetic perception, artistic expression and cultural understanding. In this paper, the strategies of scenario introduction, student-oriented,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multi-dimensional evaluation were adopted to cultivate aesthetic perception through the students' scene experience, interest promotion, situational awareness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cultivated the students' core literacy effectively, which has achieved good results.
Key words: core literacy; aesthetic perception; music
[責任編輯:王 辰]
收稿日期:2020—01—05
作者簡介:白 巖(1974—),女,吉林省吉林市人,吉林市通潭實驗學校中學,講師,2019年省骨干培訓班學員,本科。研究方向:中學音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