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軍庫
摘 要:詳細介紹小學數學“學友共生”課堂的前導手段,并運用科學預習、相互探究、互助鞏固及總結歸納四種方式順利保證“學友共生”課堂的實現,從而提升小學生的數學水平。
關鍵詞:小學數學;“學友共生”課堂;互助探究
“學友共生”理念代表著當前先進的教育生長觀念,并依此理論架構出整套的教學方式與價值體系,其核心理念在于引導學生進行合作自主學習,在將“學友共生”的教學優(yōu)勢發(fā)揮出來后,數學教學課堂效率也會獲得明顯提升。
一、小學數學“學友共生”課堂的前導手段
(一)科學劃分小組
一方面,教師需將小學生劃分成不同小組,其依據可運用學友體系,即遵照其不同的個體差異,如學業(yè)成績、交往能力、興趣愛好、學習能力及學習習慣等,通過優(yōu)化組合法確認學生的對應等級。在經過多重課堂試驗后,教師可將學習優(yōu)秀的學生與學習一般的學生組成學友小組;學習良好的則與學習較弱的學生分成另一種,此分組方式既能讓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發(fā)揮示范作用,又能讓學習能力不突出的學生有機會追趕,從而提升雙方的學習能力與動力,成功完成“學友共生”課堂目標。另一方面,在完成學友分組后,小學生的交流方式也要有所改變,傳統課堂的溝通方式較單一,學生間缺乏互動,教師也難以獲得學生的直接反饋。運用“學友共生”課堂后,其教學交流方式可改為圍坐法,即每個小組中的四個人可圍坐一圈,在進行交流溝通的過程中,組內學友間可率先交流,教師進而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選擇出一位能力突出的學生為組長,其不僅要學會相應知識,還要將相應的學習方法告知另外幾名組員,使之共同進步。通過“學友共生”教學法的傳授,小學生的注意力會高度集中,無論是教學效率還是學習效果都會更為突出,數學能力將獲得根本性提高。
(二)提升學友規(guī)劃水平
首先,為突出“學友共生”教學效果,教師應對該教授方式進行系統性的規(guī)劃,建立科學的課堂規(guī)則是教學成功的關鍵。比如,教師可細化教學流程,針對學生間的交流順序進行詳細布置,每個小組成員也要有明確分工,一個負責匯報,另外幾個則負責整理相應答案?;卮饐栴}時的站位上教師也可給予明確規(guī)定,只有課堂秩序得到保證,“學友共生”課堂才會達到理想效果。其次,由于在“學友共生”教學法中要選擇一位“小老師”,其能力決定了教學效果。教師應在課余時間對每名“小老師”進行系統性培訓,其不僅要學會相應知識,還要掌握整體的知識結構。比如,教師在教授“小老師”“認識分數”時,其要在掌握分數含義的基礎上,了解并合理把控分數整體的知識結構,使腦海中的知識更加立體,也更為形象,充盈其想象力的同時也使其對數學知識的掌控更為全面,也易成為教師理想的小助手。最后,為增強小學生數學學習的信心,教師可依照其學習能力、學習態(tài)度定期更換“小老師”或轉變學友身份,使每名學生都有機會向其他人展示自己,增強其自信心的同時,也幫助其增加對數學科目的興趣,為日后理科學習奠定較好基礎[1]。
二、小學數學“學友共生”課堂的實現措施
(一)合理預習
為順利實現“學友共生”數學課堂教學,此類課堂的主要目的為實現學生的自主探究,在開展課前預習時,教師應設置相應目標,學生據此閱讀教材,并掌握其學習與探究的方向。具體來說,教師在布置預習任務時不僅要讓學生通讀教材,并看懂例題,還要讓其根據預習目標寫出相應的預習筆記,掌握該類知識的基本方向,充分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與基礎性。在“學友共生”交流課堂中,學生間會根據已有的知識來進行展示與匯報,當其準備充分時,交流與溝通會更加自信,思維碰撞也能提升其思維能力與創(chuàng)造力,從而提升其整體的數學水平。作為此類課堂的輔助者與引導者,教師需將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與能力開發(fā)出來,切實提升小學生的表現欲與想象力。
(二)互助探究
在進行實際教學時,為了使教學效果更佳,教師需將每項教學目標習題化、問題化,細化教學目標的同時讓小學生更為系統地掌握相應知識,其在實行互動探究的過程中也會更有針對性,學到對應的數學知識。比如,教師在教授“小數乘整數”的過程中,為了讓學生掌握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在采取學友探究前設置了多個問題,如乘數與積的小數位數間的關系,借助幾種簡單的問題,引發(fā)學生的深度思考。學生在進行互助探究時會通過交流、溝通了解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法則,不僅掌握了課堂傳授的知識點,還幫助其養(yǎng)成研究、思考的好習慣。
(三)相互鞏固
若想充分地掌握數學知識,及時的課堂檢測十分關鍵,在設計課堂測試的過程中,其設計原則需時刻遵循多元化與層次化。一般來講,教師可把習題分成不同層級,其目的分別在于夯實基礎、舉一反三或活學活用等。比如,學生在解答基礎類習題時,其主要目標為掌握該題類型,并借助其理解該項知識;而在解答稍難一點的問題時其關注點則應放在活學活用、舉一反三上,從而徹底解決某個數學問題[2]。
(四)歸納總結
當學生學完某一單元的知識點后,教師應定期在“學友共生”課堂上設計出該單元知識的結構,教學過程也要由學生自主完成。小組中的每名成員通過較好的總結歸納來提出自己的單元知識結構,若遇到某個數學問題,學生間可集中解決,并將最優(yōu)結構匯報給教師,依照不同的知識結構總結,教師可進行相應點撥,增強小學生數學知識的系統性,通過此教學方法,其不僅掌握了多種數學知識與結構系統,還提升了語言總結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等。
綜上所述,為適應課程改革要求,增強小學數學教學效果,教師在課堂上搭建了“學友共生”系統,利用此方式改善了教學效果,也增強了小學生數學學習的自主性。
參考文獻:
[1]易文娟.小學數學“自主互助與合作探究”教學模式的有效應用[J].科技資訊,2020,18(15):111,113.
[2]楊琳.互助式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西部素質教育,2020,6(5):24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