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莊子·外物》的主旨和結(jié)構(gòu)

      2020-06-17 07:32:24張海英張宇凡
      關(guān)鍵詞:外物主旨莊子

      張海英 張宇凡

      (湖南大學(xué) 中國語言文學(xué)學(xué)院, 湖南 長沙 410082)

      《莊子·外物》屬于《莊子》的雜篇,其主題和結(jié)構(gòu)一直為學(xué)者所詬病。一方面不少研究者認(rèn)為《外物》內(nèi)容雜亂,結(jié)構(gòu)渙散,主旨不明確。如王夫之認(rèn)為:“雜篇唯《庚桑楚》《徐無鬼》《寓言》《天下》四篇,為條貫之言;《則陽》《外物》《列御寇》三篇,皆雜引博喻,理則可通而文義不相屬,故謂之雜?!雹賱ⅧP苞說:“此篇(指《外物》)亦逐段自成文法。”②林云銘認(rèn)為《外物》多段文字“非莊叟手筆”,“貸粟、釣魚、發(fā)冢三段,文詞既淺,意義亦乖,疑為擬《莊》者攛掇其內(nèi),特表而出之”,大致認(rèn)為近三分之一的文字為意義毫不相關(guān)的偽作③。陳鼓應(yīng)說:“《外物篇》,由十三章文字雜纂而成。各章意義散亂而不相關(guān)聯(lián)?!雹軓埶奢x持基本相同的意見,認(rèn)為《外物篇》“由八個部分組成,有的是故事,有的是議論,所反映的內(nèi)容較雜”⑤。

      另一方面也有人認(rèn)為《外物》還是有一個主題,但他們對主題的總結(jié)卻五花八門,如“此篇指出修真實際,開后世坎離鉛汞之說”⑥,墜入后世道教修真煉丹之說,實非《莊子》本意。鐘泰說:“此篇首言‘外物不可必’,蓋欲人保生以自適也?!雹唏也銞l貫分析了全文,說:“至論人有能游,謂游心于淡,游在內(nèi)也。前皆寓言,此稱莊子曰,正當(dāng)篇本旨,使學(xué)者超外物之累,進(jìn)虛通之域,神融意適,無所不之,則幾道矣。”⑧指出本篇主旨在“游心”,仍有失偏頗,不足以概括全文中心。又如:“本篇意旨在于闡明:凡事不可強求,做人不要自信,只要隨波逐流,任其自然,就一切都是可以獲得成功的?!雹釋嶋H上指出《外物》的主旨有三,即:其一,凡事不可強求;其二,做人不要自信;其三,無為自然而獲得成功。一篇文章而主旨有三,其實仍是主旨不明。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本文認(rèn)為,以上看法是低估了《莊子·外物》的價值,沒有找到《外物》的真正主旨。其實,《外物》篇有個非常明顯的主題,即文章開頭所言:“外物不可必?!薄锻馕铩啡际菄@這個中心闡述的。接下來我們按照陳鼓應(yīng)等人的分法,將《外物》分為十三章來討論每一章是如何圍繞這個主題論述的⑩。

      一、提出文章主旨:外物不可必

      《外物》第一章從“外物不可必”到“于是乎有僓然而道盡”。文章一開頭就提出了本文的主旨:“外物不可必?!睂?dǎo)致不少研究者認(rèn)為《外物》篇內(nèi)容雜亂的原因之一就是對這句話的理解出現(xiàn)了偏差?!巴馕铩保m然有的解釋為“凡非性命之情皆外物也”,有的解釋為“外來之禍?!?,但是把它理解為“外在的事物”、“身外之事”是普遍而正確的看法。而對“必”字的理解則眾說紛紜,有的解釋為“成心之懸也”,有的解釋為“強求”,有的解釋為“必然的標(biāo)準(zhǔn)”等等。而對于“外物不可必”這一句的解釋也就更多,如“凡事都不應(yīng)該強求”,“外物是不可以看作必然的”,“外在的事物不能有定準(zhǔn)”,等等,這些解釋不能說完全錯誤,但都欠準(zhǔn)確。張松輝認(rèn)為“外物不可必”的意思是“身外的事情是無法把握的”,并且在《莊子疑義考辨》中追溯“必”字意義的源頭,詳細(xì)地解釋過此段,很有道理。他說:

      所謂“外物不可必?!酥髂挥涑贾遥椅幢匦?,故伍員流于江,萇弘死于蜀”,是說“自己的主觀行為所引起的客觀效果是無法肯定的”,用意雖佳,但效果未必就好。其中的“必信”,就是“一定會被別人相信”的意思,“忠未必信”的“忠”是主觀行為,“未必信”是它的客觀效果,主觀和客觀,也即因、果之間,構(gòu)不成必然的聯(lián)系。

      由此可見,《外物》開門見山,于篇首即提出全文主旨:身外的事情是無法把握的,主觀行為不一定能達(dá)到預(yù)期的客觀效果。旋即舉了龍逢、比干、伍員、萇弘、孝己、曾參等十?dāng)?shù)人的例子,這些例子皆眾所周知,非常經(jīng)典,因此極具說服力。忠臣孝子,乃是為人之最高準(zhǔn)則,立身之至上善行,但是至忠如伍員、萇弘,極孝如孝己、曾參,卻都不能必君親之知,同罹其禍。恰如宣穎說:“善惡均于被禍,不可必一也;忠遭主戮,不可必二也;孝被親疑,不可必三也?!碧斓离y測,外物多變,豈是常人所能把握?接下來作者又從人世間過渡到自然界,舉了物的例子,“木與木相摩則然,金與火相守則流。陰陽錯行,則天地大絯,于是乎有雷有霆,水中有火,乃焚大槐”,林希逸解釋道:“木本無火,相摩而生,金為至堅,見火而流,亦言不可必之意。”老槐能生火,但雷霆擊怒,竟燒死大槐,“此皆陰陽錯行而為災(zāi),事之不常見者,亦言其不可必也”。而那些不明白“外物不可必”道理的人,“甚憂兩陷而無所逃,螴蜳不得成,心若縣于天地之間”,最后精神頹靡,天理滅盡。此為第一章,開篇總括中心,直接點明文章主旨。雖然《莊子》中這樣處理文章主旨的方法并不多,但這是戰(zhàn)國時期不少文章的共同寫作手法。

      二、對主旨“外物不可必”的證明

      文章第二到六章是對主旨“外物不可必”的反復(fù)論證。第二章是一個很有名的故事:莊周貸粟于監(jiān)河侯,監(jiān)河侯說收到邑金后馬上借給他三百金。莊子很憤懣,講了一個涸轍之鮒的故事。對這一章的解讀向來歧見迭出,有解釋為“遠(yuǎn)水不救近火”的,有解釋為“此言事無大小,時有機宜,茍不逗機,雖大無益也”,也有說此段“說明求助于人是困難的。文中在客觀上揭露了統(tǒng)治者虛偽的諾言”,又或言“此段言養(yǎng)生者當(dāng)審其緩急,不必多余也”。如果脫離全篇上下文關(guān)系單獨審視這個故事,所言確乎有幾分道理,但這幾分道理都只是這個故事表面表現(xiàn)出來的意思,就像盲人摸象,似是而非。這個故事其實是借莊周的經(jīng)歷證明“外物不可必”這個主旨。

      文中的“監(jiān)河侯”,成玄英疏為“魏文侯”,陸德明也說“《說苑》作魏文侯”,如果從歷史而不從寓言的角度看,這種疏解是錯誤的,因為據(jù)《史記·六國年表》,魏文侯在位時間為公元前424-前386年,而莊子生活時間大約為公元前369-前286年,魏文侯和莊子不是同一個時期的人。而據(jù)《符子》佚文記載,監(jiān)河侯應(yīng)指梁惠王:“(莊子)家窮,餓數(shù)日不舉火,乃見梁王。王曰:‘夏麥方熟,請以割,子可乎?’”其細(xì)節(jié)雖與“莊子家貧”一段文字有所不同,但大致情節(jié)一樣。無論是魏文侯,還是梁惠王,監(jiān)河侯指的都是魏國君主。

      這類記載說明莊子作為魏相惠施的好友,曾在魏國逗留過一段不短的時間,并多次見過魏君,后來又與惠施一起進(jìn)入楚國,《莊子·秋水》還有兩人在楚國濠梁觀魚的記載。莊子告貸,數(shù)金足矣,然魏君一則敬重莊子,二則財大氣粗,馬上答應(yīng)借給他三百金。古代黃金二十兩或二十四兩為一金,三百金,很符合魏君諸侯君主的地位和身份。不少解釋者都以為“監(jiān)河侯”此處在借故推諉,小氣吝嗇,一副守財奴嘴臉,不知其乃是誠心誠意,并無半點虛言。這是一個典型的“外物不可必”的故事:莊子以為向一個諸侯國的君主借粟幾升是完全不會碰壁的,結(jié)果竟然沒借到,主觀意愿和客觀結(jié)果并不符合,愿望沒能實現(xiàn)。而造成“外物不可必”的原因在于主體和客體之間因為身份地位的巨大懸殊不容易達(dá)成互相理解:作為諸侯君主的魏王不能理解莊子家無粒米之炊的燃眉之急,貧窮又限制了莊子的想象力,以為三百金之說是推諉誆騙。

      雖然關(guān)于《外物》全篇的作者學(xué)界一直未有定論,但本章言“莊周家貧”,稱“莊周”而不稱“莊子”,我們很有理由推定本章為莊子自作。那么本章我們可以說是以自身經(jīng)歷證明“外物不可必”,而下面的論證則是由己及人,從不同角度層層深入證明文章主旨。

      第三章講的是任公子釣魚的故事。此處的任公子,成玄英疏為“任國之公子”,鐘泰說“春秋任國,漢為任城,今山東濟寧”。任公子不是很普通的一個人,因此才有如此非凡的氣勢。學(xué)界對于這一章的解釋雖不如前一章之聚訟紛紜,莫衷一是,但也難以達(dá)成共識。有的說“此言用大者之不域于小也”,有的說“言經(jīng)世者志于大成而不期近效”,又或者說:“任公子釣到這條大魚,讓廣大人群都能享受。本文作者借任氏之風(fēng)寫士人大達(dá)經(jīng)世之志?!庇^點雖有異,但關(guān)注點都集中在任公子則基本相同。其實,本章作為一則寓言,與一般的寓言結(jié)構(gòu)一模一樣,前面部分任公子釣魚的故事其實是引言而不是重點,作者所要闡釋的暗含的寓意在后面:“已而后世輇才諷說之徒,皆驚而相告也。夫揭竿累,趣灌瀆,守鯢鮒,其于得大魚難矣,飾小說以干縣令,其于大達(dá)亦遠(yuǎn)矣,是以未嘗聞任氏之風(fēng)俗,其不可,與經(jīng)于世亦遠(yuǎn)矣?!贬灤篝~,成大業(yè),這是所有后世輇才諷說之徒都夢寐以求的事,但這些人“未嘗聞任氏之風(fēng)俗”,只知道“揭竿累,趣灌瀆,守鯢鮒”,蠅營狗茍,不自量力,其氣勢胸襟,比之任公子無異天壤之別,所以得大魚難矣,大達(dá)遠(yuǎn)矣,經(jīng)于世亦遠(yuǎn)矣。作者用一個排比句式,以“難矣、遠(yuǎn)矣、遠(yuǎn)矣”再三強調(diào)主觀愿望和客觀結(jié)果之間的悖逆。

      把這兩章放在一起比較是很有意義的。王夫之說:“故方涸而請‘西江之水’,侈于物之大者也;揭竿而‘守鯢鮒’,拘于物之小者也?!眹?yán)復(fù)也比較過:“以上兩段,政用相發(fā)。物之差數(shù),不主故常。方其欲少,則斗升之水,利于東海之波;方其圖大,則連犗巨緇,賢于揭竿趣瀆?!彼噪m不一定得中鶻的,但都看到了兩者意義上的相比較而存在。這兩個故事,一個是求斗升之水,可謂舉手之勞;一個是求吞舟之魚,可謂登天之難,但結(jié)果一個囿于主客之間的相互隔膜,一個囿于主客之間本來不可逾越的巨大鴻溝,導(dǎo)致客觀目的都是一樣的難于實現(xiàn)。外物之不可必,明矣。

      第四章講儒以《詩》《禮》發(fā)冢。此章依舊是一個“外物不可必”的例子,不過“不可必”的主客體都不再是某個具體的人,而是一個群體,似乎更有普遍意義。儒家以《詩》《禮》為宗,作為儒家典籍的《詩經(jīng)》和禮書,教人修身、齊家、平治天下,但儒生卻利用其中的知識來濟其盜墓之行。“這個故事生動地揭示了一個比較普遍的社會現(xiàn)象:人們往往從正面的典籍中學(xué)到的是反面的經(jīng)驗。”這仍是圍繞“外物不可必”來談的:主觀上,經(jīng)典想把正面的、積極的內(nèi)容傳授給人;客觀上,學(xué)習(xí)者學(xué)到的卻是負(fù)面的、消極的知識。

      儒家一直是《莊子》不遺余力批判的對象,所以在批判完所謂大儒、小儒后,在第五章里,作者把批判的矛頭直接對準(zhǔn)了他們的祖師孔子。在道家的老萊子弟子看來,孔丘瞻視高遠(yuǎn),所作匆匆,自以為能經(jīng)營天下,卻不知自己不忍一世之傷而貽萬世之患??鬃拥闹饔^目的是救世,出發(fā)點和用心都很佳,但結(jié)果卻很壞:帶來萬世的禍患??梢娚硗獾氖虑?,不但普通人無法把握,連圣人也無法把握。陳鼓應(yīng)說:“第五章,老萊子告誡孔子的寓言,要人去除行為的矜持與容貌的機智。”所論似未切中要點。

      不論普通人和圣人,都是人,《外物》已經(jīng)不厭其煩地再三證明了人類無法把握身外之事,那么神鬼怎么樣呢?在古人眼里,神鬼的智慧和力量是遠(yuǎn)在人之上的,那么,他們能把握外物嗎?第六章神龜見夢的故事再次有力地證明了即使通靈如鬼神,也概莫能外,仍然是“外物不可必”。

      此章講的是神龜托夢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一只神龜,這個角色的設(shè)置是很有意味的。龜,古代為五靈之一,“介蟲之長,有知靈,能先知,故用為卜”,古時國有大事不決,就用龜甲來占卜,龜甲的靈性更強于蓍草,所謂“蓍短龜長”。普通的大龜已是難得,所以臧文仲得到一只蔡地的大龜,竟然違反禮制,“山節(jié)藻棁”,私自收藏。龜本身即是智慧的象征,何況是神龜?這只神龜作為清江使臣出使河伯,竟為一普通漁夫所獲,不得不托夢于宋元君。宋元君作為國君,想從漁夫手里救下一只烏龜,簡直可以不費吹灰之力。神龜“知能七十二鉆而無遺策”,自是算到了這一點。但他萬萬沒想到宋元君會去占卜,而占卜的結(jié)果又竟然是“殺龜以卜吉”。神龜本來是找宋元君救命的,結(jié)果卻反而被宋元君所殺,慘遭“刳腸之患”?!肚f子因》說:“此段言數(shù)定,雖有神知,不能移動,益見外物之不可必也?!鄙硗庵?,即使看似非常簡單,卻根本無法把握,稍有不慎,竟至滅頂之災(zāi)。比之借不到粟,釣不到魚,成不了大業(yè),這里付出的卻是生命的代價。道家向來珍視生命,視生命高于一切,未雨綢繆,千般計慮,“導(dǎo)引、守一、心齋、坐忘”,不過為可以全生養(yǎng)親,以盡天年。但“雖有至知,萬人謀之”,通天神龜,也不能“避刳腸之患”。行文至此,作者應(yīng)該是感慨萬分。鄭開說:“表面上看,《莊子》的文字汪洋恣肆、瀟灑飄逸,但在另外的角度上,莊子其實非常沉痛,他的文字反映出一種強烈的‘悲劇意識’?!薄肚f子》全書彌漫著一股揮之不去的悲劇情緒,外物的無法把握,災(zāi)難的不可避免,死亡的隨時到來,“理想人格”的難于實現(xiàn),都是構(gòu)成他悲劇意識的重要原因,也導(dǎo)致他無可奈何的安命論。

      以上第二章到第六章為文章第二部分,用舉例法,列舉了五個故事,由己及人,由普通人到圣人,由圣人到神鬼,從不同層面層層深入論證了“外物不可必”:天意難測,外物多變,普通人的主觀愿望當(dāng)然經(jīng)常難以實現(xiàn),就是圣人、神鬼,也無法把握身外之事。這個主題在《莊子》中反復(fù)出現(xiàn),如《山木》云:“合則離,成則毀;廉則挫,尊則議;有為則虧,賢則謀,不肖則欺,胡可得而必乎哉!”處乎世間,萬事由人不由己,故曰“胡可得而必哉”,乃此篇“外物不可必”之絕佳注腳。又《列御寇》說:“圣人以必不必,故無兵;眾人以不必必之,故多兵;順于兵,故行有求。兵,恃之則亡?!笔ト藢τ诒厝蝗绱说氖虑椴粫?zhí)著己見,眾人則相反,對于不可把握、非必然如此的事情也固執(zhí)己見,故常多紛爭。此段之意,亦與《外物》一致,可互相發(fā)明。

      三、如何解決“外物不可必”的難題

      《外物》第一、第二部分從提出文章主旨“外物不可必”到進(jìn)行詳細(xì)反復(fù)的證明,可以說論證得非常充分了。接下來的一部分即是如何解決大家都必須面對的這個棘手的問題。外物是如此地難以掌握和把持,那么個人所能做的又是什么?莊子的辦法很明確:在外者不可恃,在內(nèi)者猶可求,人無法掌握外物,但卻可以掌握自己的內(nèi)心。外物既然不可必,我為什么一定要“必”?大千世界,蕓蕓眾生,“仁義之端,是非之途,樊然殽亂”,人之所以執(zhí)著于是非對錯,皆源于人有“成心”,“夫隨其成心而師之,誰獨且無師乎?”如果能做到去其成心,似南郭子綦那般的“吾喪我”,就會知道是非其實并沒有一定的標(biāo)準(zhǔn),善和惡、生和死也沒有很大的區(qū)別,無用就是有用,有用就是無用。

      然而惠子的屈服并不意味者所有人都能屈服,都能理解并接受這種觀點,因為人生而不齊,本來就有“能游”和“不能游”之別。接下來第八章莊子區(qū)分了這兩種人:“人有能游,且得不游乎?人而不能游,且得游乎?”林希逸說:“能游者則游之,不能游者終于不能,此言世有達(dá)者,有不達(dá)者也。游,自樂之意也?!薄澳苡巍闭?,世之達(dá)人,指能懂得“外物不可必”之道理的“至人”,亦即《莊子》中所大量描述的至人、神人一類。他們不執(zhí)著于外物,游于世而不避,順人而不失乎己,隨時因物,平泯是非。世之名分,莫嚴(yán)于君臣,然于至人看來,君臣之分,也不過一時而已,“易世而無以相賤”。君臣尚且如此,遑論其余。因此至人“不留行”,心無掛礙,虛己以游世,乘物以游心?!安荒苡巍闭撸妇杏谕馕?,不能理解“外物不可必”之人,即下文流遁決絕者。陸注:“流遁者,同流合污而油油與偕,不恭之甚者也;決絕者,不可一世而望望去之,隘之甚者也。二者皆各執(zhí)一偏,非知至德厚之所為也,豈知天下事固不可執(zhí)著與!”王夫之說:“外物不可必,而人之大患,恒在于取必于物。”此類人懷流遁之志,取決絕之行,“流蕩逐物,逃遁不反,果決絕滅,因而不移,此之志行,極愚極鄙,豈是至妙真知深厚道德之所任用”,“雖復(fù)家被覆沒,身遭顛墜,亦不知悔反,馳逐物情,急如煙火,而不知回顧”。這類人為外物和世俗所累,逐物而失己,忘真而失身,以致陷溺于世,終身不救。

      人雖有“能游”和“不能游”之別,但作者認(rèn)為,這種區(qū)別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人和萬物都來源于大道,大道至善至美,故人天生是六根無壅的,所謂“目徹為明,耳徹為聰,鼻徹為顫,口徹為甘,心徹為知,知徹為德”,“徹,通徹也”,人天生耳聰目明,通徹不壅,知不外溢。這種通徹是上天生就:“物之有知者恃息,其不殷,非天之罪。天之穿之,日夜無降,人則顧塞其竇。胞有重閬,心有天游?!比烁箖?nèi)空虛,故五臟羅列;五臟空虛,故氣液流通。心也如此,清凈空虛之心,一物不著,以天理自樂,自由自在游于虛靜之境。但很多人卻不能順其自然,而是違背天意,“顧塞其竇”,即人為堵塞這種天生的通徹,導(dǎo)致“心無天游,則六鑿相攘”,心志堵塞,各種欲惡之孽為性,六根相逆,不順于理。此為第九章,作者于此提出了解決“外物不可必”困境的辦法:“心有天游?!贝颂幹坝巍?,即內(nèi)篇《逍遙游》之“游”,指人心無掛礙,隨順天之自然,逍遙自適于無用之地,如王夫之所言:“人之生也,日夜皆在天中,虛固未嘗離也。惟至人見天于心而乘之以游,氣靜息深,眾皆可受,而隨成以宜。耳目口鼻與心交徹,于己無失,于人無逆,六合無處,萬歲無本剽,通體皆天,而奚其塞!”天之生人,本是空虛通徹、沒有壅塞的,人不應(yīng)該堵塞這種天生的虛徹,執(zhí)著外物,充滿欲念,而應(yīng)該乘此天性,順物而為。如果做到自然無為,隨順天性,身外之事物,于人自是若有若無,若成若不成,自然不會先有成心,求取必于物。

      第十章很短,只有兩句話,第一句:“德溢乎名,名溢乎暴,謀稽乎誸,知出乎爭,柴生乎守,官事果乎眾宜?!鼻拔恼f“知徹為德”,人天生的聰慧不蕩于外,這是德。但人總想妄意多為,求名求利,于是智謀迭出,紛爭日起?!按河耆諘r,草木怒生,銚鎒于是乎始修,草木之到植者過半,而不知其然?!绷窒R萁忉屨f:“銚鎒之人,豈戕賊草木之生哉!為耕種之計,不得不然,亦不自知其于生意有害也。此意蓋言生者方生,拔者自拔,草木雖去,而耕種之物又生……由此而觀,則成敗、得喪、死生、禍福,皆當(dāng)聽其自然,何必容心乎!自德溢乎名而下,皆容心之失也,能無容心,則有天游矣?!薄叭菪摹奔从谐尚?,有很強的主觀性和目的性,并且不達(dá)目的不罷休,此是典型的不明“外物不可必”之理:不知萬物皆有自然之理,如草木之逢春雨而怒生,不以人之修剪而泯滅。人能做的,不過是去掉成心,隨順自然。

      四、得意忘言的方法論

      第十二章、十三章相當(dāng)于本篇的余論。演門之人生性純孝,親死哀傷,思念太過,毀瘠傷身,因而爵為官師,于是黨人競相仿效,東施效顰的結(jié)果是很多人因把握不好分寸而身亡。許由、務(wù)光不接受天下,以隱得名,紀(jì)他慕其高名,于是率弟子隱于窾水。“紀(jì)他之意,亦欲諸侯以國讓之,而諸侯但以其苦,吊之而已,已自可笑。三年之后,申徒狄又慕隱名,以至自投于河?!弊髡吲e這許多例子,是在試圖說明:前面所言種種解決“外物不可必”困境的方法與途徑,雖然是正確無疑的,但是學(xué)的人最后結(jié)果如何,卻是難以預(yù)料。演門之人,“始之者,非必徇忠孝之名以趨死地,而學(xué)之者徒以喪身”;許由務(wù)光,非求高名令節(jié),而學(xué)之者竟至踣河而死。畫虎反類犬,學(xué)道而墜魔,這正是作者所擔(dān)心的。

      行文至此,文章已是非常完整,似乎該說的都已說盡,但作者仍意猶未盡,補寫了一段非常著名的“得意忘言”說:“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與之言哉!”對于語言的有限性,道家從老子開始就有明確的認(rèn)識,《老子》第一章就說:“道可道,非常道?!敝赋鲇篮悴蛔兊摹暗馈笔菬o法用語言描述清楚的。反過來講,就是說語言的表述能力是有限的,特別是道理中的那些精髓部分和感情中的細(xì)微部分,更是無法用語言講得清楚。莊子是語言的天才,但是對語言的魔幻性仍深感無力。

      《莊子·天道》說:“世之所貴道者書也,書不過語,語有貴也。語之所貴者意也,意有所隨。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也,而世因貴言傳書。”意之所隨,不是語言能夠表達(dá)清楚的,道的真理只能靠自己去實踐和領(lǐng)悟,所謂“道行之而成”,“因為名與言只是以抽象形式轉(zhuǎn)達(dá)了它所表達(dá)的對象的一部分,很有限的一部分。這就是語言的局限性或固著性”。語言不能表達(dá)全部的思想,但思想又得經(jīng)由語言才能有所展現(xiàn),這是一個悖論。困境是無法解脫的,莊子只好退而求其次,勉為其難地用語言“姑妄言之”,讀者也“姑妄聽之”,但必須得明白,高深的道理還是在顯在的語言之外,得自己去思考,去探索。譬如有人用手指指著叫看月亮,而如果你只知道盯著他的手指,不會順著手指的方向往上看,那么你永遠(yuǎn)不知道什么是月亮。譬如設(shè)荃蹄而為得魚兔,荃蹄只是手段,而不是終極目的,終極目的是魚兔。設(shè)語言只為說明玄理,語言只是工具,玄理明白了,語言是可以丟棄的,倘若以為語言就是目的,那就大錯特錯了?!巴馕锊豢杀亍保Z言似乎也在“不可必”之列,莊子一則怕人誤讀,出現(xiàn)“毀死踣河”的悲?。灰粍t怕人淺讀,淺嘗輒止,不能深究言外之意,所以設(shè)荃蹄之喻,予以說明,并再三感慨:希望能有忘言之人,心領(lǐng)神會,目擊道存,庶幾可以一同領(lǐng)略大道。呂惠卿注曰:“莊子恐后世得其言而昧其所以言,故卒之以筌蹄之喻,俾學(xué)者忘言以究其意也?!闭\哉斯言!

      《外物》在整個《莊子》中并非經(jīng)典篇目,然“得意忘言”卻是一個重要的命題,對后世的哲學(xué)和美學(xué)思想都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引發(fā)了魏晉時期的言意之辯,也影響到后來的禪宗,茲不贅言。《外物》全篇以此作結(jié),當(dāng)然是非常完整的。陸德明說《外物》“以義名篇”,似乎暗示著本篇并非依循以篇首幾個字為篇名的慣例,而是有著一定的內(nèi)在邏輯理路。然王夫之認(rèn)為:“按此段文義,乃以起《寓言》篇之旨,與《寓言》篇‘舍者與之爭席’‘列御寇之齊’段,意指吻合。蓋雜篇七篇次序相因,類如此者。”王夫之認(rèn)為此段乃起下篇《寓言》之主題,晁福林更據(jù)此認(rèn)為“《寓言》一篇本來是《外物》篇的一部分,魏晉時人(很可能是郭象)整理編定時分裂出來單獨成篇”。結(jié)論如何,作者另有文細(xì)辨。

      注釋

      ⑧褚伯秀:《南華真經(jīng)義海纂微》,方勇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第1190頁。

      ⑩陳鼓應(yīng)的十三章分法和張松輝的八章分法,前七章分法相同,第八章開始至文末,張松輝作一章,陳鼓應(yīng)則分為了六章。劉鳳苞《南華雪心編》說:“此下(即第八章)至終篇,宣注定為六段,胡注定為一段。觀起首惠莊問答往還,只將無用之為用輕輕跌醒,以后惠子亦無辨難,全是莊子自抒妙論,前后各有意境,疑非一時之言,不必強為聯(lián)屬也?!贝瞬糠止艁矸址ú灰?,本文為便于逐段分析將第八章至終篇分為六章。

      猜你喜歡
      外物主旨莊子
      主旨演講
      海峽姐妹(2019年6期)2019-06-26 00:52:26
      記敘文的選材與主旨
      “物在吾心,心化外物”——趙開坤談藝及他人的追憶與評述
      外物輕重
      《莊子說》(二十二)
      平淡真實顯主旨
      《莊子說》(二十)
      中老年健康(2016年8期)2016-10-17 02:03:46
      外物輕重
      《莊子說》(十四)
      中老年健康(2016年2期)2016-03-26 09:00:33
      《莊子說》(十五)
      中老年健康(2016年3期)2016-03-26 02:04:52
      仪陇县| 阳山县| 青川县| 九龙坡区| 项城市| 收藏| 嘉祥县| 砚山县| 忻城县| 邢台县| 潼南县| 东阳市| 杂多县| 青海省| 尚志市| 庆安县| 慈利县| 莱州市| 桐梓县| 弥渡县| 喜德县| 正镶白旗| 枣庄市| 龙里县| 余姚市| 团风县| 双流县| 额敏县| 扬州市| 兴山县| 汝城县| 容城县| 沈阳市| 连江县| 蓬溪县| 五峰| 根河市| 阿巴嘎旗| 孝感市| 黎川县| 洞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