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語文高考成績受到全社會廣泛關注,但一直以來都存在成績低下的情況。從課堂教學角度分析原因:一是“先教后學”型教學忽視了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二是教師權威型解讀忽視了閱讀理解文本能力的培養(yǎng);三是教師輕視課后思考題導致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yǎng)被忽視;四是教師過度重視教輔的作用,忽視了基礎知識能力的培養(yǎng)。為適應高中新課標下的高考制度改革,語文教學應加強以下五點:強化基于文本深度閱讀的自主學習,培養(yǎng)學生語文學習興趣;強化基于文本深度理解的合作學習,培養(yǎng)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強化以文本對話為前提的對話學習,培養(yǎng)邏輯思維能力;強化以文本習題解決為基礎的拓展訓練學習,培養(yǎng)問題解決能力;強化以文本范式為參照的寫作學習活動,培養(yǎng)作文寫作能力。
關鍵詞?語文高考? 成績? 閱讀
筆者調(diào)研發(fā)現(xiàn),全國各地區(qū)語文高考成績普遍較低。導致這種狀況存在的原因很多,既有學生原因,也有教師原因。如學生個體的智力結構、興趣愛好、家庭環(huán)境、學習能力、學習習慣、學習動力等;如教師教學方法落后、教學思維落后、教學模式滯后、教學評價不當?shù)?。如何解決語文高考成績低下問題是我們當前須要探討的重要課題,本文重點分析語文高考成績低下的原因,并提出解決這一問題的理性建議。
一、原因分析
筆者所在項目組深入語文課堂教學進行了專題性觀課、分析和研究,采訪了部分高中教師和學生,召開專題座談會進行深度分析,并查閱部分學生的語文課本、作業(yè)、教輔資料的使用情況。下面從教師、學生兩個方面分析其主要原因。
1.“先教后學”型教學思維忽視了激發(fā)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
由于語文教師長期受“先教后學”型教學思維的影響,多認為語文教學就是在課堂上教師充分講解自己對文本的理解,漸漸學生便失去了學習興趣,也就等于失去了語文學習的原動力。
2.教師權威型解讀,忽視了學生理解文本能力的培養(yǎng)
目前,許多語文教師認為語文學科不須要預習,且擔心學生預習不能達到應有的高度,于是不要求學生課前預習語文課本,只強調(diào)學生在課中專心致志地聽語文教師的權威性講解和解讀,忽視了學生走進文本與實現(xiàn)和文本對話能力,也就是忽視了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對語文學習而言,語文教師的權威講解和高屋建瓴的解讀對學生理解課文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如果教師長期這樣精彩講解,那么就省略了學生自主閱讀課文、自主探究文本、自主思考問題的過程。長此以往,學生的語文學習就不可能成為“自主與文本對話型”語文學習。
3.教師輕視課后思考題,導致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yǎng)被忽視
許多語文教師認為讓學生做語文課后題的意義不大,忽視文本閱讀及課后思考題的及時有效解決。其實,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就是一個范例,通過一篇篇課文的系統(tǒng)學習,可以讓學生學會語文學習,包括語文考試能力。文本閱讀就是走進文本,由于以往我們的語文教師錯誤理解了文本與課后題的關系,從而導致學生語文學習的系統(tǒng)性、完整性和科學性不足,嚴重影響了學生基于文本的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yǎng)。
4.教師過度重視教輔的作用,忽視了語文基礎知識能力的培養(yǎng)
許多高中語文教師在組織高三復習的過程中,誤認為復習教材意義不大,于是,在組織一輪復習、二輪復習時都將語文課本束之高閣,直接用現(xiàn)成的教輔進行高考復習,反復機械訓練對提高成績肯定有積極意義,然而,脫離了教材的復習忽視了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的培養(yǎng),于是,過度重視教輔、模擬試卷的機械訓練便成了高考訓練的“沼澤地”。
二、理性建議
從近幾年語文高考試卷結構、模塊設置、試題編制質(zhì)量、能力考核取向來看,高考更加注重語文閱讀理解能力、分析評價能力、綜合解決能力、理性判斷能力、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等的培養(yǎng)。從命題導向上已經(jīng)明顯地看出高考語文已經(jīng)指向回歸教材課文。面對目前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我們就理性分析、突破難點、走出“困境”和提高語文高考成績,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強化基于文本深度閱讀的自主學習,培養(yǎng)學生語文學習興趣
語文教師要高度重視語文課文的深度閱讀,指導學生學會結構化預習本文,為其提供一種閱讀方法,即深度閱讀“六字訣”——“查劃寫記練思”,指導學生“查看工具讀、劃著重點讀、寫著感想讀、記著內(nèi)容讀、練著習題讀、思著問題讀”。其中“寫著感想讀”要充分體現(xiàn)語文學科特點,采用“十問原理法”寫感想,把題意、生詞、作者、大意、結構、語法、體裁、經(jīng)典字詞句段分析、作者情感、文本啟示等內(nèi)容按照“想人事、說人話、寫人話”的原則,鼓勵學生大膽地去寫感想,指導學生把這些知識轉(zhuǎn)換為“問題”,讓學生沿著“問題”進行自主學習;“練著習題讀”是指學生落實完“查劃寫記”四步后,要自信、勇敢地結合文本內(nèi)容去嘗試著完成課后題;“思著問題讀”是指學生在落實完上述五步后生成“個人問題”,將自己深度閱讀、結構化預習后產(chǎn)生的問題寫在文本的最末尾處。
在閱讀指導過程中,語文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指導方法、搭建平臺、精心陪伴、呵護成長;學生的主要任務指掌握方法、反復練習、體驗成功、品味愉悅。開始階段語文教師要注意三件事:一是切忌讓學生使用教輔資料,學生不能從教輔資料中查找到現(xiàn)成答案,就會反復閱讀文本,而是要允許學生出錯,訓練他們慢慢地尋找正確的答案;二是語文教師不要急著給學生講解規(guī)范答案,而是要引領學生自己去尋找正確答案;三是語文教師要心態(tài)平和、智慧期待,不要心急,而是要以身示范,精心呵護。
2.強化基于文本深度理解的合作學習,培養(yǎng)閱讀理解能力
為了提升學生的語文閱讀理解能力,語文學科教師要在教學設計中搭建合作學習平臺,將知識轉(zhuǎn)化為問題,根據(jù)課標和教學重難點預設要解決的“問題”,列出“問題清單”或稱“問題解決單”。在課前要求學生以組為單位開展對基礎性問題的討論學習,通過解決基本問題來體驗語文學習快樂,在基礎層面上培養(yǎng)閱讀理解能力;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組織學生圍繞“問題解決單”進行合作學習,讓學生圍繞問題開展有意義的、有價值的、富有實效的小組討論,多角度闡述自己對文本的理解。發(fā)現(xiàn)有錯誤理解要及時糾正和完善,通過組內(nèi)同學之間的相互補充來進一步規(guī)范和統(tǒng)一認識。在小組討論過程中,學科教師要深入各組發(fā)現(xiàn)問題,對學生理解有偏差的問題給予及時指導和糾偏,最終,讓各組形成基本一致的意見。
3.強化基于文本對話的對話學習,培養(yǎng)邏輯思維能力
在教本課堂中,許多語文教師過分強調(diào)高屋建瓴的講解,認為這才能體現(xiàn)所謂的語文味,甚至誤以為這一節(jié)課教師若不精彩講解便沒有了語文味。這種獨白式的語文課忽視了學生語文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我們要強調(diào)學生課前以文本對話為前提的對話式學習。具體強調(diào)以下三點:一是基于文本自學為主的對話學習,培養(yǎng)基礎性邏輯思維能力。語文教師指導學生在結構化預習過程中,圍繞所發(fā)現(xiàn)的問題與文本實現(xiàn)“三次對話”學習,“三次對話”的涵義是指:首先是與文本中的知識元素對話;其次是與作者對話,明確作者的寫作用意、思想感情和對學生的教育意義;最后是與教材編者對話,領會編者選篇的精神價值、教育價值和政治意義。引導學生圍繞“問題”以“三次對話”為途徑與文本進行自主對話學習,并指導學生在結構化預習過程中進行自我展講學習,促進個體層面上的基于自我意識基礎的語文邏輯思維訓練學習。二是基于同學間相互理解基礎上的對話學習,促進學生一般性邏輯思維能力發(fā)展。教師組織學生在組內(nèi)進行相互交流和對話,每位學生在課前自主建構和理解基礎上進行同學間的對話,互通互惠,達成意見一致。三是基于師生相互指導基礎上的對話學習,發(fā)展學生較高級的語文邏輯思維能力。
4.強化基于文本習題解決的拓展學習,培養(yǎng)問題解決能力
在教本課堂視野下,許多教師不重視學生及時完成課后作業(yè),甚至錯誤地認為“高考又不考課后題”,導致了課上的教師講解型學習與課后學生做課后題“兩張皮”,大大降低了學生的語文考試能力。
為了全面提高學生解決語文學科問題的能力,教師要在語文教學思維上實現(xiàn)轉(zhuǎn)變,在語文教學改革的方向上與新高考命題方向保持一致。一是引導學生在結構化預習過程中對課后題進行自主探究,力爭完成一定比例的課后題,最好能夠全部完成,直到完全正確。二是學生不能全部完成的課后題,引導學生在組內(nèi)通過小組討論的方法解決。三是學生都沒有做對的、難度較大的課后題,教師在結構化備課和進行教學設計時便預設在課中,上課時教師通過師生對話來重點給予指導和解決。課文的文本和課后題是一脈相承的關系,文本是解決問題的“土壤”,課后題是基于“土壤”的“問題”。要解決“問題”不能離開“土壤”,“問題”是根據(jù)“土壤”設計的,要解決“問題”必須要從“土壤”中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對學生進行反復拓展訓練,讓學生養(yǎng)成深度閱讀文本之后即可做課后題的好習慣,慢慢形成一種基于文本解決的思維能力。這種語文教學方法在思維上與國家高考命題思路和考核目標是一致的,這也是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綜合素質(zhì)的過程。
5.強化基于文本范式的寫作學習,培養(yǎng)作文寫作能力
調(diào)研發(fā)現(xiàn),中小學生和語文教師普遍認為:一是寫作文比較難;二是不會寫作文;三是字數(shù)難以保障;四是質(zhì)量不高;五是不喜歡寫作文。分析認為,原因有三:一是長期以來學生沒有進行結構化預習,不會自主走進文本,沒有掌握各種文體的范式、結構和寫作手法;二是語文教師來講課文、學生聽講解,教師講作文、改作文,自身也不寫作文,不能為學生做出更好的寫作示范;三是教師在課中沒有搭建生生對話、師生對話的話語表達平臺。如果學生不能進行結構化語言表達,很難形成結構化表達思維,于是嚴重影響了學生寫作思維能力的提高;四是缺乏寫作訓練,把寫作文當成一件較難的作業(yè),學生沒有形成寫作習慣;五是學生作品展示機會太少,很難體驗寫作成功的快樂,難以培養(yǎng)寫作文的興趣。
寫作文就是把某一事物、事件的過程、性質(zhì)、意義、價值等內(nèi)容進行提煉并用結構化語言表達出來,并不是多么難的事情。我們語文教師要挑戰(zhàn)自我,超越現(xiàn)實,轉(zhuǎn)變傳統(tǒng)寫作觀念,建構新思維,掌握新方法,在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培養(yǎng)學生多元化的寫作能力。筆者建議:一是指導學生會“拆車”,也就是讓學生學會深度閱讀課文,能夠?qū)φn文思想、結構、文體、語法、修辭、詞匯等內(nèi)容進行分析,掌握各種文體、體裁的結構特征;二是指導學生會“裝車”,也就是模仿課文寫作文,模仿各種范文進行寫作訓練;三是指導學生情境化寫作訓練,要根據(jù)不同學段提出不同寫作要求,提供不同的寫作訓練方法,進行由詞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篇的情境化寫作訓練;四是指導學生生活化寫作訓練,要求寫生活日記、反思日記、感悟日記等;五是要指導學生用結構化語言進行表達訓練,讓學生會想象、會思考、會創(chuàng)新,通過訓練結構化語言表達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思維能力;六是從學校層面、語文備課組層面、學科教師層面搭建學生作文展示交流的平臺,盡可能讓學生體驗作文寫作成功的愉悅。
語文高考成績的提升問題是語文教師、學校校長、家長和社會都普遍關心的熱點,也關系到廣大學生人文素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綜合素質(zhì)的水平高低。只有挑戰(zhàn)傳統(tǒng)語文教學觀,建立以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為主的語文學習觀,才能解決這一重大問題。最主要的是讓學生學會如何學課文,學科教師要智慧導學,培養(yǎng)語文學習興趣,掌握語文學習方法,提高語文學習能力。只有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提升了,語文高考成績才能得以全面提升。
[作者:韓立福(1963-),男,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責任編輯? 白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