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欣羽?曹若男
【摘 要】 文章闡述了英國莎士比亞戲劇《威尼斯商人》和中國關漢卿元雜劇《竇娥冤》的劇情。分析了《威尼斯商人》和《竇娥冤》產(chǎn)生的社會背景,分析了其中共同蘊含的反抗主題:反抗的起因和走向;反抗的必然結(jié)果;反抗的社會意義。有助于加深對劇內(nèi)人物形象的認識,也有助于深入了解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精神內(nèi)涵和中國封建社會時期百姓對清官執(zhí)政、自由生活和人性解放的追求。
【關鍵詞】 《威尼斯商人》;《竇娥冤》;反抗精神
反抗指抵抗或反對,表現(xiàn)為對敵或?qū)Ξ惣簞萘Φ牟磺,F(xiàn)實社會中,由于意識形態(tài)與出身背景的差異,趨利避害的本能使人們對敵視自己的群體表示憤懣。東西方文學領域中不乏反抗主題,反抗內(nèi)涵也不盡相同。
莎士比亞是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最杰出的戲劇家和詩人,他的作品為新興資產(chǎn)階級發(fā)聲,贊頌人間真善美,批判神學對人類自由思想的束縛,謀求人性解放。他的戲劇《威尼斯商人》不僅描寫了巴薩尼奧和鮑西亞的幸福愛情,還生動刻畫了一個栩栩如生的猶太人夏洛克形象。他原本是威尼斯的猶太富翁,卻在一場與基督徒的較量中,因其猶太身份而處于弱勢,最終傾家蕩產(chǎn)。盡管夏洛克的社會地位不及基督徒,但他身上具有突出的猶太人反抗精神。
中國的元雜劇是元朝社會普遍認可的大眾文化產(chǎn)品。以關漢卿、鄭光祖、馬致遠等為代表的元代戲劇家將平民百姓的生活寓于戲劇之中,反映社會現(xiàn)實、揭露社會矛盾?!陡]娥冤》是關漢卿的悲劇代表作,講述地痞張驢兒因與竇娥成親不得而以毒湯陷害蔡婆,后竇娥成為替罪羊含冤受刑而死。不甘冤屈的竇娥臨刑前立下三樁誓言以表內(nèi)心的憤怒,亦在死后化為鬼魂繼續(xù)申冤,生動地展現(xiàn)了竇娥柔弱女子的反抗力量。
《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和《竇娥冤》中的竇娥所表現(xiàn)出的人物反抗精神如出一轍。這兩部戲劇在真實反映歷史的同時,分別詮釋了文藝復興人文主義的精神內(nèi)涵和中國封建時期百姓對清官執(zhí)政、自由生活和人性解放的追求。本文將分析兩劇中的階級沖突,探究其中體現(xiàn)的反抗精神。
一、《威尼斯商人》蘊含的反抗主題
1、《威尼斯商人》反抗劇情
《威尼斯商人》第一幕第三場中,夏洛克向安東尼奧簽訂借款契約時臉色平靜,但內(nèi)心早已燃起反抗和復仇的火焰,他旁白說:“我恨他因為他是個基督徒。要是我有一天抓住他的把柄,一定要痛痛快快地向他報復我的深仇宿怨”。[1]夏洛克將他對基督徒的不滿和憤恨映射在契約上,簽訂契約是他反抗的開始,他堅信到期還錢或違約割肉,二者必得其一。夏洛克契約中關于違約的懲罰條款是奇特的,對他這種只要肉不要錢的做法,基督徒們認為太殘忍,曾規(guī)勸他放棄,而夏洛克內(nèi)心非常堅定,認為這是基督徒不尊重契約、表里不一的表現(xiàn)。夏洛克忍辱負重茍且偷生的日子終于將迎來反擊的“曙光”,如果能讓基督徒也嘗嘗被打壓的滋味,也算是夏洛克能獲得的些許安慰。
威尼斯商人安東尼奧時常出海經(jīng)商,契約生效期間的沉船事故使其血本無歸,這給夏洛克的反抗提供了機會。違約割肉在夏洛克心中已成為必然,他心中纏繞的怨憤終于能得以合法發(fā)泄。法庭上,基督徒提出籌集兩倍的本錢償還夏洛克,但他一心復仇,不顧眾人的斥責,依舊堅守契約毫不松懈,認定再多的本錢也無法抵抗契約的法律效益,復仇之火早已燃盡他內(nèi)心的本善。雖然法官給予夏洛克契約執(zhí)行權,但法官機智的“割肉不滴血”的判決最終使夏洛克對安東尼奧的復仇化為泡影。夏洛克的堅持和反抗以失敗告終,他不僅傾家蕩產(chǎn)淪為流浪漢,還失去了自己原有的猶太教信仰, 被迫改信了基督教。
2、《威尼斯商人》反抗劇情解析
夏洛克在法庭訴求契約的這段劇本被我國人教版九年級語文教材(2002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稿)收錄。節(jié)選片段主要描寫夏洛克在法庭不接受眾人的規(guī)勸,而執(zhí)意履行契約的故事。這種行為足以讓中學生讀者認為夏洛克是個鐵石心腸的吝嗇鬼。但結(jié)合整部劇情,筆者認為有必要重新審視我國青年讀者對夏洛克“鐵石心腸”的標簽,從當時的社會背景深度理解夏洛克這個飽受迫害的猶太人的報復心理。夏洛克堅持割肉固然殘忍,但背后的原因卻讓人對這位猶太人產(chǎn)生憐憫——他的“冷酷”并不是與生俱來。
16世紀,意大利同時存在基督教和猶太教兩類信徒群體,基督教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猶太教由于不承認耶穌的救世主身份而長時期被基督教徒排斥。2004年美國拍攝的同名電影《威尼斯商人》生動地展現(xiàn)了基督徒對猶太人的施壓。猶太人上街基本都佩戴紅帽子,因此猶太人的身份極易被基督徒識別。紅帽子并非裝飾品,而是猶太人的標簽,他們在街頭向基督徒善意的問好打招呼也會招來對方的一記耳光?;浇掏綄Κq太人施壓,使猶太人深陷困境而無法自由生活,唯一的生存道路就是放高利貸。而基督徒放貸不收利息的做法直接打壓了猶太人的生存空間,猶太人的境遇愈發(fā)困窘。身為猶太富翁的夏洛克正是被打壓的典例,雖財富滿貫,卻無法支配自己的財產(chǎn);他與女兒的關系也不大和睦,在本不幸福的生活中時刻面臨家庭破裂的危險?;酵桨矕|尼奧與夏洛克接觸較多,在安東尼奧的眼中,夏洛克是一個卑微的異教徒,不值得好言相待,且認為辱罵毆打夏洛克是正確的。[2]這種階級背景導致了夏洛克在威尼斯的卑微地位,也孕育了他的反抗心理,催生了他與安東尼奧違約割肉的奇特契約。
夏洛克失敗的直接原因在于,女扮男裝的法官鮑西亞是基督徒,自然站在安東尼奧一方,夏洛克則認為法官是一位博學多才公正的經(jīng)學博士?;酵椒ü僦С帧罢x”的策略利用了夏洛克復仇的心理,使他跌入割肉不流血的文字游戲圈套。這當然無法實現(xiàn),夏洛克又無法違抗這一判決,再要回兩倍本錢的反悔已毫無意義,正是他自己所求的“正義”將他從主動反敗為被動。夏洛克精心策劃、期待已久的反抗由一個借款契約開始,也因契約的不合理、不人道而失敗,結(jié)果反倒使他在基督教主宰的法庭中敗訴,他的偏執(zhí)反抗導致他一無所有。
結(jié)合當時威尼斯的社會背景,反猶主義在基督教統(tǒng)治區(qū)普遍存在,即便夏洛克抓住了契約的機會,也不可能實現(xiàn)復仇的計劃。由于居住地分散和政治地位缺乏,猶太人作為“上帝的選民”一直被視為“永恒的外邦人”,不斷被奴役、被驅(qū)逐。[3]在基督徒眼中,猶太人似乎天生就是世界的毒瘤,是不合理的存在。猶太人的社會活動受到嚴重限制,法律只為他們留下有限的、遭人鄙視的可為之事。在宗教沖突和生活的雙重壓迫下,猶太人作為下等人存在于基督教世界中?;乜聪穆蹇朔ㄍχ诺膭∏?,他是在場的唯一的猶太人,而公爵、法官和圍觀群眾皆是基督徒?;酵阶鳛榻y(tǒng)治階級,出臺的法律自然首先考慮基督徒的利益,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已形成固若金湯的反猶城墻。夏洛克的反抗在沒有社會支持的情況下,注定無法攻破基督徒的防線,無法堅持他的訴求。
二、《竇娥冤》蘊含的反抗主題
1、《竇娥冤》反抗劇情
中國元雜劇《竇娥冤》也描繪了社會底層人民的反抗精神。女主人公竇娥家境貧寒,其父竇天章為抵債把七歲的竇娥賣給蔡婆婆做童養(yǎng)媳。蔡婆婆以放高利貸為生,她和竇娥上門討債時遭遇危險,被路過的張驢兒父子相救。張驢兒父子趁人之危,趁機想迎娶竇娥和蔡婆婆。蔡婆婆堅守“滴水之恩涌泉以報”的傳統(tǒng)觀念,將張驢兒安頓在家中留宿,卻未料她報救命之恩的善舉轉(zhuǎn)變成為被要挾的不利境地,導致劫難。張驢兒的出現(xiàn)成為竇娥命運多舛的轉(zhuǎn)折點,她對不公命運的反抗也由此開始。
竇娥在張驢兒留宿期間表現(xiàn)出對強制嫁人的憤怒,甚至一改孝敬之常態(tài),責備蔡婆婆固執(zhí)的報恩做法。張驢兒性情跋扈,得寸進尺,竇娥名正言順的抗拒成為他進一步施壓的把柄。最終張驢兒投毒謀殺蔡婆婆,不料卻毒死了他的父親,最終嫁禍竇娥。
刑場上竇娥問心無愧,堅持自己的清白。她命途多舛,受誣蒙冤,前有張驢兒無禮的刁難,后有衙門刑訊逼供。此時竇娥的反抗已升級為與衙門所代表的統(tǒng)治者草菅人命、無視真相的黑暗之間的反抗。竇娥不忍就此被冤屈而死,遂立下血染白綾、六月天降大雪、大旱三年的三樁誓言,這也成為竇娥死前最后的無力反抗。
竇娥死后化為冤魂繼續(xù)向父親竇天章訴冤,反抗不公的判決。此時的竇父已仕途顯赫并被任命為參知政事,公事公辦的作風為他爭取了較高的威望。此時竇娥冤魂的反抗升至高潮,終于等到了明辨忠奸的官員公正的判決。在竇天章的幫助下,真兇張驢兒被繩之以法,竇娥最終得以平冤。
2、《竇娥冤》反抗劇情解析
縱觀劇情,竇娥的反抗有三個階段:她對張驢兒逼婚的反抗、她對衙門昏庸斷案的反抗、她對含冤而死命運的反抗。她的反抗既柔弱無力,又驚天動地;既失敗也成功。
由于封建禮教在竇娥心中早已根深蒂固,她對逼婚的反抗表現(xiàn)得非常微弱,合情合理的反抗動機在婆婆面前沒有施展空間,卻成為張驢兒男權封建思想施壓的把柄,只能怨天尤人成為替罪羊。公堂上,衙門官員使用權勢向百姓施壓,不顧及社會地位本低下的女性,忽視底層人民的冤情。竇娥對她命運不公的抗爭、對黑暗統(tǒng)治的憤怒和對清官當政的期望終于在刑場爆發(fā),臨死前立下三樁誓言。她的個人冤屈和微弱的反抗反映了她對統(tǒng)治階級的憤怒,逐一實現(xiàn)的誓言也向世人展現(xiàn)了她冤情之深。
竇娥反抗的成功是因為她的三樁誓言訴求在死后應驗,她生前的冤情被平反,然而其代價卻是她的冤屈而死。竇娥反抗的失敗不僅體現(xiàn)在她無可挽回的死亡,還表現(xiàn)在她反抗行為的盲目性。三年大旱的應驗已對百姓民生造成莫大的傷害。她柔弱的反抗在生前無法保護自己,死后盲目的誓言也未能改變官場的黑暗,卻以千萬百姓的生活為代價,這種反抗在一定程度上得不償失。[4]
三、東西方反抗主題對比
《威尼斯商人》中的反抗主題以猶太教徒反抗基督教徒為主,《竇娥冤》中社會底層人民對封建黑暗統(tǒng)治的反抗更為顯著。兩部作品的反抗主題在三個方面具有相似性。
1、反抗的起因和走向
反抗是人類普遍的行為,不以意識形態(tài)、宗教信仰、地理條件為轉(zhuǎn)移,只與被壓迫的狀態(tài)有關。當受到的壓迫超過容忍限度時,憎惡和抵抗情緒將轉(zhuǎn)化為反抗,進而轉(zhuǎn)變?yōu)椴豢赡娴姆抢硇詮统?。夏洛克對安東尼奧的態(tài)度由忍氣吞聲到一意孤行,奪取他人生命的行為早已超出反抗的必要限度。復仇失敗的夏洛克值得憐憫,同時也有可悲性。對于強加冤情的衙門,竇娥發(fā)出了最強的反抗呼聲,但她立下的三樁誓言并非針對殺人者張驢兒和昏庸衙門的懲罰,卻使百姓受災,她盲目的反抗盡管驚動天地,卻缺乏理性。
2、反抗的必然結(jié)果
被統(tǒng)治階級與統(tǒng)治階級之間的利益沖突是這兩部戲劇中反抗主題的根源。兩部戲劇中,民眾的幸福和正義訴求被打壓,引發(fā)對統(tǒng)治階級的不滿,進而促成了反抗力量。生活在基督教統(tǒng)治中的猶太人夏洛克和處在中國封建社會底層的民婦竇娥代表著中西方特定時期、特定社會文化之下的社會矛盾,他們被統(tǒng)治階級排擠、忽視,他們的訴求并未真正得到回應。夏洛克和竇娥的反抗故事代表了個體弱者反抗的無力和盲目,他們的反抗終究在統(tǒng)治階級意識形態(tài)打壓下失敗,這也映射了在中西方的宗教和封建社會價值觀背后反抗的必然結(jié)果。
3、反抗的社會意義
然而,這兩部戲劇中的反抗主題不能以個體反抗的成敗來判定其社會價值。夏洛克誓要一磅肉的“惡”的背后有其“怨”和“恨”,莎士比亞用現(xiàn)實主義手筆間接地揭示出造成人物沖突的宗教根源,使喜劇《威尼斯商人》暗含了深刻的悲劇性。關漢卿則以東方浪漫主義表現(xiàn)出民眾對正義的渴望,使悲劇《竇娥冤》最終伸張了正義,呈現(xiàn)出惡有惡報的結(jié)局。兩部劇都刻畫了處在社會底層的普通民眾對于社會不公的消極而無力的抗爭,這種抗爭終將被當時不可改變的社會吞噬。但是,這兩部戲劇表現(xiàn)出的現(xiàn)實性帶給觀眾的思考和啟發(fā)卻不止如此。
四、結(jié)語
世間沒有絕對的天使或惡魔,人們總是在面對形形色色的社會變故時,改變內(nèi)心在天使與惡魔之間的位置。夏洛克作為莎士比亞喜劇中的悲劇人物,書寫了一部為了一己之私而化身惡魔的“反抗”故事;竇娥作為中國元雜劇的典型悲劇人物,打響了百姓追求和諧社會和人性解放的最強音。戲劇中的反抗主題真實反映社會狀態(tài),批判黑暗的統(tǒng)治,展現(xiàn)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望,它是人類歷史中不可或缺的推動力量。
【參考文獻】
[1] [英]威廉·莎士比亞,朱生豪譯.《威尼斯商人》[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19.17.
[2] 邢蕓.《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一個令人同情的悲劇人物[J].文學教育,2019(05)62-63.
[3] 田俊武,李卓杭.淺析《威尼斯商人》中的反猶主義[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2016.32卷(4)5-9.
[4] 宗在紅.《竇娥冤》中反抗精神的再思考[J].文學教育,2009(11)92-93.
【作者簡介】
劉欣羽(2000.1—)男,漢族,陜西西安人,西北大學外國語學院本科生.
曹若男(1977.10—)女,漢族,陜西西安人,任職于西北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莎士比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