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揚
摘要:在挖掘誘因、尋找證據(jù)、關聯(lián)情節(jié)等層面,“推理類桌游”與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的故事類文本教學設計有許多共通之處。將“推理類桌游”元素滲透故事類文本教學,可從三點著手:從標題推理,辯證看待故事結局;從細節(jié)推理,把握故事關鍵信息;從結果推理,逆向思考故事情節(jié)。
關鍵詞:推理類桌游 故事類文本 辯證思維 細節(jié)推理 逆向思維
一、“推理類桌游”與故事類文本的共通性
“推理類桌游”指通過已知信息推斷出某個結論的游戲,注重引導參與者依據(jù)各種細節(jié),以多種思維方式進行推理,尋求結果。為大眾熟知的“推理類桌游”有“華生與福爾摩斯”“UNLOCK”“偵探筆記”“悲劇輪回”等?!巴评眍愖烙巍钡耐七M,一般是讓參與者走進故事,結合卡牌給出的線索,以多種思維方式進行推理。
“推理類桌游”的許多元素都能被運用到故事類文本教學中,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脈絡,訓練思維能力。
(一)挖掘誘因
“推理類桌游”之所以受到大眾的喜愛,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不同的游戲蘊含著不同的故事內(nèi)容,潛藏著不同的誘因,能夠充分激發(fā)參與者的熱情,讓他們在故事情境中經(jīng)歷“破案”的刺激過程,收獲成就感?!巴评眍愖烙巍睍屆總€參與者挑選自己喜歡的角色,執(zhí)行并完成某項任務;參與者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認知進行判斷、推理,推進劇情;完成任務后,不同角色的參與者能夠獲得不同的獎勵。例如,“偵探筆記”會讓參與者扮演一個偵探,通過閱讀“好友”的筆記,確定“好友”的行程,并據(jù)此推斷可能發(fā)生的故事。這“發(fā)生的故事”,便是吸引參與者的誘因。
教材中有許多故事類文本,如童話故事、神話故事、民間傳說、歷史故事等,主要通過故事情節(jié)塑造人物形象。學生閱讀故事類文本時,很容易就會被故事內(nèi)容所吸引,經(jīng)常都是情不自禁地跟著故事情節(jié)往下讀。故事中事件的發(fā)生存在著不同的誘因,也稱“誘發(fā)性事件”,如果沒有這件事,就不會有后續(xù)。如三年級上冊的《在牛肚子里旅行》一課中,“紅頭被牛吃進了肚子”是誘發(fā)性事件;《灰雀》一課中,“胸脯深紅的灰雀不見了”是誘發(fā)性事件。就像玩桌游一樣,引導學生挖掘故事的誘因,并順著誘因去追根溯源,探尋故事接下來的發(fā)展走向,不僅能讓學生感受到閱讀的樂趣,還能讓他們獲得思維的訓練。長期熏陶,學生就會下意識地在自己的表達或習作中給不同的敘事情節(jié)設置誘因,讓表達更有邏輯性。
(二)尋找證據(jù)
玩“推理類桌游”時,任何細節(jié)都可能成為推理故事情節(jié)的重要證據(jù)。例如,玩“華生與福爾摩斯”,參與者圍繞某個故事誘因進行推理,最先推理出來且推理符合邏輯的那一位,才能成為“福爾摩斯”。為了更快地推理出故事結果,參與者需要認真審視,縝密思考給出的每一條線索或證據(jù),確定證據(jù)與證據(jù)之間的邏輯性,不得有半點疏忽。該游戲中“列車失蹤事件”是破案的關鍵,抓住并使用好這一證據(jù),才能推理出案件的真相。
故事類文本中的許多文字都是推動后續(xù)情節(jié)發(fā)展的關鍵語句。例如,三年級上冊預測單元的《總也倒不了的老屋》一課中,前后三次出現(xiàn)“好了,我到了該倒下的時候了”這句話。每次出現(xiàn)這句話,都會出現(xiàn)一只來求助的小動物。將“推理類桌游”尋找證據(jù)的做法融入教學,學生就能在閱讀時有意識地抓取文本表述的細節(jié),找到這一證據(jù),并以此進行推理,預測小貓、老母雞離開后會發(fā)生什么事情,預測如果小蜘蛛離開后老屋會不會倒下的結局。經(jīng)常進行這樣的訓練,學生就會在閱讀思考時留心細節(jié),讓思維縝密起來。
(三)關聯(lián)情節(jié)
“推理類桌游”涉及的事件或故事情節(jié)相互關聯(lián),環(huán)環(huán)相扣。參與者只有將這些情節(jié)進行有效關聯(lián),才能推理出合適的結論。例如,“UNLOCK”桌游呈現(xiàn)的場景主要是不同建筑中的不同房間,游戲主題不同,房間陳設也不同。每個房間都潛藏著與主題相關的事件或故事情節(jié),每個情節(ji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相互關聯(lián),服務于整個游戲。以“神秘公式”主題為例,參與者需要潛入實驗室,找到突然消失的博士和他即將研發(fā)成功的吐真劑合成公式。他們只有將經(jīng)過的不同房間提供的情節(jié)關聯(lián)起來,才能進入實驗室;進了實驗室,找到了錄音證據(jù),還要進行逆向推理,倒著播放錄音,才能破解案件。
不少故事類文本前后的情節(jié)都是相關聯(lián)的。例如,三年級上冊《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中,小女孩擦亮火柴看到的不同景象,都與她受過的苦難相關聯(lián):她又冷又餓,擦亮火柴時便看到了火爐和烤鵝;她忘不了大年夜,再次擦亮火柴時就看到了圣誕樹;她在家被爸爸打,最后擦亮火柴時就看到了溫和慈愛的奶奶……教學時,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以“推理類桌游”的形式關聯(lián)故事情節(jié),學生就不會單純地為閱讀而閱讀,了解個大概情節(jié)就作罷,而是會帶著興趣從故事結果出發(fā),逆向推理,尋找文本解讀的不同角度。這無疑有助于他們邏輯思維的形成。
二、“推理類桌游”在故事類文本教學中的滲透
勾連起“推理類桌游”與故事類文本,便可以將“推理類桌游”滲透在故事類文本教學中。
(一)從標題推理,辯證看待故事結局
在玩“推理類桌游”時,參與者時常會進入“進退兩難”的境地,因為大部分游戲都不是只有單一的線索,也不是只有一個結局,需要參與者圍繞某個主題,運用辯證思維展開思考,定奪是否打出卡牌,得出合理的結局。在教學中也是如此,有時學生會因為某個問題陷入固化思維,認為只有一個標準答案,這不利于他們發(fā)散性思維的提升。將“推理類桌游”中的辯證思維運用到課堂當中,引導學生立足標題進行推理,辯證地看待故事結局,能使他們的視角多元化。
教學三年級上冊《小狗學叫》一課,筆者就引入了“推理類桌游”中的辯證思維——
師(播放桌游“悲劇輪回”的片段)同學們都看到了這個游戲中三種結局卡的不同作用。也就是說,即使是同一個故事,也可以有多個不同的結局?!缎」穼W叫》一課也給出了三種不同的結局,你最喜歡哪一種?
生我喜歡第三種,因為小狗最后遇上了小狗,學會了狗叫。
生我也喜歡第三種,因為狗本來就要學狗叫。
師在學習這篇文章時,同學們是不是都下意識地認為小狗學的叫聲必須是“汪汪”聲呢?
生是啊,狗都是“汪汪”叫的。
師好的,你們可以先保留自己的看法?,F(xiàn)在,我們一起來看課文標題《小狗學叫》,它并沒有說小狗一定要學“汪汪”叫,對嗎?剛才的游戲內(nèi)容也從不同角度為我們呈現(xiàn)了三種不同的結局。那同學們再思考一下,小狗學不同動物的叫聲,可以嗎?
(學生思考,討論。)
生我認為可以。小狗向老牛學“哞哞”叫很好,向小貓學“喵喵”叫也不錯。能叫出不同叫聲的小狗,多才多藝呀!
生我也認為可以。小狗只是一個名字,如果它和人相遇,學會了人的語言,那不是非常有創(chuàng)意嗎?學會了像人一樣說話,就可以和我們溝通了,多好!
生小狗當然可以學各種聲音,就像我們?nèi)祟愐粯樱绻粋€人掌握了多個國家的語言,能與不同國家、不同膚色的人交流,真是一件很酷的事!
……
按照常規(guī)思維或文中狐貍的思維,小狗需要學會狗叫才算是結局。而且,很多教師教學這一課也告訴學生,小狗最終學到“汪汪”聲才符合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的邏輯。因此,當學生第一次閱讀《小狗學叫》,就會習慣性地將“汪汪”聲代入其中,并想當然地認為小狗在遇到非同類動物時學習它們叫聲的行為十分愚蠢,最終學會狗叫理所當然。其實,“事物的狀態(tài)不過是我們的心靈所采取的一種觀點”,辯證地看待標題就會發(fā)現(xiàn),對于一只從來不會叫的小狗,進入一個沒有狗的陌生國度,它學會的任何一種叫聲,包括小公雞的“喔喔”聲、杜鵑的“咕咕”聲、小母牛的“哞哞”聲、獵狗的“汪汪”聲等,都可以是屬于它自己的叫聲。循著這樣的思路引導學生思考,小狗最終學會了多種叫聲,沒有什么不妥。順著這樣的思路啟發(fā)學生續(xù)編故事結尾,學生就會生出許多奇思妙想,不再陷入常規(guī)想法當中。
(二)從細節(jié)推理,把握故事關鍵信息
參與“推理類桌游”,最能帶給參與者驚喜的是發(fā)現(xiàn)關鍵性證據(jù),因為這是最終查明案件真相的核心。關鍵性證據(jù),隱藏在故事細節(jié)中,需要參與者仔細分析每張線索牌,洞察線索與案件的聯(lián)系。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通過聯(lián)系上下文、找邏輯支點等方法,尋找故事發(fā)展的細節(jié),探究“為何僅在此處有此細節(jié)”的源頭,把握故事發(fā)展的關鍵信息,深化理解。
《總也倒不了的老屋》一課中“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時候了”出現(xiàn)了三次,是一處細節(jié),對于學生把握文本關鍵信息、進行整體推理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據(jù)此,學生讀到第三次就能預測出老屋不會倒,并能根據(jù)課文的表述特點塑造出新的小動物形象,進行故事續(xù)編。其實,除了老屋三次出現(xiàn)的重復性表述,本文還潛藏著其他可供預測情節(jié)的細節(jié),對于幫助學生把握關鍵信息、訓練邏輯思維、驗證推理的合理性大有助益。此處分享一個筆者引導學生感受細節(jié)推理的片段——
師通過老屋重復的話語,我們猜到會有不同的小動物來尋求幫助。那老屋到底會不會倒下呢?能不能倒下呢?你們還有沒有新的發(fā)現(xiàn)?
生我覺得老屋不會倒下。因為從第一句話可以看出,它已經(jīng)活了一百多歲了,它的窗戶變成了黑窟窿,門板也破了洞,好久沒人住了。它是覺得自己沒多大用了,自己想倒下了。如果它自己不想倒下,那它再站一百年也不會倒下。
生我從“小貓從門上的破洞跳了出來”這句話推斷老屋不會倒。因為如果老屋馬上就要倒了,那它一定是搖搖欲墜的,小貓也不敢住進去。即使住進去,出來的時候也要慢慢從門洞里走出來,而不是跳出來。一個“跳”字,說明老屋的門很結實。
生我覺得老屋不會倒,也不能倒,因為小貓躲暴風雨請求住一個晚上,老母雞孵小雞請求住二十一天,小蜘蛛織網(wǎng)把老屋當成了家,直到現(xiàn)在也沒倒下。由此可見,那么善良慈祥的老屋,只要有小動物來尋求幫助,它就會一直站在那兒。它一定覺得自己有保護小動物的職責和義務,只要它們需要自己,自己就永遠不會倒下,也不能倒下。
……
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學生跳離了只關注文本重復性表述的圈子,再一次細讀文本,發(fā)現(xiàn)了更多的細節(jié),也把握了更多“老屋不會倒也不能倒”的信息。因此,在表述與續(xù)編故事環(huán)節(jié),他們對人物形象的塑造更為到位,對故事情節(jié)的把握更為精準。當他們的思維不再停留于文本帶給自己的刻板印象時,推理、預測就真正發(fā)生了。
(三)從結果推理,逆向思考故事情節(jié)
在“推理類桌游”中進行步步推理,探求案件的真相,依靠的是參與者強大的思維力。他們在腦海中展開思維風暴,體味思維延展的“嗞嗞作響”的感覺,能夠獲得無窮的成就感。當思維受阻、冥思苦想也無法找到真相時,他們往往會逆向推理,站在故事結局的這一端順藤摸瓜,尋找有助于破解案情的證據(jù)。在故事類文本教學中也存在同樣的問題,有時沿著正向思維教學,難以凸顯人物的性格特點。此時,教師可以借力逆向思維教學,引導學生從結果出發(fā)進行推理,思考作者的用意,領會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下面以三年級上冊《司馬光》一課的教學為例進行闡釋——
師《司馬光》一課講述了司馬光從甕中救出伙伴的故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想一想,如果你是司馬光,你會怎么救失足落入甕中的伙伴?
生我會用手把伙伴從甕口拉出來。
師請注意,此時的司馬光只有7歲,他還沒有甕高,根本不可能把人從甕中拉出來。如果這樣做,自己也有可能掉進甕里去。
生我會找大人來幫忙。
師如果找大人來幫忙,故事的結尾就不會是司馬光救出伙伴,而是大人救出了小孩。
生想不出來。
師我們和司馬光一樣大,在面對這種情況時束手無策。但司馬光想到了一個好辦法。老師給你們一個提示:這甕旁邊有許多大石頭。
生我知道了,肯定是用石頭砸開這個甕。
師對呀,就地取材砸開這個甕就能救人了。我們想到這個辦法用了多久?
生五六分鐘吧。
師當時甕里還有水,如果不及時營救,伙伴就有可能被淹死。司馬光有那么長的時間考慮嗎?
生沒有。
師在這么短的時間里救出自己的伙伴,你們怎么評價司馬光呢?
生聰慧機靈。
生機智勇敢。
生遇到問題沉著冷靜,我為司馬光點贊。
……
“推理類桌游”中的逆向思維,往往能讓游戲參與者在“山重水復疑無路”時收獲“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同樣,將逆向思維運用到課文推理中,也能得到意外的收獲?!端抉R光》一課是一篇小古文,初讀時學生能讀懂大意已屬不易,更別談理解司馬光這一人物形象了。如果直接將人物形象的特點告知學生,那學生的所得就很有限。上述教學以游戲的思維,從故事結果出發(fā),讓學生自己預設在短時間內(nèi)營救伙伴的方法。學生在思考過程中會像游戲參與者那樣,做出多種設想;教師也會像游戲卡片出示者一樣,給予他們各種提示。最終,學生將自己的思考和教師的提示結合起來,得出了結論,自然而然對司馬光這一人物形象做出了評價。這樣的評價,是學生思維得以拓展的體現(xiàn),是學生思維成長的收獲。
“推理類桌游”與教材相遇,定會擦出形式多樣的火花。參與者玩“推理類桌游”與學生理解故事類文本所用的思維方式有許多共通之處,這也為教師的教學設計提供了諸多靈感。適時、合理地將“推理類桌游”滲透小學語文教學,希望在課堂中也能看到眼神充滿驚喜和光亮的學生,能夠看到學生辯證思維能力、細節(jié)推理能力以及逆向思維能力的持續(xù)提升。
本文系2019年福建省基礎教育課程教學研究立項課題“配合統(tǒng)編教材開發(fā)桌游語文的實踐與探索”(編號:MJYKT201901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 鄭可可.故事類文本教學之淺見[J].文理導航(下旬),2014(11).
[2] 王晉生.略論柏格森的直覺主義[J].東岳論叢,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