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燕燕
【摘要】當今社會,獨生子女多,交往范圍小,絕大多數(shù)幼兒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分享意識。而幼兒期是幼兒個體發(fā)展最關(guān)鍵時期,也是塑造良好品德的關(guān)鍵期。因此,培養(yǎng)幼兒分享意識,對幼兒的發(fā)展是極為重要的。本文從樹立良好的榜樣、文學作品的熏陶、于角色游戲中滲透分享的意識、家園合作共塑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等幾個方面進行探究。
【關(guān)鍵詞】幼兒? 分享意識? 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25-0111-02
前言
《指南》中指出:“對大家喜歡的東西能輪流、分享?!狈窒硇袨槭侵赴炎约合矏鄣臇|西、美好的情感體驗以及克服以自我為中心,學會把自己的東西、快樂分給別人,與他人一起共享屬于自己的東西的一種行為。分享行為是幼兒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現(xiàn),它能幫助幼兒贏得同伴的喜歡,使幼兒在活動中獲得如何與人交往的技能,可以給幼兒帶來快樂,學會如何分享對幼兒健康人格的形成具有巨大的作用。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中班小朋友的分享意識很薄弱。案例1:紅紅小朋友今天帶來了個芭比娃娃的玩具,頓時吸引了許多小朋友們異常羨慕的眼光,彤彤小朋友也很想玩。她請求說:“把你的芭比娃娃借我玩一會兒好嗎?”紅紅一口回絕了:“不行,芭比娃娃是我的,只有我才能玩!”案例2:午餐前孩子們吃西瓜。在觀察中我發(fā)現(xiàn),先吃完飯的孩子走到西瓜盤前仔細地端詳一番后,伸手拿走了其中最大片的西瓜,只有幾位不愛吃西瓜的孩子拿了小片的,等到最后幾位小朋友吃完飯時盤中只剩下了幾片不紅又小的西瓜。
從以上案例中,我們已經(jīng)注意到了,現(xiàn)在的小朋友大部分是獨生子女,父母的寵愛讓他們養(yǎng)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獨占”、“獨享”的特征非常明顯。作為教師,如何培養(yǎng)小朋友的分享意識并讓他們從中得到樂趣,成為教育至關(guān)重要的一步。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我嘗試著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培養(yǎng)孩子們的分享意識:
一、樹立良好的榜樣
案例1:樹立分享的榜樣:班上的小朋友銘銘帶來了一個新玩具,當別的幼兒想要玩卻遭到拒絕時,老師就從正面引導他:“和小伙伴一起玩會更開心?!辈⑦M一步強化:“有好的玩具、好的東西就是應該跟小伙伴一起分享,你懂得了分享,真棒!”最后,老師當著全班小朋友的面表揚了他,給了他一個笑臉貼在額頭上。受到老師的鼓勵后,銘銘小朋友后來就更主動地將玩具帶來與其他小朋友分享,而其他小朋友發(fā)現(xiàn)“分享”能夠得到老師的表揚后也變得主動起來。案例2:評選“笑臉娃娃”:每天早上有10分鐘的時間讓小朋友輪流上去跟大家分享發(fā)生在身邊的有趣的事情,獲得最多掌聲的小朋友就是當天的“笑臉娃娃”。如妍妍小朋友在十一國慶長假的時候去了長隆動物園,她上去和小朋友一起分享了從長隆動物園帶回來的禮物和照片以及自己看到的所見所聞。和大家一起分享動物園的動物與喜悅的心情,不但可以讓小朋友分享快樂,還是培養(yǎng)幼兒分享意識的一個好辦法。案例3:尋找小雷鋒:航航小朋友每天來得最早,到幼兒園以后,他總是會聽老師的話擺好圖書,安安靜靜地等著其他的小朋友來;涵涵小朋友每天在吃午餐和小點心的時候總是會幫助阿姨整理桌子拿餐具,主動幫助其他需要幫助的小朋友……就這樣,每天放學前老師和小朋友們一起找出今天的“小幫手”、“小雷鋒”,并給予他們適當?shù)莫剟?,讓他們下次做得更好?/p>
二、文學作品的熏陶
古人對道徳常識非常重視。道徳常識是啟蒙教育的基本內(nèi)容,要融于日常生活和學習之中。要讓幼兒知道孔融雖小,卻有一顆謙讓和樂于分享的心。要讓小朋友從孔融身上學會與人分享和謙讓的良好品質(zhì)。老師還要有意識地査找一些傳遞分享精神的故事,兒童童話《小熊布迪》中,可愛的小熊布迪有著奶奶送的生日禮物——水泥攪拌車,她的好朋友野豬莫扎特有著一架帶彈弓的小木頭飛機。兩人由起初都不想把玩具借給對方,到后來主動地與對方交換玩具。這個分享過程很值得孩子閱讀與學習。通過這個故事給孩子灌輸了懂得分享,不能自私,分享會收獲更多的快樂的意識,培養(yǎng)孩子大方、懂得分享、與人友好相處的品格。如:《蘿卜回來了》,通過觀察回答,讓幼兒感受到小白兔把胡蘿卜送走,到胡蘿卜回來的情感變化,在這基礎(chǔ)之上組織幼兒進行故事表演,再一次形象地表現(xiàn)情感信息,從而讓其明白分享是快樂的而美好的,但必須先約束自己自私的行為,懂得與人分享,才能獲得真正的快樂。其次,幼兒教師還可以每天在班級開設小小圖書城,可以讓幼兒從自己家中帶來一些書籍和大家一起分享。在晨間早談或者小小播報員環(huán)節(jié)中,還可以把自己看過的圖畫書講給小伙伴聽,在區(qū)域游戲過程當中,和小伙伴一起完成一些故事拼圖作品等等。
三、于各種游戲中滲透分享意識
幼兒在這個時期,要教育他們“如何與人共同分享快樂,共同分享成功”的最好辦法就是游戲,特別是角色扮演。根據(jù)日常中所出現(xiàn)的問題,教師可以設計一些游戲:如在角色游戲中,請一個幼兒扮演小天使,她有天使救助站,她的任務就是要幫助每一個需要幫助的人,要給人們帶去快樂,讓幼兒親身體驗到幫助他人,分享快樂的樂趣,從而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fā)展,幫助她培養(yǎng)分享意識。角色游戲娃娃家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幼兒可以扮演醫(yī)生和病人,在進行角色互換的時候,可以讓幼兒從不用的角度考慮問題,喚起類似的情緒體驗,并且學習如何正確分享。
此外,幼兒的表現(xiàn)欲很強,他們對于大人的提問善于探究個究竟,這充分說明了幼兒的好奇心很突出,幼兒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幼兒的好奇心,并給予他們尊重,在必要的時候,教師甚至還可以利用幼兒的這一心理特點為幼兒提出一些實際問題,讓幼兒邊思考,邊升華自己的認知。例如,在給幼兒講述《小白兔和小灰兔》的故事之后,教師可以這樣問幼兒:“老山羊為什么送給小白兔和小灰兔白菜呢?”“小白兔為什么在后來給老山羊送白菜,小灰兔為什么又一次和老山羊要白菜呢?”在幼兒思考過程中,教師要引領(lǐng)幼兒認識到小白兔與老山羊的善于分享意識,讓幼兒認識到與人交往要善于分享,并且知恩圖報,這樣才能讓友情長存。同時,教師還要讓幼兒理解小灰兔不勞而獲,也不懂得知恩圖報,這樣會引來別人的討厭,甚至失去交到真心朋友的機會。這樣,能讓幼兒通過對故事中角色的分析,將分享意識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家園合作共塑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人是否品徳高尚,必須以他對別人的貢獻大小來衡量?!倍@種貢獻最重要的標志就是他是否能以自己的善良去溫暖他人的心。老師和家長要以身作則,讓自己作為榜樣,在日常生活中就要用實際行動指導和感染幼兒。老師可以充分利用家長會、家長開放日向家長說明正在實施的分享意識活動,反應幼兒在幼兒園的學習狀況和在園表現(xiàn)。促使家長能夠按照幼兒園的教育要求對幼兒
在家中進行繼續(xù)強化。如:開展“美食節(jié)”,請家長和小朋友親手共同準備一些食物:蛋糕、壽司、水餃、包子、水果沙拉等帶來和同伴一起分享美食的喜悅,告訴幼兒把快樂分享出去,就會收獲更多的快樂。
教師也可以引導有條件的家長帶領(lǐng)孩子去做義工,這也是一種愛心的分享。比如,讓幼兒幫助孤寡老人洗衣服,幫助社區(qū)的人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讓幼兒體會到幫助他人與分享快樂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此外,幼兒園教師還可以組織幼兒進行創(chuàng)意繪畫大賽,讓幼兒家長為孩子準備出很好看的畫筆拿到幼兒園,每一個幼兒為了畫出更好的作品,他們可以向其他幼兒借用畫筆,如果幼兒沒有借出畫筆的意思,家長可以鼓勵幼兒將自己的畫筆借給他人,告訴幼兒借給別人東西不僅幫助別人緩解了眼前的難處,自己也可以收獲到開心。通過讓家長參與幼兒的教育活動,通過引領(lǐng)幼兒進行分享,不僅滿足了幼兒的心理發(fā)展訴求,還為幼兒良好行為的形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
五、給予正面強化訓練
(一)開展活動,感知分享帶來的樂趣和滿足
參與活動是幼兒的一大趣事,在活動的過程中,幼兒的身心處于放松的狀態(tài),還可以在活動中增加見識。但是當今的幼兒大多是家里的獨生子,有的幼兒即便家里有小弟弟或小妹妹,他們依然渴望得到同伴的忍讓,從而幫助自己實現(xiàn)所想和所需。為此,在具體的戶外活動中,教師可以借機讓幼兒養(yǎng)成分享意識。比如,在蹦床這種活動中,基本每個幼兒都對這種活動充滿樂趣,但是活動的場地有限,有的幼兒占據(jù)位置一直不下來,導致部分幼兒無法參與到活動中。為此,教師可以用蹦床的次數(shù)來約束幼兒。比如教師可以說:“我們這次的活動要樹立一個規(guī)則,好不好,每個小伙伴跳30下就下來,我們大家都幫助其他小朋友數(shù)一數(shù)好?”于是孩子們都會幫忙一起數(shù)。在這種規(guī)則之下,一個幼兒跳夠了次數(shù)主動下來讓給下一個幼兒,他們的自主意識形成,也是對幼兒分享意識的一種考驗,可以潛移默化幫助幼兒形成分享意識。
(二)課外旅游活動中培養(yǎng)幼兒的分享意識
在每次春游和秋游的時候,是幼兒最快樂的時光了,這個機會也是教師進行分享意識培養(yǎng)的最佳時機。比如,在坐車的過程中,有的幼兒本身不喜歡原來的座位,或者有的幼兒自身暈車等,教師可以鼓勵其他幼兒用自己的座位與其他幼兒進行分享。在互換座位中,不僅讓幼兒懂得了感恩其他幼兒,還培養(yǎng)了分享者的分享素質(zhì),讓他們在平凡的舉動中收獲更為珍貴的品質(zhì)。
結(jié)語
通過開展多種多樣的分享活動、寓言故事、游戲、給幼兒提供鍛煉的機會等途徑,我發(fā)現(xiàn):幼兒可塑性強,我們必須通過適當?shù)姆椒▉碇笇Ы逃變?。而幼兒分享意識的培養(yǎng)是一項長期的教學工程,培養(yǎng)幼兒的分享意識也絕非教師的一己之力,這不僅是教師一個人的任務,更需要家庭與社會的配合,任重而道遠,需要教師與家長持之以恒。只有使分享行為成為一種習慣,為幼兒一生品徳素質(zhì)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礎(chǔ),才能促進幼兒的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王燕麗.走進“角色扮演”的世界——中班幼兒角色游戲之我見[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04):273.
[2]李攀,簡雯靜.繪本教學對中班幼兒分享行為影響的實驗研究[J].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19(06):80-84.
[3]曹依雯.營造快樂天地——讓中班幼兒在分享中學會成長[J].名師在線,2018(16):34-35.
[4]王莉.家庭教養(yǎng)方式對幼兒性格發(fā)展影響的調(diào)查研究[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5(07):110-111.
[5]王中華,宋顯顯.中班幼兒分享行為調(diào)查研究——基于一所幼兒園的個案[J].石家莊學院學報,2015(04):116-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