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習近平講話常引用古語,古語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譯好古語關系到講話對外宣傳的效果,也影響中國文化的傳播。本文基于目的論,以習近平講話中的古語為語料,以目的論三大法則為依據(jù),通過實例分析,總結(jié)古語譯文所采用的翻譯策略,旨在給古語翻譯的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 目的論 古語 翻譯策略
1.引言
習近平講話常引用古語以增添中國特色,向世界傳達中國傳統(tǒng)文化,但古語大多晦澀難懂,所以如何恰當翻譯古語準確傳達其意思就顯得尤為重要。
本文選取習近平在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大會上發(fā)表的演講和在亞太經(jīng)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的主旨演講的中英版為研究語料,以“目的論”為研究視角,以目的論的三大法則為分類依據(jù),通過實例分析,總結(jié)官方譯本采取的具體翻譯策略和達成的翻譯效果。
2.目的論
目的論最初是由漢斯·弗米爾提出,具體論述發(fā)表在《翻譯理論基礎概述》一書中。她認為翻譯是一種帶有明確目的性的人類活動,是為了“在目標語情境中達成某種目的或服務目標受眾”(Vermeer 1987:29)?!澳康恼摗睂⒎g納入跨文化交際的范疇內(nèi)并提出三大法則,即:目的法則、連貫法則以及忠實法則(諾德2001: 151)。
(1)目的法則。弗米爾將翻譯定義為一種人類行為(諾德2001: 11)。根據(jù)行為學理論的觀點,任何行為都有其目的。因而,弗米爾認為,由于翻譯是一種帶有目的性的行為,譯者所選取的翻譯方法和策略都由翻譯行為所要達成的目的決定,即“目的決定手段”( Reiss and Vermeer 1984: 101)。
(2)連貫法則。連貫法則是指譯文須符合文內(nèi)連貫的要求(劉軍平2009: 378)。換句話說,譯文應當符合目標語境的用語習慣且順應目標語文化,能夠被目標讀者理解。譯文應具有可讀性和可接受性。
(3)忠實法則。忠實法則關注的是語際連貫,即原文與譯文之間的連貫。而在弗米爾的目的論當中,譯者可以對忠實法則有自己的解讀和把握,因而在翻譯過程中享有較高的自主性和能動性。
3.分析
3.1目的法則的體現(xiàn)及翻譯策略。習近平講話中運用古語主要目的是用中國傳統(tǒng)文化構(gòu)建中國形象并向世界傳遞中國特色文化。筆者對習近平講話中涉及古語翻譯所使用的策略進行歸納總結(jié),認為為了滿足目的法則可以采取補充、意譯等翻譯策略。
(一)補充
[1]“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盩o quote a Chinese saying, "The ocean is vast because it rejects no rivers."
此句表明如若不在譯文中加入“引用中國俗語”,前后文的銜接會顯得不自然。對古語的引用進行補充說明能夠?qū)崿F(xiàn)原文的目的,即展現(xiàn)一個富于深沉文化意蘊的中國形象和傳播中國文化。
(二)意譯
漢語和英語之間在語言形式、句子結(jié)構(gòu)等方面存在巨大差異,特別是古語和英語之間,此時,譯者就應當考慮意譯法,將原文的深層意思和文化內(nèi)涵準確轉(zhuǎn)入目標語。
[1]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Success only comes through hard work.
本句古語本就晦澀難懂,結(jié)合原文可以發(fā)現(xiàn)這句話起著引子的作用,對后面要說的內(nèi)容進行總結(jié)性的描述。譯文采取了意譯法,直截了當?shù)貙⒃牡膶嵸|(zhì)內(nèi)涵轉(zhuǎn)化到目標語當中,并非直接翻譯艱難、困苦等。
3.2連貫法則的體現(xiàn)及翻譯策略。所謂連貫法則,指的是譯文必須符合語內(nèi)連貫的標準(張沉香2008: 20)。英語和漢語之間的差異要求譯者根據(jù)實際需求采取相應的翻譯策略,如增補主語、增補邏輯等,以滿足語內(nèi)連貫。
(一)增補主語
[1] 天下大同、協(xié)和萬邦All people under the heaven are of one family and all nations should live in harmony.
原句中只是簡短的八個字,并沒有明確直接的主語,但在譯文中譯者添加了人民和國家作為主語使其意思傳達風味明確,符合連貫原則。
(二)增補邏輯
[1] 事者,生于慮,成于務,失于傲Careful planning and concrete actions lead to success, while complacency results in failure.
原語簡短一句話沒有明顯的邏輯關系。而譯者在翻譯這句話時,添加了邏輯詞while,說明了原句邏輯,符合目的語受眾的思維模式,體現(xiàn)了目的論中連貫原則。
3.3忠實法則的體現(xiàn)及翻譯策略。忠實法則要求譯文應忠實于原文,要充分表達原文的內(nèi)容和意圖。習近平講話往往帶有外宣色彩,其外譯要特別注意古語譯文是否準確到位,為了忠實原則,古語翻譯最常用的策略是直譯。
[1]周雖舊邦,其命維新Even an established nation like Zhou still regards self-renewal as its mission.
譯者在翻譯時采用直譯,遵循忠實原則,但是對于譯文接受者來說并沒有晦澀難懂,即使目的語受眾沒有相關的背景知識,比如與周朝相關的知識等,但是也能基本明白這句古語的含義。
四、結(jié)論
本文以目的論三大法則為理論基礎,對習近平講話中的古語進行分析研究。目的法則要求譯文能夠達成預期目的,習近平講話中引用古文的主要目的就是展示中國文化底蘊,為實現(xiàn)這一目的,需要采取補充和意譯的翻譯策略。連貫法則要求譯文符合目標語的表達習慣,能有效地傳遞信息,有較高的可讀性和可理解性。譯者在翻譯古語時應符合目的語表達習慣,所以一般采用增補古語中缺少的主語和邏輯。為了準確地向目的語受眾準確地傳達古語的含義,以符合忠實原則,所以一般會采用直譯的翻譯策略。但是由于古語一般意義很深,直譯會造成譯文中存在不地道的表達,所以很少采用。
【參考文獻】
[1] Monday, Jeremy (2016).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London: Routledge.
[2] Reins,Ka}harina and Vermeer, Hans J. (1984). Grundlegung einer allgemeinen Translationstheorie. T'ubingen: Niemeyer.
[3] 劉軍平(2009)《西方翻譯理論通史》。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4] 葉子南(2001)《高級英漢翻譯理論與實踐》。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5] 張沉香(2U08),《功能目的理論與應用翻譯研究》。湖南: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簡介:匡艷(1995-),女,漢族,湖北宜昌人,外國語言文學碩士,單位:長春理工大學,研究方向: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