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遠亮
摘要:自2016年統(tǒng)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全面推行以來,法治教育面對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應該如何把握和實施,教師對課程的理解和教學實踐存在諸多的顧慮和困惑。經過幾年探索,我們嘗試在生活中尋找與法治教育相契合的教學手段,利用生活事件、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繪本故事培養(yǎng)法治精神和模擬踐行搭建回歸生活的“橋”,探尋提高低年段法治教育的有效之路。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情境
法治教育的綱領性文件《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明確提出,小學階段的法治教育目標是“著重普及憲法常識,養(yǎng)成守法意識和行為習慣,讓學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邊的法,培養(yǎng)學生的國家觀念、規(guī)則意識、誠信觀念和遵紀守法的行為習慣”。因此,在低年段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中,應當認真落實“以貼近青少年實際、提高教育效果為目的”,“堅持落細落小落實”。加強法治教育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戰(zhàn)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兒童法治意識的培養(yǎng)絕不是死記硬背法律知識,也不能從生活中抽離出來進行“盆栽”,而是在課堂中巧用生活中的“已有經驗”,通過真實的案例,用兒童喜聞樂見的學習方式,引導他們在生活中構建法治觀念和行為準則。
一、生活事件為“橋”,喚醒法治意識
法治教育是喚醒學生法治意識的有效途徑,剔除強硬的說教法,將法治教育融入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對法律發(fā)自內心的認可、崇尚、遵守和服從,應該成為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目的。盧梭說過:“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銘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內心中?!苯Y合道德與法治教學從小喚醒學生的法治意識,就是要思政教師深入研究課程,探討有效教學方法,結合生活實際,巧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喚醒小公民的法治意識。
統(tǒng)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二年級上冊第9課《這些是大家的》一課,包含“學校里的公物”“身邊的公物還好嗎”“我和公物的故事”“大家一起來愛護”四個內容。結合課標中“負責任、有愛心地生活”板塊中“遵守社會道德規(guī)范”的第5條“愛護公物,行為文明”等要求?!氨3止残l(wèi)生,愛護公共財物”是現(xiàn)行《中小學生守則》的第4條內容。課堂教學首先要求教會學生認識學校的公物,建立公物的概念,幫助學生形成愛護公物的觀念。課堂上,教師設計活動一“公物大搜索”來幫助學生建立公物概念。在活動二“公物故事會”中,教師引導:我們身邊的公物真不少,大家和公物之間發(fā)生過什么故事呢?我們來聽聽樂樂的故事吧。教師利用微課播放樂樂愛護公物的小故事,然后請學生說說發(fā)生在自己身邊的和公物的故事。通過樂樂的故事引發(fā)學生對已有的生活經驗的回憶,從而說說發(fā)生在自己身邊的故事,從愛護公物這一正面示范中引導學生愛護身邊的公物。在活動三“校園公物小調查”中,教師出示一些破壞公物的照片,引發(fā)學生更深入的反思?!叭绻锒急黄茐牧?,有什么后果呢?”然后出示《中小學生守則》第4條“保持公共衛(wèi)生,愛護公共財物”,從規(guī)章制度的層面喚醒學生的道德觀念,使其樹立主人翁意識。真實存在的生活事件是通向學生生活的“橋”,讓學生真實感受生活中時時處處有規(guī)則,喚醒學生的法治意識。
二、情景體驗為“橋”。樹立法治觀念
當今社會交通高速發(fā)展,道路變得越來越“繁忙”。課標對新入學學生的安全意識培養(yǎng)有明確的要求。“健康、安全地生活”第9條的內容為“認識常見的交通標志和安全標志,遵守交通規(guī)則。不到危險的地方去玩,避免意外傷害”。統(tǒng)編版《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上冊第4課《上學路上》分別包括“不同的上學路”“路上的溫暖”“這樣安全嗎”“交通‘信號要知道”四個話題。課堂從每天的上學路人手,讓學生知道大家通過不同的道路,采用不同的方式來到學校。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設置相關話題,旨在幫助學生挖掘生活資源,提高安全意識。
在“演一演交通協(xié)管員”活動中,教師利用生動形象的微課播放《小熊和小猴的故事》,模擬生活場景,再現(xiàn)學生上學路上的情景,要求學生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小熊和小猴上學路上出現(xiàn)的問題??吹皆隈R路上追逐打鬧、跨越欄桿、過馬路闖紅燈、在河涌邊上玩耍的行為時,叫停并糾正,學生在課堂中愉快地感受、體驗、思考。最后教師扮演交通警察指揮交通,讓學生模擬情景表演安全上學,并談談感受,從而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提高安全意識。一年級的學生喜歡直觀體驗,把教室設置成生活場景,讓學生進行角色體驗,涉及交通法規(guī)的知識在潤物無聲中收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三、繪本故事為“橋”,培養(yǎng)守法精神
小學低年段《道德與法治》教材引入了繪本故事。繪本是深受兒童喜歡的圖文結合的敘事文體,采用繪本式教學,易于學生學習,如同兒童生活與法治教學之間搭建了一座“橋”。
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下冊第8課《安全地玩》第二課時側重提升學生辨識危險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關心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問題?;顒右弧拔沂前踩締T”旨在讓學生從關心他人安全的角度,提醒他人注意安全隱患;活動二“我們的安全提示牌”側重把課堂所學的安全意識,以活動的形式進行運用和推廣,同時,鼓勵學生做安全生活的積極推動者,為他人安全地生活做出力所能及的努力。課堂中,繪本故事《她會去玩嗎》以膽小、怕事的“怕怕”同學為例,引導學生通過同學互助的方式丟棄消極、逃避的心理包袱,積極參與游戲,感受游戲帶來的快樂與成長。在“讓我們一起玩”活動中,學生用了勸解、邀請、陪伴等方式來幫助她。在“我當貼心安全員”這個活動中,給每個小組分發(fā)學生經常去活動場所的圖片。小組討論并找出存在安全隱患的地方,并對圖中的小朋友進行安全提醒。學生找出圖片中出現(xiàn)的不安全因素,說明為什么不能這樣玩或者不能在這些地方玩。抓住班里出現(xiàn)過的安全隱患,學生結合班上的例子對同學作安全提醒。
繪本故事就如一座通向兒童心靈的“橋”,圖文并茂講述學生身邊的故事,觸發(fā)了兒童的心靈共振,學生的認同感就會油然而生?!暗赖屡c法治”課程與繪本教學相結合,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使法治課堂更豐富、更高效。
四、模擬踐行為“橋”,構建行為準則
幼兒教育家瑪利亞·蒙特梭利說過:“我看到了,我忘記了;我聽到了,我記住了;我做過了,我理解了?!狈ㄖ握n堂的目的就是在課堂上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讓兒童在生活中建構起自己的行為準則,以此習得遵紀守法的行為習慣。
課標“負責任、有愛心地生活”中的第5條“懂禮貌,守秩序,愛護公物,行為文明”,旨在讓學生到在人員聚集的公共場合不大聲喧嘩,不打擾他人,保持良好的公共秩序,同時明白這更是一種社會責任和個人素質的體現(xiàn)。統(tǒng)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二年級上冊第12課《我們小點聲兒》包含“教室里面有點兒吵”“做個小小調音師”“這里也要小點聲”三個內容?;顒佣拔沂嵌讲閱T”中,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學習三個警示標志,并知道其含義。學生考取“督查員資格證”,才能成為“小小督察員”。然后利用圖片,展示這些標志在生活中出現(xiàn)的場景:在醫(yī)院、圖書館里,請學生扮演督查員,對發(fā)出噪音的人員進行勸說;接著小結——安靜的環(huán)境能夠保證圖書館和醫(yī)院正常的公共秩序,更有利于安靜地學習和身心健康的恢復?;顒尤拔沂钦{音師”中,讓學生討論用什么方法可以幫助自己控制說話的音量,引導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形成公共場合不大聲喧嘩的行為習慣。
模擬生活的真實場景能避免講教材和完成教材內容上的“紙上談兵”,還原生活本真,學生更能感同身受自覺踐行“懂禮貌,守秩序,愛護公物,行為文明”。通過發(fā)現(xiàn)與踐行,養(yǎng)成及形成公共場合不大聲喧嘩、影響他人的良好習慣和個人素質。
魯潔教授說:“德育課堂,究其根本是一個引導兒童探尋生活意義的課堂?!鄙畹睦邮酋r活的,它真真實實地存在于生活之中,更能在學生心中產生心靈共振。挖掘學生身邊發(fā)生的真實事件,配上音樂娓娓道來,可以直擊學生的心靈。搭建通往學生生活的“橋”,讓道德與法治走進學生的心靈,正確導航學生的人生之路,演繹更精彩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