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燁?沈莎莎
摘要:金庸武俠小說作為語文課程資源的一部分,具有巨大的開發(fā)價值,本文筆者將從語言、思想精神、現(xiàn)代意識這三個方面進行闡述,具體分析其武俠小說作為語文課程資源的價值與教學意義。
關(guān)鍵詞:金庸武俠小說;語文課程資源;語文教學
進入21世紀以來,金庸的武俠小說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認可,隨著語文課程改革的持續(xù)推進,作為語文課程資源的一種,其小說也逐漸進入了中學教學中。本文將從語言、思想精神、現(xiàn)代意識等三個方面分析其價值性。
一、具有高超的語言藝術(shù)
(一)運用大量的古典詩詞
在金庸的武俠小說中,存在大量的古典詩詞,提升了小說的語言美。
金庸武俠小說中的古典詩詞,有的是自己創(chuàng)作的,也有根據(jù)需要引用的古代名家的作品?!兑刑焱例堄洝沸≌阉那骸笆狼橥莆锢?,人生貴適意……百歲光陰,七十者稀;急急流年,滔滔逝水?!弊髡咚鶆?chuàng)作的詩詞語句優(yōu)美,同時也富含人生哲理。
《神雕俠侶》中,開篇李莫愁的出場描寫引用了元好問的詞《摸魚兒·雁丘詞》,這首詞搭配李莫愁這個人,完美的體現(xiàn)了李莫愁為愛成魔的悲劇,最終,李莫愁高唱著“問世間情為何物……”在熊熊烈火中結(jié)束了她的一生。引用古典詩詞作為其中一個角色的線索,無疑是增加了小說語言的文學性,同時,也很好的詮釋了這個角色的一生,可謂是一舉兩得。將金庸的武俠小說作為語文課程資源的一種,學生閱讀其小說,廣泛接觸優(yōu)美的、帶有古典氣息的文字,能提升了學生的語文學科素質(zhì),滿足我們語文教學的需要。
(二)小說的描寫語言出色
金庸武俠小說在人物描寫、景物描寫、打斗場面描寫、抒情描寫等方面都有非常出色的地方。在《射雕英雄傳》中作者是這樣描寫洞庭湖得景色:“放眼浩浩蕩蕩,一碧萬頃,四周群山環(huán)列拱屹,真是渺渺崢嶸,巍乎大觀?!苯鹩惯@對洞庭湖景色得描寫,讓人不禁想起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中對洞庭湖的描寫:“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苯鹩古c范仲淹對洞庭湖的這段描寫都是“遠觀”“大觀”,金庸的語言文白結(jié)合,長短句齊用,使句子更有美感 ,也與范仲淹的作品有異曲同工之妙。語文學科的一大教學目的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寫作能力的高低主要取決于學生的語言駕馭能力。金庸小說中眾多出色的語言描寫,學生可以從中學習到各類語言描寫的技巧,積累優(yōu)美的語句,激發(fā)學生寫作的靈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二、蘊含豐富的思想精神文化
(一)為國為民,俠之大者
在金庸的武俠小說中,武功高強的人很多,但是真正配得上大俠這個稱號的人卻很少?!皞b義”文化是我們民族文化中特有的一種文化現(xiàn)象,金庸在其小說《神雕俠侶》中借郭靖之口對“俠”這個概念解釋到:“我輩練功學武,所為何事?行俠仗義、濟人困厄固然乃是本份,但這只是俠之小者。江湖上所以尊稱我一聲‘郭大俠,實因敬我為國為民、奮不顧身的助守襄陽?!?/p>
在如今,我們的社會需要這樣的人,我們也一直教育我們的學生要成為一個能為國家,為民族做出貢獻的人。但是,我們教育學生為國為民的方式總是顯得太空洞,太枯燥,難以讓學生得到直觀的感受。將金庸的武俠小說作為語文課程資源開發(fā)給學生使用,弘揚了社會正能量,也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品質(zhì),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三觀。
(二)路見不平,行俠仗義
金庸的小說告訴讀者,行俠仗義不是武功高強的人的專屬,也不是男性的專屬,正義感屬于每一個人,由每一個人自行把握,自行通過實踐表現(xiàn)出來。在這近幾十年來,國民道德素質(zhì)出現(xiàn)了滑坡,過去的許多優(yōu)秀的傳統(tǒng)美德被人們所遺忘。在過去的幾年,不少人因為路見不平,上前相助而被訛騙,導致現(xiàn)在許多人都寧愿做一個旁觀者都不敢上去見義勇為。我們現(xiàn)在的社會需要敢于聲張正義的人。
將金庸的武俠小說作為語文課程資源的一種,開發(fā)給中學生閱讀學習,相信小說生動的故事情節(jié),鮮活的人物形象,正確的價值取向,一定能幫助學生成為一個敢于“路見不平,行俠仗義”的具有正義感的人。
三、體現(xiàn)現(xiàn)代意識
(一)愛情觀
在愛情觀上,主張男女平等的愛情,主張一夫一妻制,追求自由純真的愛情。
其創(chuàng)作的小說的背景本都是在封建社會,男尊女卑,歷來要求門當戶對,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是其小說中體現(xiàn)的卻是男女平等,追求自由純真的愛情觀。金庸小說中傳遞出的不講究經(jīng)濟因素,不講究政治地位,不在乎種族的平等、自由、追求純真的愛情觀在青少年樹立自己正確的愛情觀上能夠起到正向的指導作用。
(二)民族觀
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具有較為狹隘的民族主義思想,金庸的武俠小說突破了傳統(tǒng)的漢族本位的思想,同時闡述了個人與民族、國家之間的關(guān)系。
在金庸的小說中,不僅有漢民族與漢人王朝,也出現(xiàn)過了許多其他民族與國家。金庸在其眾多作品中,批評了過去的狹隘的民族主義的不可取之處,肯定了少數(shù)民族中優(yōu)秀領(lǐng)袖的作用,也熱烈歌頌民族之間的友誼。這樣的民族觀突破了根深蒂固的儒家漢族本位的思想,適合時代發(fā)展的需要,有助于民族團結(jié),促進國家、社會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金庸武俠小說全集.廣州出版社
[2]姜新偉.論金庸武俠小說對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積極影響[J].中國校外教育,2014(35):101.
[3]宋雪冰. 論金庸小說《天龍八部》的藝術(shù)特色[D].東北師范大學,2014.
[4]徐楠,武瑤.通俗小說引入中學語文教學的價值初探[J].課外語文,2014(06):17.
[5]曹漾漾.論金庸武俠小說的語言特色[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14,34(01):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