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益
【摘 要】教師們都應了解一點教育史的知識。教育史的學習對教師發(fā)展有六方面意義:有助于教師從時間和空間理解人類教育、追根溯源探尋教育問題、檢驗“新”教育觀念是不是真的新、提高教育眼界和文化修養(yǎng)、感受歷史上偉大教育家的精神、用歷史理性解決當下問題。
【關鍵詞】教師發(fā)展 教育史素養(yǎng) 歷史理性
生而為人,我們常常會對人的意義進行追問:“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將去向哪里?”從事教育職業(yè)的教師群體可能也常常會在自己的教學生涯中產(chǎn)生這樣的思考:“教育是什么?教育從哪里來?教育將去向哪里?” 也許,越是在整個世界都發(fā)生著巨變的時代,教師們對于教育最本質問題進行探尋的需求越是強烈。
對教育的這三個終極追問,不僅可以從教育學的維度來思考,也可以從教育史的角度去探尋。在教師職前培養(yǎng)的過程中,師范院校一般更強調教育基本理論、教育教學技能的掌握,在教師職后發(fā)展的過程中,教師們往往會重視自身教育觀念、教育技術的更新,而前后兩個階段都相對忽視了教育史知識學習的必要性。無論是職前培養(yǎng)和職后發(fā)展,教師們在學習新的教育技術、教育理論的同時,都應了解一點教育史的知識。
教育的概念、教育本質、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與社會發(fā)展、教師、學生、師生關系等,這些都是教育學知識體系中的核心要素,構成了教育學整個理論大廈的基石。雖然教育史知識的呈現(xiàn)方式不同,但涉及的要素仍然還是這些,那么教育史知識與教育學知識有哪些不同和聯(lián)系?教育史的學習對教師發(fā)展有哪些意義?
一、從時間和空間理解人類教育
教育學與教育哲學對教育的追問是思辨內求的,而教育史對教育的追問是在時間和空間的轉換當中去探尋問題。如果說教育學的思考是指向三維空間的,那么教育史的探索就是指向四維空間的,不但涉及已經(jīng)過去的幾千年中的教育活動與教育思想,還涉及不同地理空間的教育。在多重時間和空間的交錯中,人類創(chuàng)造了層層積累的、紛繁多樣的文明,這些文明都需要通過教育來傳承與發(fā)展,這些不同文明的教育既有相同之處也有千差萬別。這些不同之處,不但決定當下教育的可能性和多樣性,也決定了未來文明的可能性和多樣性。
多時空的視角讓我們對自己的教育世界與他者的教育世界做出歷史性的把握,才能更好地理解我們作為“人類”一員的教育的本質以及我們教育的“命運”。這迫使我們不僅僅關注當下的教育發(fā)生了什么事情、有什么樣的理念、有什么樣復雜的實踐,我們也要關注歷史上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教育發(fā)生了什么事情、有什么理念、開展了怎樣的實踐。教育史的探尋,超越了當前教育的局勢,將時間做了更久遠的拉長,也將空間做了更寬廣的擴展,對同一個教育活動與教育思想,教育史提供了多重的時間與空間的視域,可以讓人們對從古至今人類教育的活動與思考更為理解。
二、追根溯源探尋教育問題
今天的教育和歷史上的教育從未真正脫離,而是具有高度的關聯(lián)性。意大利著名歷史學家克羅齊曾經(jīng)說過:“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歷史雖然不是簡單的重復,但常常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在日常教育實踐的過程中,教師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也會努力去思考解決現(xiàn)實教育問題的辦法。如果多掌握一點教育史的知識,我們會認識到,原來我們在今天的教育教學實踐當中遇到的和討論的很多問題,不但在歷史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也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而且是歷史上眾多教育家們曾經(jīng)頻繁提及和思考的問題,還是歷史上的教育實踐工作者們嘗試了各種辦法去解決的問題。
當我們在現(xiàn)實當中遇到教育問題的時候,我們可以先追本溯源,看看這個問題在歷史上出現(xiàn)過沒有,在什么情況下出現(xiàn)的,哪些教育家闡述過這個問題,不同地域的人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比如,廣大教師們在教育實踐中都知道我們教育的目標是要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是不是讓學生們琴棋書畫各種技能都學習就是全面發(fā)展?是不是送孩子去上數(shù)學、語文、外語等各種輔導班就是實現(xiàn)了全面發(fā)展?在不同的國家,不同歷史時期,這個問題是以何種方式呈現(xiàn)出來的?歷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是如何思考這個問題的?了解這些有助于我們更好地采取教育決策與教育行動。
三、檢驗“新”教育觀念是不是真的新
今天,中小學教師身處一個前所未有的變革時代,也是終身學習的時代,教師們雖然日常工作異常繁忙,但仍然需要不斷在客觀形勢要求和主觀需求下加強自身的學習。但是在信息爆炸的網(wǎng)絡社會,即便身為掌握了大量知識的教師群體,也會迷茫于日新月異的教育觀念、潮流和趨勢當中。新概念、新觀點和新理論不斷出現(xiàn),每一種觀點和理論都標榜自己是“全新的”,與眾不同的,過去沒有人提過的。教育改革被頻頻推出,新的教育概念、教育方法、教育技術、教育理論層出不窮。如何看待這些眼花繚亂的新方法、新觀念、新理論,又如何對待我們堅持了多年的傳統(tǒng)教學觀念與教學方法?新的教學手段、教學方法真的是全新的嗎?它們與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之間究竟有沒有關聯(lián)?從教育史的視角來看,今人提出的許多新思想,都能從過去東西方教育家的思想當中找到影子,新時代出現(xiàn)的許多新觀念,都是從過去東西方教育家的某些觀念中進一步闡發(fā)出來的。而歷史上的教育家對這些觀念的闡述和理解,甚至比今天的人更加系統(tǒng)和深入。學習一點教育史,教師在面對時代的知識狂熱和教育焦慮時才會做出更加冷靜的選擇。
四、提高教育眼界和文化修養(yǎng)
中小學教師作為基層教育工作者,具備語文、數(shù)學、外語、體育等各自專業(yè)領域的能力和水平固然重要,但寬廣的教育眼界和文化修養(yǎng)方面的底蘊同樣重要。教育眼界和文化修養(yǎng)從何而來?
教育史的學習既是教師們打開教育眼界的過程,也是一種人文素養(yǎng)潛移默化的陶冶。我們既可以從對中外教育史的學習中了解到不同歷史時期東西方教育的內容,也可以通過了解世界上不同文明的教育發(fā)展歷史進程感受他國的教育特色和文化,進而具有世界的教育眼光。只有從不同的時間和空間去看教育發(fā)展與社會、文化等人類生活領域變革的關系的時候,我們對于整個世界教育的理解才是不局限于表面的。作為一名21世紀的教師,如果不但對前人所從事過的教育活動知之甚少,對前人提出過的教育觀念一無所知,并且對不同于我們文化中的教育理念毫無感受,對不同國家已經(jīng)進行過的教育改革熟視無睹,就很難說會有足夠的教育眼界,也會導致基本的文化修養(yǎng)缺乏,那必然無法去反思自己的教育實踐活動與教育觀念,很難真正提高自己的育人層次。教師只有教育眼界開闊、文化素養(yǎng)高,才能對學生的行為與品格產(chǎn)生更加積極的影響,才能真正成為影響學生人格發(fā)展的好教師。
五、感受歷史上偉大教育家的精神
在教育史中,我們不但會了解到從古至今人類教育活動是如何開展的,教育制度是如何建構起來的,我們還會認識很多著名的教育家。這些教育家之所以被人們記住,不僅是因為他們闡述了深刻的教育思想,還因為他們具有全心投入教育事業(yè)的奉獻精神、從事教育活動的感人事跡。例如,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不僅寫就了近代史上重要的教育著作,并且即使身處國破家亡的境地,仍然深信良好的教育是復興祖國和改良社會的主要手段,把全部精力獻給了教育事業(yè)。中國近代教育家陳鶴琴,把自己的兒子當作“實驗對象”,記錄其成長過程的每個變化,在自己家里開辦幼兒園,開展兒童教育實驗,為中國學前教育的發(fā)展及兒童研究提供了大量實驗結果和科學材料。
在走上教師崗位之前,我們都懷揣著一個“教育家”的夢想。每一位在工作崗位上辛勤耕耘的教師,也都有成為“教育家”的可能。真正的教育家是什么樣的?怎樣才能成為一個真正偉大的教育家?教育史給我們呈現(xiàn)了更為鮮活的答案。教育事業(yè)是艱苦的事業(yè),需要從業(yè)者具有堅定的信念、驚人的毅力與堅強的意志,教育史上諸多獻身教育事業(yè)的偉大教育家,給教師們樹立了最崇高的目標和榜樣。
六、用歷史理性解決當下問題
教師所進行的日常教育活動是復雜的,教育問題并非只與教師的教育觀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和教育技術有關,即使是最微小的教育問題也可能是長時間積累的結果,是問題在特定時間和空間的呈現(xiàn),具有社會文化特征。每個學生個體的成長也都是一部教育史。當教師們在日常工作中遇到教育問題的時候,如果能夠用歷史思維的方法去看待學生的個體發(fā)展,探尋問題發(fā)生的源頭,分析問題的發(fā)展脈絡,有助于我們真正做到采用個性化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
今天,我們國家進行的教育改革也具有高度的復雜性,是一項系統(tǒng)的社會工程,每一項教育改革舉措的背后都是對之前教育實踐的反思,都是對之前教育觀念的糾偏。只有首先認識到教育改革的復雜性,認識到教育改革背后蘊含著的豐富的教育觀念,搞清楚教育改革背后教育觀念的變遷歷程,我們才能更好地在日常教學之中踐行教育改革的舉措。歷史的思維有助于教師們更好地理解日常教育實踐活動,從而建構起教育觀念的自我認同。
現(xiàn)在的教育雖然進步顯著,但是仍然存在諸多方面的問題。如何更好地解決當下的教育問題?越是在改革頻繁、信息爆炸的現(xiàn)代社會,我們越是需要清晰的理解力和判斷力。今天我們討論的很多教育問題是由前輩的思考一代一代延續(xù)下來的。中國和外國數(shù)千年的教育發(fā)展歷史為我們提供了極其豐富的資源,許多具有共性的制度措施,特別是思想觀念,都是值得我們繼承和發(fā)展的,歷史的經(jīng)驗教訓更是值得我們去汲取的。如果前人已有成敗的先例,我們就沒有必要再在類似的事情上從頭探索。學習教育史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紛繁復雜的教育現(xiàn)象,從而做出獨立的判斷和選擇,而不是人云亦云,這就是一種解決當下教育問題的歷史理性。用歷史理性來探索“教育是什么?”“教育從哪里來?”,有助于我們更好地判斷與選擇“我們的教育將去向哪里?”。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副教授)
責任編輯:孫昕
heartedu_s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