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霞 何衛(wèi)君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于1943年提出了“需要層次理論”,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這5種需要呈階梯狀,低一層次的需要得到滿足后,高一層次的需要自然就會產(chǎn)生。
研讀了江蘇省特級教師黃桂林老師的《讓生活悄悄告訴你——一位特級教師的32節(jié)作文課》一書,其中《這個雙休都放假》一課(以下簡稱本課例),靈活借鑒了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通過假傳圣旨—精心策劃—揭開謎底—想象敘述4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經(jīng)歷了驚喜—享受—醒悟—暢快的情感發(fā)展體驗,是將需要層次理論運用于小學作文教學的創(chuàng)造性實踐,給予我們很多啟迪。本文以《這個雙休都放假》為例,闡述了需要層次理論運用于小學作文教學中的策略與思考。
一、突破常規(guī):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產(chǎn)生寫作欲望
日常的作文教學定時間定地點,要求“當堂”完成。時間長了,這樣的“當堂”容易成為學生寫作的鐐銬,導致學生施展不開拳腳,最后完全沒有了寫作的欲望。
本課例中,黃老師打破時間的藩籬,選擇上午第一節(jié)課,一走進教室就“假傳圣旨”:“ 告訴你們一個特大喜訊——從本周開始,每逢雙休日,全國各行各業(yè)的工作人員都放假,讓每個家庭都能歡度周末?!边@個精心設計的“圣旨”猶如助燃劑,點燃了學生的思維,生理的需要一下子得到了滿足。
思考:作文時間靈活,讓學生在無意識的狀態(tài)下調(diào)動多種感官,迅速進入作文的狀態(tài),讓作文在不知不覺中成為學生自由呼吸、快樂成長的“生活必需品”。
二、拓展空間:讓素材信手拈來
在作文教學中,學生對未知世界(不知道要寫什么、怎么寫)會產(chǎn)生壓抑的情感狀態(tài),寫作焦慮隨之而來,更喜歡可以預料的、值得依賴的、具有安全感的世界。
黃老師“假傳”的“圣旨”是學生內(nèi)心最渴望的,他們有話可說,也有話想說:“我好高興,爸爸在自來水廠工作,雙休日幾乎都上班,很少與我在一起。這下好了,雙休日我們一家可以團聚了。”“我爸爸是交警,媽媽是商場營業(yè)員,他們幾乎每個雙休日都要上班,很難有機會陪我出去玩。他們雙休日放假,全家人可以一起出去玩了,我當然高興?!薄瓕W生徜徉在想象的世界里,不斷放飛情感,安全需要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思考:作文素材信手拈來,為學生呈現(xiàn)出無限開闊的選材空間,每個學生都感到有話可寫,甚至是興致勃勃、迫不及待,不會因無話可說而感到憂心忡忡、擔心恐懼。
三、傾注真愛:讓寫作教學春風拂面
學生渴望獲得各種溫暖的情感,也希望能夠給予別人愛;渴望生活在和諧融洽的班集體中,也希望得到別人和集體的認可。
這個周末爸爸媽媽都放假,要怎么安排呢?黃老師拋出一個話題:策劃雙休日的玩法?!拔覜]有太多的想法,就是想讓爸爸媽媽陪我逛超市,全家人一起做飯吃?!薄@個話題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彼此分享“周密部署”的智慧,洋溢著暖暖的愛意。“你描述的這幅畫面真美好,如果哪天爸爸媽媽沒空,你可以給我打電話,我陪你過雙休。只是你的建議這么不切合實際,爸爸媽媽會同意嗎?”……
在充滿愛意的“精心策劃”中,在黃老師微風拂面的評價引導中,學生歸屬與愛的需要得到了滿足,產(chǎn)生了強烈的寫作動機。
思考:捕捉、加工生活,讓真情自然流露;點評播灑春風,傾注關愛。每棵小草都得到了陽光的普照,每朵小花都得到了雨露的滋潤,作文課堂因生生、師生間情感的共鳴、心靈的交融而綠草如茵、繁花似錦,呈現(xiàn)萬物生長的美好姿態(tài)。
四、善用智慧:讓思路柳暗花明
就在學生“群情激奮”時,黃老師話鋒一轉(zhuǎn):“國家怎么會做這樣的決定呢?如果雙休日人人都放假,你們剛才的精心策劃,會遇到哪些困難,結(jié)果會如何?”在興趣的誘發(fā)下,在情感的驅(qū)動下,學生的表達既有豐富的畫面,也有深刻的內(nèi)涵;既有故事的描述,也有情感的升華?!叭绻p休日人人都放假,早餐店休息、游樂場停業(yè)、高速關閉……生活十分不方便。”“我們在雙休日享受美好生活時,要好好感謝那些堅守崗位的工作人員,他們舍小家、為大家,每一個人都值得我們尊敬,值得我們學習。”學生用敏銳的眼睛、飛揚的情思,在現(xiàn)實與想象中穿梭,感受堅守崗位的工作人員的可敬,真正學會了尊重他人。
黃老師激發(fā)學生想象畫面、聚焦內(nèi)涵、敘述感悟,不時運用鼓勵性的評價:“……可是,你們想到了全國,考慮了大局?!秉S老師的引導直接指向主題,突出中心,既讓學生發(fā)現(xiàn)了別人的閃光點,又得到了同伴的認可和尊重。正如馬斯洛所言,“最穩(wěn)定和最健康的自尊,是建立在當之無愧的來自于他人的尊重之上的?!睂W生學會了尊重他人,也滿足了自尊的需要。
思考:智慧的指導,往往是轉(zhuǎn)彎抹角、遮遮掩掩,學生全然不知道教師在“設計陷阱”“引其入甕”。真相大白時,學生震驚之余又有柳暗花明之感:這是一個玩笑、一種享受,更是一種尊重……
五、引導分享:感受自我的價值
在本課例中,黃老師沒有呈現(xiàn)后續(xù)的作文交流。他利用作文講評課為學生提供了展示優(yōu)秀作文的舞臺,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對于整篇作文好的學生,重點表揚;段落好,充分贊譽;句子好,高度贊美;如果全篇都沒有亮點,就從書寫上予以肯定……
黃老師充分發(fā)掘?qū)W生的優(yōu)點,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看到希望。學生在教師的鼓勵與肯定下,進行二次修改,或思維有突破,或表達有創(chuàng)新,激發(fā)了寫作的興趣,提升了精神的境界,滿足了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獲得了寫作的快樂。
思考:多角度點贊、多層次肯定,多渠道展示、多途徑提升,讓每個孩子既能享受已有的成功,還能期待交流修改后獲得更大的成功。教師要善于把握時機,不遺余力地讓每一位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發(fā)現(xiàn)新的寫作天地,并愿意為之努力。
在作文教學中借鑒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有意識地幫助學生打破各種各樣的束縛,滿足各種層次的需要,學生必然有自己的感悟,獲得寫作的智慧,享受寫作的愉悅,感受寫作的幸福,真正理解寫作是學生表達智慧的方式,也是作文教學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