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晨
摘 要?本文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提出初中數學教學過程當中碰到的一些問題,并以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提出了一些教學方法,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guī)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
關鍵詞?思維能力;主導作用;例題教學;數學模型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20)19-0151-01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應做的是主導作用,而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因此,教師應做好引導的作用,引導的特點在于:含而不露,指而不明,開而弗達,引而不明。也就是說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地通過引導學生,讓學生能夠有更多的自主體驗的學習機會,學生就能更加會獨立地思考問題,不斷地累積知識,形成一定的數學學科能力。
一、讓課堂從老師的“講堂”變成學生的“學堂”
在初中數學中,對于定理和概念的學習比小學更多了,怎樣上好有關定理和概念的課變成我們每位數學教師都應該考慮的問題。例如,在八年級上冊第一章《認識三角形》中講到三角形的三邊關系的定理教學,師生經過探究得出:b+c>a,a+b>c,a+c>b,即“三角形的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然后很多教師為了節(jié)省時間,更為了圖方便直接講授將b+c>a移項,得a-c
二、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學生學習數學最終的目的是要使自己的思維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fā)展。因此,思維容量的高與低,已經成為一堂優(yōu)秀數學課堂的重要指標。那種表面“繁榮”“熱鬧”,僅有一些簡單的“對”“不對”充斥的課堂,不可取;而走向另一個極端,處處設置陷阱,思維要求過高、大部分學生難以接受的課堂,也不可取。而課本當中的例題幫教師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因此上好課本當中的例題,能夠有效地把握其思維的“度”。例如,七年級下冊3.4乘法公式的第二個課時,其中的例題4:一花農有兩塊正方形茶花苗圃,邊長分別為30.1m,29.5m?,F將這兩塊苗圃的邊長都增加1.5m。求兩塊苗圃的面積分別增加了多少平方米。有些教師一邊讀題,一邊就用多媒體投影了示意圖,然后請學生求解。
學生不難得到:(30.1+1.5)2-30.12=30.12+3×30.1+2.25-30.12=92.55(平方米);(29.5+1.5)2-29.52=29.52+3×29.5+2.25-29.52=90.75(平方米)。這是一道有一定生活情境的實際問題,難度也不大。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當中,很多教師一邊讀題,多媒體就投影了示意圖,這相當于給出了數學模型,實際上只相當于一道關于面積的計算題,大大降低了思維的難度,教學效果自然要大打折扣。這也是為什么很多初中生害怕求解應用題,不會求解應用題。
三、“砍柴需要先磨刀”,課堂上多給學生一點思考的時間
對于新課來說,學生是第一次接觸新的知識,對于大部分學生而言,入門是比較困難的,而讓學生在還沒有弄清楚是怎么回事之前,就讓學生匆忙回答問題,這樣會出現很多問題,為后面的教學埋下隱患。
在有些數學課上,很多教師把問題呈現出來后,就開始分析講解,教師以為簡單的內容,就沒必要留點時間給學生思考,但對于初學者來說,這些內容卻未必簡單,未經過大腦充分思考,課堂效率大打折扣。有的教師在問題出示后,先讓學生思考一定的時間,然后還是由自己在講解,沒讓學生回答。教師雖然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卻不讓他們回答,而是自己在表演,沒有把機會留給學生。筆者作為一名教師能夠明白大部分教師這么做的原因:一是為了趕教學進度,二是為了多留點時間做練習題,走進了應試教育的誤區(qū)。
對于新課教學中,情境問題出示后,首先要指導學生閱讀、審題,找出關鍵詞,再考慮如何分析,然后留一點時間給學生思考,準備回答問題,教師板書。這樣處理,不僅符合新課程標準的理念,也能讓學生由內而外的理解知識,為以后的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新課程改革為初中數學教學指明了方向,強調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guī)律,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fā)展。作為教師,應該正視初中數學教學的客觀實際,在不斷地學習和實踐中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王華民.《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問題診斷與教學技能應用》[J].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8.
[2]徐斌艷.數學課程與教學論[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