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映霞
摘?要?低年級的學生除了要大量的識字外,還要積累大量的詞匯。學生只有積累了一定量的詞匯后,才能連詞成句,連句成段。因此,在低段的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關注詞語的積累和運用,積極有效地引導學生積累大量的詞匯,并做到學以致用。
關鍵詞?低年級;關注詞語;積累語言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20)23-0200-02
《語文課程標準》中多次提及“語言積累”,可見積累是學好語文的關鍵。確實,只有豐富的語言積累,才有良好的語感,才能提高聽、說、讀、寫能力,才能學好語文。而且語文是一門厚積薄發(fā)的科目,語文學習是一個長期的積累過程,只有“厚積”才能“薄發(fā)”。因此,低段的老師應該培養(yǎng)學生積累和運用詞語的能力。
一、巧妙識字,夯實積累的基礎
識字教學是語文教學的起始階段,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基礎。識字教學的質量不僅直接影響學生的閱讀寫作能力,還直接關系到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識字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盡早地走進廣闊的閱讀世界。
在教學中,筆者常常運用豐富多彩的游戲,激發(fā)學生識字的興趣。如“開火車”“摘蘋果”“找朋友”等游戲特別受學生的歡迎,效果出奇得好。這些游戲調動了學生識字的興趣,使原本枯燥、乏味的識字教學變得生動活潑、充滿情趣。
經過一段時間后,學生認識的字多了,識字能力也提高了,很多學生有了自己的識字方法。筆者便充分利用學生資源,讓他們一個個輪著上臺做“小老師”,并把自己巧妙記憶生字的方法告訴同學。他們一個又一個的精彩發(fā)言簡直讓筆者心花怒放。
“件”——一個人牽著一頭牛。
“淚”——眼睛里流出來的水當然就是淚水。
“旱”——太陽把地上的一切都曬干了。
“胖”——每個月過了一半的時候,月亮就會變得圓圓的,胖胖的。
“灘”——沙漠上,很難找到水。
“休”——有一個人,干活干累了,就靠在一棵大樹上休息。
“蕪”——田地里,只長著草,什么也沒有了。
……
孩子們的獨特見解,讓筆者體會到學生的識字潛能是非常大的,他們的識字方法多種多樣。如果把所有的學生都發(fā)動起來,讓學生一起參與學習,一起和老師想辦法,學習活動由“依靠教師”轉化為“依靠全體學生”,這樣,學生已有的經驗、智慧、知識都可為老師的教學所用,課堂上便會有更多的“小老師”。每個同學都可受其他同學發(fā)言的啟發(fā),得到更多的精彩發(fā)言,也可隨時借鑒其它同學的發(fā)言巧記生字。
學生在輕松有趣的氛圍中,在喜歡的快樂游戲中,表現(xiàn)出了高漲的識字熱情。有了學生們的主動參與,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教學關系中,枯燥乏味的識字教學變得生動有趣,充滿活力,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巧用教材,培養(yǎng)積累的能力
注重教材中短語的搭配,語文教材中,有大量的詞語搭配,如“的(地)字短語”;量詞的使用等;其中“的字短語”更有具體的劃分。
(一)描寫樣子的“的字短語”
如,彎彎的月兒、小小的船、尖尖的草芽、長長的尾巴、藍藍的天等等,在積累詞語的同時,也要讓學生了解這些詞語是形容事物的樣子的。這樣在學生寫話時,在寫到樣子的時候,學生知道可以用哪些詞語,能夠做到學以致用。
(二)描寫顏色的“的字短語”
如《項鏈》這課中,藍藍的大海,黃黃的沙灘,雪白的浪花,金色的項鏈等,經常會有這樣的短語在課文中出現(xiàn),首先作為教師要有捕捉語言文字的敏感度,要在教學時設計適當?shù)脑~語積累環(huán)節(jié),而不能一味地讓這些詞語冰冷地刻在練習卷上,等到考試時,讓學生進行大量的題海練習,那學生只是會做題了,而不是真正弄懂了、會用了,就遠離了語言文字的工具性。
(三)通過反義詞進行積累
本學期,課文中常有反義詞的出現(xiàn),老師要及時抓住這些反義詞,進行擴展和積累。如“東西、南北、開關、黑白”等,讓學生小組合作交流說一說,也可達到讓學生積累詞語的目的。
總之,抓住教材中的訓練點,適時地拓展一些課外詞語;抓住課堂中的訓練點,有效地拓展一些優(yōu)美詞語,久而久之,學生自然而然地養(yǎng)成了積累的意識。
當然,如果在詞語積累的過程中,簡單地采用讀一讀、寫一寫的形式,學生雖有積累,卻是靜態(tài)的“消極詞語”,對語言的發(fā)展功效不大。但如果改為形式多樣的有機的“詞語盤點”,不僅能激起學生學習詞語的興趣,而且能激發(fā)學生積累的內驅力,真正使學生習得的大量詞匯內化為積極語言,幫助學生養(yǎng)成分析、比較、歸納等良好的思維習慣,提高有效積累的能力。
例如二年級語文下冊《語文園地五》“我的發(fā)現(xiàn)”的教學就是個好例子。
師:(出示)“教誨、伙伴、明亮、尋找、柔軟、災難”
生讀:“教誨、伙伴、明亮、尋找、柔軟、災難”
師:指名讀泡泡框的內容,看看小伙伴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尋”和“找”的意思相近,“尋找”的意思也和它們差不多。
師:模仿學習伙伴的話說一說自己的發(fā)現(xiàn)。
生:“明”和“亮”的意思相近,“明亮”的意思也和它們差不多。
老師擴充詞語:叫喊、道路、跳躍、寒冷、愉悅
上述片段,抓住“教誨、伙伴、明亮、尋找、柔軟、災難”在結構上的特殊形式,進行了有關詞語知識的拓展和延伸,適度地進行了詞匯訓練,通過朗讀,學生發(fā)現(xiàn)這些詞語都是由意思相近的兩個字構成的。然后舉一反三,啟發(fā)學生說說結構類似的詞語。這樣層層深入,在生活中拓展,列舉出生活中許多具有這種特點的詞語,如“喧嘩、歡喜、封閉、黑暗”,使學生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奧妙和趣味性,從而更加熱愛祖國的漢字文化。
隨機盤點的形式多樣,舉一反三,同類歸類,按詞語的不同特點積累。如把描寫人物表情的詞語放在一起,把描寫顏色的詞語放在一起,把描寫天氣的詞語放在一起……老師及時提供適時的語境,讓學生在不同的語境中靈活習得,達到有序積淀的目的。
三、重視讀背,豐富積累的途徑
(一)熟讀背誦中積累
積累詞語的途徑多種多樣,如實際運用中積累、現(xiàn)實生活中積累、課外閱讀中積累、學中積累、說中積累、讀中積累等。但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最有效的積累方法就是熟讀背誦。課文中往往有許多豐富的詞語和精彩的句段,而且大部分課文文質兼美,讀起來朗朗上口。老師就可以有意識地讓學生誦讀這些課文,從而幫助學生積累越來越多的詞語。
平時,筆者也經常進行情境訓練,以便對背誦的內容進行運用、鞏固。如《雪地里的小畫家》,下雪啦!你還知道雪地里來了哪些小畫家,他們畫了什么?學生根據(jù)課文背誦的內容自然而然地復述了出來:下雪啦!雪地里來了一群小畫家。小豬畫剪刀,小鵝畫樹葉,小貓畫桃花,小象畫燒餅。不用顏料不用筆,幾步就成一幅畫。小蛇為什么沒參加?他在洞里睡著了……曾經背誦過的內容頃刻間變成了自己的語言自如地運用起來,多么棒的學生!所以,老師在平時的訓練中,一定要鞏固背誦,沉淀積累。
(二)課外閱讀中積累
引導孩子廣泛閱讀,多讀多寫,是積累語言的有效途徑。所以筆者經常讓學生在課外多閱讀一些短小的故事。但低年級的學生識字量少,閱讀能力不強,讀書的速度特別慢,容易對閱讀產生厭煩情緒??磥恚皇呛唵蔚亟o學生布置閱讀任務是收效甚微的。為了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筆者利用課前五分鐘給學生講些生動有趣的故事。當學生興趣漸濃總是纏著筆者給他們講故事時,筆者便拿出早就準備好的課外書對他們說,“老師講的故事都在里面呢,你們自己去看不是更好嗎?”這樣學生便能積極主動地進行課外閱讀。當學生閱讀了一定數(shù)量的故事后,筆者便組織學生進行“故事大王比賽”等活動,讓學生們在活動中一展風采,收獲閱讀帶來的快樂,這樣,學生們課外閱讀的興趣就越來越濃了,語言的積累也就水到渠成了。
總之,老師必須采取有效的措施,從課內到課外,從書本到實踐,引導學生積累大量的詞語、句段。同時,老師還要引導學生積極地將積累的詞語運用在生活、習作中。只有這樣才能夠有效地提升低年級學生的語言積累能力。
參考文獻:
[1]王影.厚積方能薄發(fā)[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8,1036(07):44.
[2]武向海.小學生語言積累的有效途徑[J].甘肅教育,2018.01.08.
[3]殷燕.勤積累豐語感提能力[J].名師在線,2019.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