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鵬 徐瑞深
摘 要:作為高等學府,人文景觀是其文化內涵的標志。天津農學院西校區(qū)作為新生校區(qū),是學生進入大學的第一站。西校區(qū)作為學生和家長的必去之處,人文景觀的營造也因此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對天津農學院西校區(qū)校園環(huán)境進行分析,梳理其中人文景觀存在的問題,并集合學校特點和實際情況提出校園人文景觀改進建議,以期為學校未來校園環(huán)境改造提供參照。
關鍵詞:人文景觀;大學精神;高校
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不再只關心吃得飽穿得暖,更加重視教育、更加注重對下一代的培養(yǎng),人們去權衡每個大學的優(yōu)秀與否,也不再單單只看教育水平,校園文化、校園環(huán)境、校園教育風格也都成為心中評判一個高校優(yōu)秀與否的選項。所以,校園人文景觀的營造與大學精神的弘揚都顯得格外重要。
一、大學精神內涵與人文景觀現狀
“大學精神”是大學自身存在和發(fā)展中形成的具有獨特氣質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它是科學精神的時代標志和具體凝聚,是整個人類社會文明的高級形式。面臨知識經濟的機遇和挑戰(zhàn),建設“大學精神”不僅是高等教育自身發(fā)展的需要,同時也是社會進步的需要。“大學精神”的本質特征概括為創(chuàng)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會關懷精神。大學是以人才培養(yǎng)為己任的,而創(chuàng)造性恰恰是人才的核心特質。曾任哈佛大學校長40年之久的艾略特認為,“大學文化最有價值的成果是使學生具有開放的頭腦,經過訓練而謹慎的思考態(tài)度,謙恭的行為,掌握哲學研究方法,全面了解前人積累的思想?!贝髮W教給學生的不單單是知識,更是在生活中傳授做人的道理,教育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這也是批判精神所在。它繼承傳統(tǒng)科技文化遺產,不斷創(chuàng)造新科技文化的場所,聚集了古今中外各種知識,具有很強的知識容量,是思想觀念和學術思潮的交匯處。大學產生新思想,包容新觀念,在這里不同的學術觀念可以并存,不同的思想可以通過學術交流相互影響,具有良好的爭鳴傳統(tǒng)。大學批判精神在大學中的另一方面是對社會現實的理性反思和價值構建。學生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去完善個人,構建出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早在21世紀初,西方一些著名大學就注意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三觀,探索科技與人文的匯通之路。哈佛的學生在一二年級開設“通識課程”,廣泛涉及人文、社會和自然科學的各個方面。麻省理工學院的工科學生要學占總課時22%左右的人文課程。我國現行被一再呼吁的人性教育、全人教育、通識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無不是針對這一狀況進行批判的結果。社會關懷精神表現在大學對社會精神文明的參與和建設。大學通過直接的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和宣傳為社會提供精神產品,包括哲學研究、文學創(chuàng)作與批判、思想道德建設等。知識分子在提煉和批判社會生活的同時,又把各種精神產品投入到社會,為社會主義建設提供直接的內容。大學精神對一所大學來講極其重要,影響著一所大學的發(fā)展,所以弘揚大學精神成了一項必不可缺的任務。
在大學生活中,師生們接觸最多的便是校園中的人文景觀,人文景觀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整個校園的文化傳承。提到孫中山先生銅像,人們就會想到中山大學;提到櫻花校園,人們就會想到武漢大學;提到中式園林,人們就會想到北京大學……這些都已經成為這些高等院校的標志,這些景色已經不再單單是景觀,更是一種精神的傳承。天津農學院也應該有這樣的景觀,去傳承“敏學切問,躬勤耕稼”的校園文化,“敏學切問”側重理論知識積累,“躬勤耕稼”結合我?!稗r”的特色,寓意勞動實踐,體現了“知行合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天津農學院的校園精神校園文化都應該與人文景觀相結合,也建設出具有天農特色、體現天農精神的人文景觀,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去影響師生。
二、就本院校人文景觀營造建議
校園中的標志,如校園小品都是直接的文化藝術的宣傳平臺和傳遞載體,通過對校園歷史和校園文化精髓的精煉概括與細致加工,進行具象、量化,使之具有宣傳、引導、烘托氣氛等功能,呈現出積極向上、拼搏進取的精神面貌,形成特色鮮明、風格特別的景觀,起到標志性和宣傳作用。標志物不僅表現應有的觀賞意義,還要給人以無盡的精神愉悅和心理享受。同時,營造某種意境,使人流連忘返。
校園綠地的邊界具有增強內部聯系,分隔、統(tǒng)領不同景區(qū)、豐富視景空間的作用。邊界的連續(xù)性和識別性是相當重要的,不同區(qū)間用過渡連接自然的邊界加以分隔,能增強識別性。如操場周圍的分隔綠化帶,通過喬、灌、草的復合栽植,使有動有靜,不同的體育項目與校內的教學區(qū)域、生活區(qū)域互不影響,起到完整合理的分隔作用。校園內常出現水體的設計,例如,水體與陸地的過渡地帶與邊界線如駁岸的設計中,駁岸一般線條自然、流暢,與周圍要素結合緊密,陡緩相接,流暢自然的駁岸邊界線條給人以生動的自然情趣和與自然息息相關的親水體驗。駁岸中,水與陸的盈動與靜謐、精巧與豁達在方向、材質和靜、動態(tài)景觀效應上形成明顯的對比,為景觀效果增加另外界面的美。校園內各區(qū)的分隔與圍合形成對比鮮明、協(xié)調統(tǒng)一的環(huán)境劃分,使邊界景觀特征更加清晰。
三、結 語
將大學精神與人文景觀相互結合,從人文景觀中去傳承大學精神,讓師生在潛移默化中貫徹“敏學切問,躬勤耕稼”的校訓。傳承大學精神,不僅要體現在人文景觀中,更要體現在現有的職能部門外,建立更多的組織或團體,組織更多的活動去傳承天農精神、弘揚大學精神。
參考文獻:
[1]大學校園文化景觀設計理念[J].孟妍,劉紓,吉林農業(yè).2019(06)
[2]大學校園景觀設計初探[J].初丹丹.農家參謀.2019(03)
[3]習近平.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4月30日的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N].人民網.2019.4.30
基金項目:天津農學院校級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資助“人文景觀營造與大學精神弘揚”(項目編號:201910061160)
(本文作者徐鵬系天津農學院水利工程學院本科在讀;通訊作者為徐瑞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