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茂胡
摘要:在法治社會,人人知法懂法是依法治國的基礎,對小學生進行法律啟蒙教育不僅是學生個人發(fā)展的需要,還是法治社會建設的需要。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是法律啟蒙教育的主要途徑。筆者認為,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可采用通過法律知識認識法律、通過法律案件體會法律、通過親身參與體驗法律等策略對小學生進行法律啟蒙教育。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法律啟蒙教育;教學策略
如今,國家強調(diào)法治建設,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識以及知法、懂法是對法治社會每一個公民的要求。為此,對小學生進行法律啟蒙教育十分必要。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是重要的思想品德教育,包括對小學生的法律啟蒙教育。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有很多法律內(nèi)容,教師可以借助此對學生展開法律啟蒙教育,從小培養(yǎng)學生知法、懂法、遵法的思想意識。
一、法治社會中法律啟蒙教育的必要性
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需要每一個公民的參與,對于小學生而言,更應該從小樹立法治意識,有必要接受相關法律啟蒙教育。法治進程的推進,關鍵需要解決人主觀方面的法治意識問題,而意識最好的啟蒙時期就是在小學、中學階段。所以,完善中小學法治教育,提高中小學法治教育水平,有利于提高社會整體的法治素質(zhì)水平。首先,小學生是正處于生長發(fā)育階段的兒童,他們處于學習的起點,一切新的知識對他們而言都是新鮮的,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吸收能力較好。教師可對學生進行法律教育,尤其是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吸引學生對法律知識的興趣,引發(fā)學生對法律案件的思考,進而對法律有進一步的探究興趣。其次,小學生是祖國的花朵,加強對小學生進行法治教育有利于小學生從小樹立法治觀念,促使他們從小養(yǎng)成守法、遵法、用法律保護自己的思維和習慣,這是實現(xiàn)我國法治社會的基礎。小學生的法律意識不容小覷,因為小學生從小的法律思維會影響其以后對法律的認知,尤其是體驗式的法律學習,對小學生的印象深刻,有助于培養(yǎng)他們用法律保護自己權益的意識,成人后也會由此受益。最后,小學生接受法律啟蒙教育,有助于法律知識的傳播,形成全社會的法律學習熱潮,推動法治社會的建設。小學生是生活在家庭中的具體的個體,與他們聯(lián)系起來的是千千萬萬的家庭,如果小學生在參與家庭討論和家庭事務時能夠用自己的法律知識,將會帶動家人對法律的認知。教師可以讓父母參與小學生的法律學習任務,給予家長法律學習的機會,和小學生一起探究法律問題、研究法律知識,深入了解法律的精神。因此,在法治社會,對小學生進行法律啟蒙教育不僅是從小學生個人而言具有重要意義,對于家庭和法治社會建設也具有重要意義。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是法律啟蒙教育的主要途徑
法律啟蒙教育的途徑是多樣的,但對小學生而言,學校教育是主要途徑。學校教育中,學校舉行的相關活動、學校法律宣傳、學校案例分析等是法律啟蒙教育的途徑,但是課堂教學與班級實踐活動是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最主要的法律啟蒙教育途徑。其中,課堂教學包括在語文、英語、歷史等課程中的法律滲透教育,也包括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直接有關法律知識的教育,這又是課堂教學與實踐活動的主要途徑。道德與法治是小學階段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也是對小學生進行公民教育的綜合課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涉及很多法律知識,如“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憲法是基本法”“執(zhí)法守法,依法維權”等內(nèi)容,這些內(nèi)容是直接的對學生進行法律啟蒙教育的材料,教師可以圍繞著教材的內(nèi)容,進行知識拓展和實踐活動,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法律、體驗法律,樹立法律意識,懂得法律精神。另外,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有很多思想品德教育的內(nèi)容,包括集體生活、社會公德、環(huán)境保護等方面的內(nèi)容,教師可以在這些內(nèi)容中滲透一定的法律知識,拓展法律啟蒙教育的范圍,讓學生認識到法律是人們社會生活必不可少的內(nèi)容,是維護人民權益的有力武器,從而增強對法律的親切感和興趣。
三、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進行法律啟蒙教育的策略
(一)通過法律知識認識法律
法律是由一條條法律條文組成的,小學生法律意識的提升離不開對法律條文的認識,教師可以用小學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講解法律條文。受年齡限制,小學生的思維和理解能力還在發(fā)展中,教師在講解法律知識時不能照本宣科,要結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和生活實際,讓法律條文“活起來”,如增加一些生活中的例子等,這樣才能讓學生對法律有親切感和感觸。教師應從學生的成長出發(fā),用更鮮活的教育方法,努力順應他們的成長需求,讓法律知識真正轉化為學生的法律意識和遵紀守法的行為,將他們培育成合格的公民,實現(xiàn)法治教育的階段性目標。教師也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邀請社會上從事法律相關專業(yè)的人員作為學生的法律指導教師,不定期地與學生交流,向學生傳遞一些淺顯易懂的、常見的法律法規(guī)。
例如,教師可以邀請交警到學校講解交通方面的法律法規(guī),讓學生了解相關的法律以及違反交通法律法規(guī)給社會、他人和自己帶來的危害。教師可以讓交警和學生一起交流一些實際的交通事故的場景,通過交流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交通法律法規(guī)的重要性和實際運用。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了解法律法規(guī),認真學習法律知識,還有助于幫助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遵守法律、維護法律和應用法律。另外,教師要加強對法律知識的學習,豐富自己的法律知識儲備,提升自己的法律素養(yǎng)。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法治觀念的引導,作為學生學習法律的榜樣,讓學生認識到法律離自己并不遠,學校生活中需要法律,家庭生活中需要法律,社會生活中也需要法律。
(二)通過法律案件體會法律
法治教育不僅是普法的過程,還是對法律精神的宣傳與理解的過程。對于小學生而言,刻板的法律條文不容易懂,教師在進行法律啟蒙教育時可以多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增加一些案例,讓學生結合生活實例理解法律。來源于司法實踐的案例無疑集合了復雜多樣的法律問題,每一個案例都可以成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最完美的詮釋。案件具有生動直觀、具體形象的特點,更具有直觀性,學生對此更有感觸,往往能夠取得較好的教育效果。例如,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教材中的法律內(nèi)容拓展一些實際發(fā)生的案例,讓學生觀看央視普法欄目劇、閱讀重要的法律新聞、看一些法律案例分析小視頻等,通過這些方式向學生展示法律案件,尤其是在學生生活中發(fā)生過的法律案件,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啟發(fā)學生思考。同時,教師可以提出“你遇到過類似的事情嗎”“假如是你應該怎么辦”“你應該怎么幫助他”等問題,這樣,通過豐富的案例及對其的分析,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對法律知識的理解,還能提升學生的法律素養(yǎng)。
(三)通過親身參與體驗法律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指出,小學階段的法治教育重在啟蒙和初步感知,讓學生感知生活中的規(guī)則和法,初步了解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法治觀念與原則,初步形成國家意識、公民意識、規(guī)則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養(yǎng)成遵規(guī)守法的行為習慣。因此,教師在進行法律啟蒙教育時要注重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lián)系起來,注重學生的體驗和感悟,尤其是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體驗。例如,教師在講解交通法律法規(guī)時,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相關的模擬活動。首先,確定活動主題?;顒又黝}的確定可以引導師生收集相關的法律知識,為后面的案例學習和情景模擬打好基礎。如,可以確定“大貨車和私家車撞車事件”的主題。其次,進行案例學習。教師可以讓學生收集相關的案例學習,也可以給學生提供一些典型的案例進行分析,讓學生了解其中涉及的法律知識。最后,進行模擬體驗。模擬體驗可以根據(jù)案例情景進行,也可以學生自己編制劇本,前提是學生要涉及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并有自己的理解和分析,目的是讓學生體驗法律的實際應用。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實踐性課程,尤其是法律的學習,學生親身參與和深度體驗才能更深入地知法懂法,學會運用法律保護自己,形成健全的法治思維。
參考文獻
[1]梁鐘毓.全面依法治國背景下我國中小學法治教育的完善研究[D].贛州:江西理工大學,2017.
[2]金釗.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公民意識教育[J].教學月刊小學版(綜合),2020(06).
[3]祝祖崗.順應兒童成長需求助推法治意識培養(yǎng)[J].江蘇教育,2019(23).
[4]李顯冬,趙阿如汗.案例分析于民法教學之意義[J].中國法學教育研究,2017(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