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惠賢
摘要:史料實證是歷史學科五個核心素養(yǎng)中最能體現(xiàn)學科特點的素養(yǎng)。根據(jù)新課標要求,史料實證分為四個水平層次。文章以“新航路開辟之因”為例,探討通過史料比照核實進行佐證、史料辨別是非進行反證、運用史料設計問題深入求證等方式達成“史料實證”水平3的素養(yǎng)。
關鍵詞:史料實證 水平層次 互證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歷史學科五個核心素養(yǎng),同時研制了學業(yè)質量標準,每個核心素養(yǎng)分四個水平,從水平1-4呈逐層提升的趨勢。劃分核心素養(yǎng)水平是對不同水平層次的學生提出的不同培養(yǎng)要求。這和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培養(yǎng)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qū)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yǎng)教育”。因此,我們需要更加關注學生年齡特征、現(xiàn)有知識水平,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一、“史料實證”素養(yǎng)水平3的達成:互證
“史料實證”素養(yǎng)水平3的描述如下:在探究特定歷史問題時,能夠對史料進行整理和辨析,表現(xiàn)出對史料的理解;能夠利用不同類型史料的長處,對所探究的問題進行互證,形成對該問題更全面、豐富的解釋。杜維運在《史學方法論》中認為:“史料的考證”包括辨?zhèn)我约皩r代、地點、著作人、史料來源的考證,也包括對記載人信用、能力、立場等的確定。
二、互證的課堂實施
首都師范大學張漢林在《基本史料:思考“史料教學”的新視角》中提到要深入地多角度地解讀基本史料。對此,筆者圍繞著“通過對歷史材料的識別、區(qū)分、質疑、解釋等技能,獲取證據(jù)、探明事實、理解意義”進行了教學設計與實施。
1.通過史料比照核實進行佐證
新航路的開辟是歐洲多種因素和葡西兩國特定的因素綜合的結果。那么,如何收集整理史料,讓學生對新航路開辟的原因有更加接近真相的認識呢?首先,要重視史料的證佐客觀性與真實性。最客觀、真實的是原始史料,筆者指引學生在課前收集相關的史料,如新航路開辟親歷者哥倫布的日記以及他航海前與西班牙女王簽訂的《圣塔菲協(xié)議》等一手史料。其次,要有合情合理的二手史料。一般來說,經(jīng)典的歷史專著對問題的研究比較深刻、全面、合理。
人教版教材觀點認為新航路的開辟于15世紀前后,與西歐國家商品經(jīng)濟發(fā)展有關。那么,這個觀點是否能全面真實地反映出歐洲當時的情況呢?
一手史料如下:
【材料1】“由于我未能迅速派回載滿黃金的船只,各種誹謗以及對此航海事業(yè)的反對聲便鋪天蓋地而來?!?/p>
——哥倫布著楊巍譯《孤獨與榮譽:哥倫布航海日記》
【材料2】《圣塔菲協(xié)議》(部分)
在哥倫布所發(fā)現(xiàn)的島嶼和陸地上進行的金、銀、珍珠等貿(mào)易所得利潤的1/10屬于哥倫布。哥倫布擁有大洋西方海域一切貿(mào)易糾紛的判決權。
——【日]宮崎正勝著,朱悅瑋譯《航海圖的世界史》
二手史料如下:
【材料3】“城鄉(xiāng)間、地區(qū)間、國家間、貿(mào)易區(qū)間、東西方間的商品流通、交換、物資交流都比較廣泛、頻繁,而且品種多、數(shù)量大、價值高?!?/p>
——《地理大發(fā)現(xiàn)研究(15-17世紀)》張箭
筆者組織學生研讀材料,對比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讓學生了解當時歐洲商品經(jīng)濟發(fā)展的狀況,多角度探明事實,理解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確實是新航路開辟的主要原因,對課本的記錄加以旁證、補證,以考證史事的真?zhèn)巍?/p>
2.通過史料辨別是非進行反證
“史料實證”水平3重在對史料的辨析,要在收集史料的基礎上,再對史料進行比較、質疑,說理明白,力爭鑿實,從而證明相同或相反的觀點。
教材提供的觀點:15世紀中葉,奧斯曼土耳其占據(jù)了地中海東部的廣大地區(qū),控制了東西方之間的商路。這個觀點是否立得穩(wěn)腳跟呢?筆者先結合人教版配套的中國地圖出版社歷史地圖冊第22頁《13-14世紀東西方交通》,簡單介紹當時中西方的四條主要商路。
接著出示材料:
【材料4】但15世紀中葉以來,歐亞商路和通道發(fā)生了重大變化。蒙古帝國的崩潰、汗國林立和政治混亂使第一條商路的隊商貿(mào)易中斷。拜占庭的滅亡、奧斯曼土耳其在西亞、小亞、巴爾干的征服和擴張封閉了第二條商路,控制了第三條商路。16世紀初伊朗薩非王朝崛起后奪取了第三條商路。第四條是海上商路也是最便利、覆蓋面最廣的商路。……蘇丹對過境貨物征收相當于商品價值35%的高額關稅,嚴重影響了西歐商人的利益,抑制阻礙了東西方貿(mào)易和物資交流。
——《地理大發(fā)現(xiàn)研究(15-17世紀)》張箭
【材料5】1487年,迪亞士在由非洲南端印度洋返回的途中發(fā)現(xiàn)了好望角;而此時的奧斯曼土耳其人才再度完成對小亞細亞的征服,以敘利亞北部為界和強大的埃及馬木路克王朝相對峙。1517年,奧斯曼土耳其才征服埃及;而此時達·伽馬已完成了歐洲直通美洲的新航路;而且不久麥哲倫又開始了著名的環(huán)球航行。新航路的開辟一直走在奧斯曼土耳其人由北向南擴張的前面。
——馮定雄《奧斯曼帝國興起不是新航路開辟的原因》《中學歷史教學參考》
以東西方傳統(tǒng)商路在15世紀中后期因為政治混亂、王朝崛起、高額關稅等多種狀況,導致傳統(tǒng)商路不通暢,讓學生思考教材觀點“奧斯曼土耳其占據(jù)了地中海東部的廣大地區(qū),控制了東西方之間的商路”是否客觀反映了當時的實際情況。再以馮定雄的研究材料,進行時空對比辨別,來進一步質疑教材觀點。通過不同史料進行比較、辨析、求證,趨近當時歷史的真相,使學生形成史料互證的初步意識和掌握史料互證的一些方法。
3.運用史料設計問題進行深入求證
培養(yǎng)學生史料實證的素養(yǎng),需要教師運用史料設計問題的手段讓學生思考、討論、質疑,并嘗試進行深入的求證。筆者在課堂上重視運用史料設計問題來實施互證,通過不同的設問,引發(fā)學生的思考,讓其存疑,再以邏輯推理建構新認知的方式引導學生進一步求證歷史的真相。
“資本主義的萌芽是新航路開辟的原因”這一說法是教材認同的觀點。筆者首先對教材觀點提出是與非的問題:資本主義的萌芽是新航路開辟的原因嗎?接著,擺出兩個主要事實:一是最早產(chǎn)生資本主義萌芽的意大利沒有參與大航海;二是最早開啟新航路的葡西兩國沒有資本主義的萌芽。同時,提供佛羅倫薩等城市關于資本主義萌芽的史料記載。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筆者運用史料設計問題,讓學生質疑原來的觀點,再提供學者的研究觀點沖擊學生思維,讓學生有進一步求證歷史真相的機會,真正成為新航路開辟這一事件的分析者,用自己的理解去解釋這個沒有給出答案的問題。
三、互證的實施效果
基于不同史料、運用不同手段進行互證的探索,讓學生在不同的情景中對史料進行分析、質疑,以證佐或反證,探求歷史的真相。對學生而言,他們在探究特定歷史問題時,初步掌握了通過史料比照核實進行證佐、通過史料辨別是非進行反證、運用史料深入求證等互證方式進行史料實證,敢于質疑教材的權威觀點,大膽做出自己的獨立思考與判斷,形成對問題更全面、豐富的解釋,初步達成“史料實證”素養(yǎng)水平3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