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潔
摘要:2018年,教育部發(fā)布的針對中小學教育改革的系列文件中指出,在未來的教育中,要實現“新課改”與“新德育”的緊密結合,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提升學生認知水平,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為積極響應教育部號召,全國范圍內的各中小學均針對德育教育進行了系統(tǒng)化改革。但是,由于缺乏經驗,目前的德育工作仍然存在形式主義、內容空洞、課程不規(guī)范等突出問題。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傳統(tǒng)的“說教式”德育教學無法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因此,在接下來的德育教學中,必須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形式和手段的創(chuàng)新,進一步改善現存問題。文章以網絡課程為研究對象,探究基于這一新模式的德育教學改革方向,以期為解決目前存在的問題提供可行性方案。
關鍵詞:網絡課程 德育建設 德育教學
陶行知認為,“學生自我道德體系的形成離不開內生機制的完善,教育者需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制定有效的教學方案”。隨著網絡技術的發(fā)展,學生接觸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受其影響也越來越深刻,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主導、以“填鴨式”教學為手段的德育教育工作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對此,亟須建立一種以網絡課程教學體系為模板的、能夠與時俱進的教學方案。為了深入研究這一方案的搭建模式,本文將結合具體的實踐,從多個角度給出相關論述。
一、利用網絡課程構建高效德育課堂的策略
1.注重啟發(fā)性,提升課堂趣味性
網絡課程中,有較多可以利用的德育教學資料,這些資料具有較強的直觀性。教師可以將這些資料整合起來,結合教學需求,劃分成不同的種類,然后按照年級以及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進行分發(fā)。由于每個學生接觸到的都是能夠滿足心理需求的資料,所以其學習興趣會變得更加濃厚。在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后,教師要通過這些資料,循循善誘,引導學生思考與資料表述相關的問題,最終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比如,在學習《傳統(tǒng)文化》時,教師可以收集戲劇、手工藝等傳統(tǒng)文化形式的相關視頻資料,將這些資料整合為不同的大類,每一個大類再分列出不同的小類。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自己喜歡的類別,觀看學習。隨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情景模擬、演講、表演等方式,將自己的感悟表達出來。
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網絡課程,以啟發(fā)的方式,鼓勵學生深入思考,深刻理解德育的內涵。以網絡課程《我來畫一棵“家庭樹”》為例。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筆者通過布置任務,讓每個學生以“家庭樹”的方式將家庭成員的特點畫出來,然后在網絡課程群組內相互交流。為了增強趣味性和啟發(fā)性,筆者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制作與本課程有關的系列動畫。通過互相觀摩,找到每個家庭成員的不足,并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如何幫家庭成員改正“缺點”?如何取長補短?如何改變現有的生活?本次課堂設計,通過網絡化課程建構,讓學生理解了家庭和諧的重要性,并啟發(fā)學生主動改造家庭、改變自己。
2.注重開放性,提升學生德育素養(yǎng)
網絡課程教學不同于傳統(tǒng)課堂,其具有開放性,且教學內容覆蓋面更廣泛。在利用網絡課程進行教學時,要多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搭建開放性平臺,盡量避免“填鴨式”教學模式。具體來說,可以利用網絡課程資源包中自帶的互動交流工具,組建不同的交流小組,鼓勵學生參與線上互動。在交流互動中,學生可以知道什么事情是對的,什么事情是錯的,在加深理解的同時,提升德育素養(yǎng)。此外,還要利用便捷的線上教學反饋機制,及時對學生的課堂表現評分,指出學生存在的問題,幫助其糾正缺點。比如,在對網絡課程《我的祖國》進行教學時,筆者讓學生觀看與本節(jié)課相關的生動有趣的動畫,深入了解祖國的民俗文化。在學生觀看后,筆者設置了開放性較強的“項目化”學習小組,布置相關的教學任務。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實地調研自己所在區(qū)域的人文環(huán)境,將結果以表格的方式記錄下來,并在線上展示對比。在對比和交流中,學生體會到了中國文化的豐富多彩,增強了對祖國的熱愛,綜合素質得到提升。
3.注重自由性,提升學生學習體驗
網絡課程相較于傳統(tǒng)課程,自由程度比較高,充足的自由空間能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學生可以利用彈幕、留言等方式,表達自己的意見。這種學習方式能讓學生的體會更加深刻,了解道德的內涵,提升綜合素質。
比如,在學習《中華孝文化》時,可以一邊進行線上教學,一邊讓學生以線上交流的方式,探討孝文化的內涵、作用等,明白孝的真諦。
二、利用網絡課程構建高效德育教學的策略
1.內容協(xié)調,讓學生參與其中
美國著名學者桑德斯通過對200組學生的網絡課程學習情況的跟蹤調查發(fā)現,網絡課程相較于傳統(tǒng)課程,更容易改變學生的認知。學生在網絡中,通過交互式情感互動,加深對彼此的了解,避免了“現實尷尬”,學習興趣更加濃厚。因此,在開展網絡課程時,要注意通過各種方式做好內容的協(xié)調,以便于實現德育工作的“均衡化”,讓每個學生都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參與其中。
在課程學習的前期,教師首先要羅列本節(jié)課的提綱,然后根據每個學生的興趣,為其分配不同的學習任務。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群組,及時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對不適應課程節(jié)奏的學生,及時調整任務。在課后,教師可以通過網絡評分,為學生設計不同的實踐方案。以網絡課程《我們生活的環(huán)境》為例。為了喚醒學生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引導學生觀看環(huán)保電影,從電影情節(jié)、語言、人物特征等方面思考,在線上交流群中寫出自己的想法。學生提煉與本節(jié)課相關的內容,形成了概念性思維和德育觀念。
2.形式協(xié)調,讓學生發(fā)揮想象
網絡課程不同于線下課程,所有互動都以虛擬模式為主。所以,在利用網絡課程進行德育教育時,要注意多種形式的協(xié)調,讓學生發(fā)揮主體作用,實現視覺與心理互動,以增強德育效果。網絡課程要以學生的需求為導向。比如,有的學生喜歡交流,可以利用APP、留言板等,向其他學生發(fā)送匿名字條,與其交流課程內容;有的學生性格比較急躁,教師可以將網絡課程進行碎片化處理,鼓勵學生定時觀看,并根據課程內容完成碎片化任務。在網絡課程《我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學習中,筆者按照學生的民族和性格,對網絡課程進行了不同形式的創(chuàng)新:有的以碎片化模式呈現每個節(jié)日的特點;有的從歷史視角呈現節(jié)日的總體特點;有的以“視頻串燒”和“歌曲串燒”的形式,讓學生從中尋找自己喜歡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并收集相關資料。這一學習方法有效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同時提升了德育教學效果,在課堂結束后,學生仍然對傳統(tǒng)節(jié)日充滿興趣。
三、結語
近幾年,網絡課程發(fā)展迅速,這讓教學工作變得更加便利,促進了教學改革的發(fā)展。此外,網絡課程也讓更多更豐富的資源被利用起來,這對德育教育工作極其有利。本文針對德育教育中的網絡課程利用問題進行了闡述,提供了多種視角的方案,為網絡課程的利用提供一定指導,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張云.遠程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難點與路徑創(chuàng)新[ J ].和田師范??茖W校學報,2019,38(03):33-36.
[2]趙開鑒.試析情感體驗在小學德育中的運用[J ].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19(11).
[3]郭小磊.“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網絡課程教學探索[ J ].中國培訓,2016(12):39.
[4]吳蕓,嚴景. 基于項目化理念的小學德育活動設計探索[ J ]. 現代中小學教育,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