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隋唐時期特別是盛唐時期樂舞的空前興盛,琵琶藝術以其非凡的藝術表現力和高手如林、名曲如云的空前盛況,走上了中國樂史上的第一個高峰期。隋唐以后各代特別是明、清時期琵琶藝術指彈技巧的高度發(fā)展,樂器表現力的豐富拓展和名手輩出、學派林立,為琵琶藝術發(fā)展開創(chuàng)了第二個歷史高峰期。琵琶藝術發(fā)展的第三個高峰期是在新中國成立后出現的,近半個世紀來,琵琶藝術從樂琴改革、曲目創(chuàng)作、理論研究、人才培養(yǎng)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均遠遠超過了中國音樂史上任何一個時期。
【關鍵詞】中國音樂史;琵琶藝術發(fā)展;三個高峰期
【中圖分類號】J6?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標號】2096-8264(2020)33-0077-02
琵琶能夠充分抒發(fā)和描繪人們及大自然的萬千風情,它那美妙絕倫的錚錚之聲打動了歷代多少帝王臣妃、文人墨客和黎民百姓的心弦,又使古往今來多少樂界仁人志士為繼承和弘揚琵琶藝術事業(yè)而傾盡心血。當然,琵琶藝術的發(fā)展也同其他藝術形式一樣,是在歷史的長河中一步步發(fā)展成熟起來的,期間隨著歷史命脈的牽動而起伏。從宏觀的角度看:琵琶藝術的發(fā)展曾在隋唐時期涌現起第一個高峰;在明清時期涌現起第二個高峰,而當代正處于第三個高峰的前進上升時期。本文擬從這三個時期概述古今琵琶發(fā)展之概況及其豐富的藝術表現力。
一、第一高峰期——隋唐時期
公元5世紀前后,波斯梨形曲項琵琶經西域沿絲綢之路傳入中原,經過我國人民的再創(chuàng)造而逐漸演化為一件地道的華夏民族樂器。
隋唐時期,特別是唐貞觀至開元百余年間,國家政治穩(wěn)定,經濟發(fā)達,文化高度繁榮,得到廣泛的吸收和充分發(fā)揚①。由于在宗教、文化、藝術方面采取了兼收并蓄的開放政策,外域各國以及各少數民族優(yōu)秀的音樂文化都收納在其中?;始覍m廷在享樂、禮儀等方面的需要和統治者的大力提倡甚至親自參與,使音樂歌舞藝術呈現出空前的鼎盛局面。作為音樂、歌舞中倍受人們喜歡和舞臺上最具魅力的曲項,琵琶藝術同時得到了飛躍性發(fā)展,鶴立眾樂之首,勢不可擋地涌現出歷史上的第一個高峰時期。也正因為如此,“曲項”二字被人們簡化掉了,“琵琶”這一美稱榮為曲項琵琶的專用名稱,其他琵琶類樂器就只有“另選高名”了。如此中原原有的秦漢“琵琶”在唐武則天時更名為“阮咸”。
這一時期琵琶的廣泛普及在歷史上是罕見的。隋九部樂、唐十部樂中就有七部使用琵琶,且居于主奏、領奏地位,長安城中皇宮、官家及市井娛樂場所處處可聞琵琶聲自不必說,就連西部地區(qū)的涼州也是“涼州七里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唐岑參詩句)②。唐代官方所設規(guī)模龐大的“大樂署”“教坊”“梨園”等音樂機構中均設有專門研習琵琶的課目。京都這一時期的琵琶演奏名家層出不窮,如蘇抵婆、曹妙達、雷海青、康昆侖、段善本、曹善才、賀懷智、李管兒、曹綱、裴神符等等;涌現出的琵琶曲更是多如繁星,如“霓裳曲”“六么”“涼州”“郁輪袍”“火風”“明妃曲”“圣蠻奴”“薄媚”“略略”“楊柳枝”等等。
二、第二高峰期——明清時期
琵琶在長期的進行過程中,吸取了阮咸的兩大優(yōu)點:一是“指彈”;二是“多柱(即品)位”。在明清時期特別是進入清代中后期,琵琶指彈藝術達到了空前的高度。左右手各種技巧就有二三十種之多。持琴方式也由唐時的多橫抱完全改變?yōu)樨Q抱。樂器本身發(fā)展至四相十品或十二品等,音域大大增加,高、中、低各音區(qū)之師的色彩得到了充分運用。無疑,指彈之靈巧,手法之豐富,樂器音域音色之擴充,給琵琶藝術的發(fā)展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天地。
唐代的琵琶演奏多處于宮廷及上層社會之中,而明清之際則以民間流行為主。其結果使琵琶藝術為更廣泛的社會各階層與廣大民眾所欣賞和喜愛,研習者遍及各地③。特別是富庶的江浙一帶,優(yōu)秀的琵琶名手,世家輩出,形成了百家爭妍的昌盛局面,于是繼隋唐之后凸現起琵琶藝術發(fā)展的第二個高峰時期。
這一時期雖然沒有像唐代涌現出那么多贊美琵琶的絢麗詩篇,然而琵琶藝術卻扎扎實實在廣大演奏者的手中相互傳承和全新地發(fā)揚光大。與前世顯得不同的是地域內和世家中的傳承,促使了各種琵琶流派生機勃勃地創(chuàng)建、發(fā)展和成熟起來。這一時期的琵琶演奏家有張雄、李近樓、湯應曾(號稱湯琵琶)、鐘山、查鼎、陳牧夫、王君錫、一素子、鞠士林、華秋萍、李芳園等等。
繼明末清初的南派(又稱浙江派)、北派(又稱直隸派)之后又有崇明派、無錫派、浦東派、平湖派等等琵琶流派。各流派的創(chuàng)啟人不但以自家鮮明的藝術風格和擅長曲目積極傳授、推廣琵琶技藝,同時也注重琵琶譜的收輯整理、規(guī)范記載和樂譜撰集,甚至出版④?,F存清代手抄或出版的琵琶譜很多,這里僅舉數例:一素子抄于1762年的《琵琶手抄本》、華秋萍1819年刊行的《試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譜》、李芳園1895年刊行的《南北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譜》、1898年傳抄的《陳子敬琵琶譜》等等。不少書譜中詳細地整理訂正出左右手的各種技法及演奏符號,并從藝術總風格將樂曲分為“文曲”與“武曲”兩大類⑤。按已知的傳存琵琶譜目約計就有上百首,下面僅舉幾首展示其藝術表現之風采。
《陽春白雪》(又稱《轟陽春》。這些珍貴的琵琶譜不但有利于依譜傳授,更重要的是傳承了一批古代琵琶名曲和大量當時創(chuàng)編的優(yōu)秀琵琶作品。從而使得我們今天能夠直接欣賞到那些優(yōu)美動聽的琵琶古曲,這比起從詩句中揣摩和聯想自然有本質的不同古曲),雖名“陽春白雪”,聽起來卻通俗易懂,曲調清新流麗,音樂明快愉悅,表現出一派春意盎然、生機勃發(fā)、萬象更新的精神風貌。
三、第三高峰期——當代琵琶藝術
從20世紀50年代起,中央及各地的高等音樂學府都將琵琶設為主要專業(yè)學科,使琵琶的教學與科研從此納入正規(guī)化、系統化、科學化的軌道,迄今已培養(yǎng)出成千上萬的琵琶專家、學者及優(yōu)秀演奏人才。琵琶樂器也由清代的四相十品或十二品發(fā)展到當今的六相二十四品或更多,音域大幅度加寬,品以十二平均律排列,半音俱全,可任意轉調⑥。新作品表現的范圍涉及歷史典故、現實社會、人生苦樂、山水風情等古今中外各個方面,并且在繼續(xù)拓展。左右手的技巧多達五六十種,其表現手段之豐富精妙,對人體手指技能開發(fā)之程度當屬世界樂器之最⑦。琵琶不僅是民族樂器中主要的獨奏樂器,同時還廣泛運用于各種中小型樂隊、大型民族管弦樂隊以及戲曲、曲藝與歌舞的伴奏樂隊之中。琴弦也從絲弦改為鋼弦以及尼龍鋼繩弦,指端戴上采用賽璐珞等材料制成的假指甲演奏,無疑使音色更純美,音量更寵大。現代琵琶制作精良,音域從A-e3達三組半八度之多,高音區(qū)清脆明亮,中音區(qū)圓潤柔和,低音區(qū)堅實雄厚。
從最能體現琵琶藝術之進步的曲目創(chuàng)作方面看,則更是一派“百花齊放、競相爭艷”的繁榮景象,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一批琵琶新曲涌現,促成一部“琵琶新曲集”出版?zhèn)鞒袃?yōu)秀傳統的基礎上產生出大量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一些琵琶曲被國家列入二十世紀華人音樂經典之中。例如,《彝族舞曲》(王惠然曲),樂曲充滿濃郁的民族特色和時代氣息,以優(yōu)美抒情的旋律和粗獷強悍的節(jié)奏,描繪出彝家山寨迷人的夜色和人們歡樂歌舞的盛大場面。創(chuàng)作上,具有和聲、伴奏和一定復調性和多層次、多聲部表現手法,以及對許多新技巧的運用,使琵琶的藝術表現更加富有光彩。
《狼牙山五壯士》(呂紹恩曲),該曲以琵琶特有的語匯訴說出抗日戰(zhàn)爭時期八路軍的五位戰(zhàn)士與日寇浴血奮戰(zhàn),威武不屈,氣壯山河,最后壯烈犧牲的英雄事跡。
《天鵝》(劉德海曲),既充分運用和發(fā)展了琵琶傳統技法,又融匯吸收了西洋吉它技法,形象地再現了天鵝悠然翱翔于天空的千姿百態(tài)。曲調中富有傷感、動情、秀美、幽默、崇高等多種情態(tài),隱喻出人生(包括作者本人)道路上的坎坷不平和知難而奮進的哲理。
四、結語
縱觀古今這三個代表時期卓越的琵琶藝術成就,充分體現出偉大的中華民族對人類精神文明、文化藝術的至高追求與不屈不撓、永不止步的進取精神。衷心祝愿我國音樂界、琵琶界的同仁在世紀之交的歷史時期發(fā)揮更大的創(chuàng)造力,使“琵琶藝術”這顆中華及人類音樂文化寶庫中的明珠,放射出更加璀璨艷麗的光輝!
注釋:
①張舒翼:《淺談琵琶藝術在中華文化發(fā)展、傳播中的重要作用》,《魅力中國》2018年第45期第87頁。
②張鳴、王范地:《楊少彝先生與中國民族音樂琵琶藝術》,《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15年第1期。
③黑連仲:《琵琶中的文學藝術》,《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1年第29期。
④王哲華:《從琵琶窺中國傳統文化》,《大眾文藝》2014年第15期第180頁。
⑤徐鑫:《傳統琵琶曲在普及教學中的難點》,《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7年第7期第82-83頁。
⑥張莉:《新疆石窟壁畫中琵琶的考證》,《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2年第11期第199-202頁。
⑦黑連仲:《琵琶中的文學藝術》,《樂府新聲》2011年第1期第178-182頁。
參考文獻:
[1]張舒翼.淺談琵琶藝術在中華文化發(fā)展、傳播中的重要作用[J].魅力中國,2018,(45):87.
[2]張鳴,王范地.楊少彝先生與中國民族音樂琵琶藝術[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15,0(1).
[3]黑連仲.琵琶中的文學藝術[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1,29(1).
[4]王哲華.從琵琶窺中國傳統文化[J].大眾文藝,2014,(15):180.
[5]徐鑫.傳統琵琶曲在普及教學中的難點[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7,(7):82-83.
[6]黑連仲.琵琶中的文學藝術[J].樂府新聲,2011,29(1):178-182.
[7]張莉.新疆石窟壁畫中琵琶的考證[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2,33(11):199-202.
作者簡介:
周松林,女,漢族,四川成都人,碩士,研究方向:民族聲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