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摘要:在新課改的大力推進下,小學科學教學越來越重視對于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與思考能力的培養(yǎng),希望學生能夠在“思中做”、“做中思”,形成積極的學習循環(huán)過程,促進教師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本文針對小學科學教學實踐,探討如何提高學生做思融合的學習能力。
關鍵詞:小學科學;“做思共生”;實驗教學;有效策略
小學科學新課程標準中提到:“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币膭顚W生在結合動腦與動手的過程中進行科學知識的學習。相關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小學生的思維發(fā)展通常依賴實際動手的操作。學生這一心理特征正好與小學科學實驗教學內容相符合??茖W教師要根據學生思維方式的特點,引導學生學會邊做邊思,手腦并用,力求獲得做思共生的科學教學效果。
一、科學課堂的現(xiàn)狀分析
(一)有做無思
小學生天生有著強烈的好奇心,性格活潑好動。在進行科學實驗前,他們往往對各種各樣的實驗器材尤為感興趣,迫不及待地想要動手操作,容易忽略動腦的過程。特別是低年級的孩子貪玩好動,我聽過一位老師給一年級孩子上溶解這節(jié)課,桌子上擺滿各種實驗材料,燒杯,鹽、糖、油、沙子,老師剛做了個示范,孩子們就爭先恐后把鹽、糖等放進水里,爭著攪拌,玩的不亦樂乎,課堂很熱鬧。但是科學課不能只是玩而已,熱鬧過后,需要思考的是,實驗效果如何,是否完成教學目標?是否引起了孩子們的思考“鹽去了哪里”。因此實驗過程中學生“操作”雖熱鬧,但成效不高,主要原因在于未思先做,造成淡化實驗目標。
(二)光思不做
目前來說,很多學校對科學課的重視程度不夠,實驗器材匱乏,專職科學教師較少,所以科學教學中,普遍還是存在“紙上談兵”的課堂形式,學生被動地接受教師灌輸的知識??茖W課完全是“看科學、聽科學”而不是“做科學”。
二、小學科學實驗教學“做思共生”的應用策略
(一)以“思”導“做”
為避免學生盲目地做實驗,在進行科學實驗前,老師要讓學生認真細讀實驗的任務、目的、要求、實驗的方法。學生才能心中有數,才能順利地完成實驗。
在學生動手“做”之前,認真思考該如何做,是首要步驟。明白“做什么”,讓學生對實驗內容有清晰的認識,它包括三方面要點,一要對解決的問題了解,二要預測可能產生的結果,三制定詳細的實驗策略。保障順利開展實驗。讓學生在演示實驗中帶著疑問動手,產生邊做邊思的學習過程。
(二)設疑啟思
在科學實驗教學中,教師要對問題巧妙設置,引導學生根據問題展開獨立思考,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對一個問題提出不同的預測。提出疑問后設置相應課堂情境,構建學生“做”與“思”的溝通橋梁。如在教學《聲音的產生》時,老師先提出問題“你在生活中聽到過哪些聲音?聲音是如何發(fā)出來的?”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激發(fā)學生探究的欲望。然后讓學生用桌子上的實驗器材如音叉、鈴鼓、橡皮筋、空盒、玻璃杯、鋼尺等等,先思考再試一試怎樣讓它們發(fā)出聲音。學生邊動手操作邊思考,然后老師讓學生進行猜測“在剛才的活動中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學生討論交流之后,再設計實驗方案,驗證自己的想法,探究聲音產生的原因??茖W課的任務就是要引導學生把好奇心上升為科學的探索意識,引發(fā)學生用科學的眼光去觀察和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和科學素養(yǎng)。
(三)合理分工,優(yōu)化實驗操作
1.明確實驗過程
如我在教《空氣是什么樣的》這一課時,我要求學生用塑料袋裝一袋空氣,再扎破一個小孔,把袋子放在水槽里,目的是觀察袋子里的空氣流出來,進入水中會出現(xiàn)氣泡。
但是我在示范時我的水槽里沒有放水,是想留個懸念,讓學生自己觀察袋子放進水里會出現(xiàn)什么現(xiàn)象,結果在匯報階段,我聽到有些孩子說觀察到水面出現(xiàn)了波紋,我想了一會才明白,他的袋子沒有放進水里,是在水面上的,所以不會出現(xiàn)氣泡。所以對于低年級的孩子,理解能力和操作能力較差,需要老師做得更細致。
2.精心設計實驗報告單,作為導向
學生可以按照實驗報告單上的實驗目標和實驗內容進行實驗,所謂實驗的向導和大綱;學生通過填寫實驗報告單,把實驗的操作過程、實驗中發(fā)現(xiàn)的現(xiàn)象,實驗結論記錄下來。
3.合理分工,各司其職,協(xié)作落到實處
按照學生的學習能力、動手實踐能力、表達能力等方面的特點進行分組,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優(yōu)化組合,有利于學生間的互補。以小組為單位,合理分配工作,操作、觀察、記錄、提問、匯報,人人都有任務,使實驗有條不紊地進行,也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責任感。降低實驗操作誤差的發(fā)生,使實驗結果更加精確。
4.注重實驗后的匯報交流
在實驗中學生要填寫實驗報告單,實驗結束后每個小組派代表進行匯報,說完之后發(fā)出交流邀請:“這是我們小組的想法,大家還有什么疑問或補充嗎?”其他小組在認真傾聽之后可以提問或補充。通過生生積極的交流,提高學生的實驗分析和探究能力,強化學生對科學概念的理解。低年級的學生一開始說得不完整,或詞不達意,聽的同學也不夠耐心去傾聽,所以需要教師耐心的引導和鼓勵,讓學生愿意說,會說。
5.著重科學興趣的培養(yǎng)
科學課要教的重點并不是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對科學探究的興趣,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例如《蝸?!愤@節(jié)課,主要活動目的是讓學生了解蝸牛的外形特征,身體結構、運動方式、生活習性等。為了引導學生了解蝸牛的基本特點,我課前讓學生捉了一些蝸牛帶到教室。學生分組觀察這些蝸牛,用放大鏡觀察蝸牛的外形特點,比如殼、眼睛、觸角。還有觀察蝸牛的運動方式,我要求學生邊觀察邊思考,蝸牛是怎樣爬行的?通過觀察蝸牛,學生掌握了一些觀察的基本方法。然后學生看了一段視頻資料,介紹了蝸牛的生活習性、種類等。孩子們都非常感興趣?!犊茖W課程標準》指出:“通過科學課程的學習,保持對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熱情?!币虼伺囵B(yǎng)孩子的學習興趣是非常重要的。
三、結束語
在小學的科學教學實踐中,作為一名科學教師要充分重視和加強學生“做”與“思”的有效融合,讓他們能獲得“思”中有“做”、“做”中有“思”的有機融合效果,積極打造“做思共生”的高效科學課堂。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小學科學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
[2]顧長明.建構“做思共生”科學課堂:內涵與路徑[J]新課程研究,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