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慧敏
一、由教材上函數(shù)概念例題而產(chǎn)生的教學反思
例1、近幾十年來,大氣層中的臭氧迅速減少,因而出現(xiàn)了臭氧層空洞問題,圖中的曲線顯示了南極上空臭氧層空洞的面積從1979-2001年的變化情況,根據(jù)圖中寫出(1)時間t的變化范圍(2)臭氧層空洞面積S的變化范圍。
反思1:對于我?;A較差的學生,是否應該從課本的這三個例子展開新課?
反思2:函數(shù)這個內容貫穿整個高中數(shù)學,如果引入太難,會不會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反思3:對教材的某知識點的引入是否化繁為簡,多練少講?
反思4:是否每個教學內容都需要借助多媒體?
二、高中數(shù)學教學方式的探索
大多數(shù)老師對現(xiàn)在的教材教學目標不太好把握,教材設置與生活聯(lián)系的問題情景的例子對基礎較差的學生來說是很難理解的,由于班級基礎較差的學生數(shù)額普遍過大,因此組織學生的探究活動、合作學習等都有困難,更談不上完成這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我們通過組織這些活動,學生真的有收獲?以前我講《函數(shù)的概念》這一節(jié)課時是從課本三個例子展開的,發(fā)現(xiàn)學生聽不懂,連題目都讀不懂,更不用說讀表格看數(shù)據(jù),對后面引入函數(shù)的概念沒有起到促進作用,反而是挫傷了學生的積極性,他們對后面跟函數(shù)有關的性質也放棄了,吸取之前的經(jīng)驗教訓,我重新設計例題引入函數(shù)的概念:
情景1:提供一張表格,把本班中考得分前5名的情況填入表格,我報名次,學生提供分數(shù)。
情景2:高速汽車的行駛速度為100千米/小時,汽車行駛的距離y與行駛時間x之間的關系式為:y=100x
提問:這樣的關系在初中稱之為什么?(函數(shù))引出課題
這樣學生可以從熟悉的情景引入,提高學生的參與程度,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學生容易理解,而且不會花很長時間去引入,不影響這節(jié)課學習目標的完成。所以在授課新課的時候要知道學生當前的學習所需的經(jīng)驗、知識、方法、策略,學生是否擁有?擁有的廣度和深度怎樣?只有準確地捕捉到學生在該課題學習中的真實現(xiàn)狀及已有經(jīng)驗,并以此進行分析提出相應的措施,教學才有可能在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展開,才能省時高效地實現(xiàn)預期的教學目標。
在一次區(qū)教研活動中,內容為《直線與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授課老師是從課本的例子出發(fā),讓學生動手操作,找出線面平行的判定方法,之后老師總結,直接給出線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然后就是例題,練習,教研員當時對這節(jié)課的評價是對基礎較差的學生不應該引入太深,但不能忽視知識的系統(tǒng)性和連貫性,對成績較好的學生要講清知識的來龍去脈。我校學生成績較差,有些新課是否也要按照課本那樣把公式定理推一遍?或者簡單得出結論后不斷練習,機械的做題?而這種情況的弊端是學生要么完全聽不懂或者沒有在理解的層面上去做題,而是只靠短時記憶,隨著知識點越來越多,他們對這種記憶越來越淡,慢慢的就完全忘記了。所以我在講某些知識點的時候都會先講透課本的例題和習題,再做知識的遷移,多給他們思考的時間。課堂教學并沒有一成不變的所謂最好的方式。我們要因材施教,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不同的授課方式,教學方式要根據(jù)課堂教學的目標與任務、學生與教師的情況、教學內容的特點以及各種教學方式的功能、適用范圍和使用條件等加以選擇。
三、教學內容呈現(xiàn)方式的探索
教育家施瓦布曾經(jīng)指出“如果要學生學習科學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學習比通過積極地投入到探究的過程中去更好呢?”這句話對科學教育中的探究性教學和學習深遠的影響。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探索是數(shù)學的生命線。探索恰當?shù)慕虒W方式的呈現(xiàn)也是很重要的,以前教學設備都比較落后,講空間幾何的時候學校又沒有模型,學生空間想象能力較差,所以講必修2比較費力,現(xiàn)在教學設備比較完善,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展示立體圖形,加深學生理解,但是是不是每一節(jié)數(shù)學課都適合用課件展示呢?這里我只是講我個人遇到的情況,講圖形的時候借用多媒體技術會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但是講計算的時候最好是用板書形式,讓學生知道每一步的運算步驟,如果用多媒體展示計算結果,學生很難理解每一步之間的聯(lián)系。德國一位學者有過這樣一句精辟的比喻:將15克鹽放在你的面前,無論如何你難以下咽。但當將15克鹽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湯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時,將它全部吸收了。所以把題放在不同的地方就有不同的韻味,出來的就是不同的效果。
例如計算課本習題:,此題的計算對學生來講很復雜,換來換去,如果我們用課件展示答案,學生可能不知道具體怎么來的,所以用黑板板眼計算過程,告訴學生每一步的化簡,而且用兩種方法展示計算過程,原則是化同底或者化同冪。所以,對教學內容的呈現(xiàn)方式要選擇有度,選擇正確的方式提高教學效率。
教學不能為了怎樣快速把知識傳遞給學生,而過分依賴教材中提供的例題以及相關背景,對學生原有知識結構和心理需求考慮較少,皮亞杰認為“一切真知都應該由學生自己獲得,或由他重新發(fā)現(xiàn),至少由他重新構建,而不是草率地傳遞給他?!痹谛抡n程背景下,如何依據(jù)課程標準和學生的實際需要,創(chuàng)造性地對教材內容進行必要的補充、刪除和加工,以高效、合理的方式組織和呈現(xiàn)教材內容,促進學生認知結構的構建和科學素養(yǎng)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