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云云
摘要:群文閱讀是一種突破性的閱讀模式,要求學生通過對群文閱讀的方式來主動感悟和深入理解,把握文本的思想和主旨。學生通過群文閱讀會從多篇文本中提煉出異同之處,通過比較和對比的方式產生閱讀興趣,提高閱讀理解能力。本文主要探究了初中語文群文閱讀的有效方法,促進學生在群文閱讀中提高積極性,實現語言素養(yǎng)的提高。
關鍵詞: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有效方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語文教學中應以“閱讀先行”為理念,以培養(yǎng)閱讀興趣為根本,以拓展閱讀視野、豐富閱讀內容、形成閱讀習慣、提升精神境界、提高綜合素養(yǎng)為目標。教師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要以閱讀教學為切入點,穩(wěn)妥地推進語文課程教學改革,點燃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語文課堂學習效率。群文閱讀改變了教師的傳統(tǒng)閱讀教學方式,促進學生思維活躍,通過比較和對比的方式來探究文本的思想和情感,有利于學生提高閱讀能力。
一、建立群文閱讀學習目標
群文閱讀會大大增加學生的閱讀數量,開闊學生的視野,促進學生通過閱讀來了解更多的語言知識。為此,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群文閱讀時要明確閱讀的學習目標,促進學生主動探究和深入分析,提高閱讀效率。例如在學習八上第三單元時,本單元包括了《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蟬》《夢回繁華》幾篇文章,通過群文閱讀,教師要讓學生明確本單元的文章都是說明文,要通過群文閱讀的方式了解說明文的寫作特點和常用說明方法,掌握說明事物要抓住特征,體會說明語言的特點。通過閱讀,學生要熟練掌握“列數字”“打比方”“引用”“摹狀貌”等不同的說明方法,并且要學會探究說明文的文章結構。如在《中國石拱橋》中首先介紹了古代的趙州橋,又介紹了盧溝橋,分析了它們的個性和共性,并且探究了他們取得成就的原因。接著說了中國石拱橋現代的發(fā)展,首先總說的,之后分說長虹大橋和雙曲拱橋,最后總結了發(fā)展的原因。帶著明確的群文閱讀目標,學生的閱讀就會提高針對性,做到有的放矢。
二、根據不同要求選擇內容
1.進行古詩文群文閱讀
古詩文是語文學習的重要內容,教師要指導學生通過群文閱讀的方式來感受中國的文化精華,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例如在學習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去比較《山中雜詩》《竹里館》《峨眉山月歌》《春夜洛城聞笛》。通過對詩中情景的探究和閱讀,學生會明確感知詩人所描繪的景象,體會到詩人所表達的情感。學生會看到這些詩詞從題目上看好像都是在描寫景色,但是通過對詩詞的深入閱讀,學生會發(fā)現詩中并沒有特意的寫景,如《竹中館》主要是通過寫人在竹林中的活動,描寫出了優(yōu)美的意境和高雅的氛圍,傳達了詩人寧靜、淡泊的心情。而《峨眉山月歌》中也是除了“峨眉山月”外幾乎沒有景物描寫,但是卻表達了詩人因即將遠離家鄉(xiāng)的那份對親情,對友情可親而不可近、可望而可及的無法割舍的情懷。通過群文閱讀的方式,讓學生提高古詩文鑒賞能力,在比較和綜合中主動歸納,不斷提高自己的認識和深層理解。
2.進行同主題群文閱讀
教材中的很多內容都是按照一定主題進行編排的,教師要組織學生通過同主題閱讀的方式來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題和思想,促進學生能夠在探究中感悟,在思考中分析。例如九下第一單元中的文章《鄉(xiāng)愁》《我愛這土地》《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祖國》通過閱讀題目就可以看出來,文章表達的都是對祖國,對故鄉(xiāng)的眷戀和熱愛,突出了愛國情感的表達。教師要鼓勵學生在閱讀中來主動感受他們是如何把自己對祖國的熱愛之情表達出來的,以理解文本為主旨,以體會情感為目的,通過反復誦讀,在群文閱讀中提升感悟,在分析中完成教學目標,實現學生閱讀視角的豐富和不斷擴展。
3.進行同作者群文閱讀
為了使學生能夠更好地了解作家的生活和寫作情感,教師可以以作者為線索,組織群文閱讀,鼓勵學生在總結和歸納中形成系統(tǒng)性認識,例如教師可以以魯迅為線索,鼓勵學生提前去閱讀《故鄉(xiāng)》《祝福》《孔乙己》等文章,促進學生在比較中感受魯迅不同時期的思想和情感,體會其中人物的悲劇性命運,進而在探究中逐步感受封建禮教對人思想的毒害,實現對文本的深層次理解。教師還可以以作者為線索,鼓勵學生課下搜集相關素材,小組討論共享,豐富學生的閱讀資源,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感受作家寫作特點,進而增強閱讀的真切體會,思考閱讀的深幽處。
三、主動比較探究閱讀素材
為了提高群文閱讀的效果,教師要鼓勵學生在群文閱讀中主動比較,積極探究,在語言碰撞中比較出相同點和不同點,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認識。學生主動比較和探究會促進學生成為閱讀的主體,在思考中感悟語言內涵,形成自主認知。例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通過比較閱讀《我的叔叔于勒》和《孔乙己》來感受小說意境與人物個性。有了明確的目標,學生會主動比較,在分析中認識到《我的叔叔于勒》中有兩處景物描寫“哲爾賽的旅行成了我們的心事,成了我們時時刻刻的渴望和夢想……”這里是通過情境描寫來烘托人物歡快的心情。而“旅行結束后大家都不說話……”這里是通過景物描寫烘托人物失望、沮喪的心情。在《孔乙己》中也有類似的表達方式,例如文章中寫孔乙己出場的環(huán)境就是一種社會環(huán)境,交代了當時的社會背景。在兩篇文章中有語言、神態(tài)、動作等方式來突出人物的個性。例如在《我的叔叔于勒》中“父親總是重復他那句永不改變的話……”表現出了急盼于勒歸來的心情;而“走到我母親和兩個姐姐身邊問……”則表現出了人物虛榮、愛面子還節(jié)省開支的心情。在《孔乙己》中“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說明了他自命清高、自欺欺人、迂腐可笑的特點;而“孔乙己瞪大眼睛說,你怎么這樣憑空污人清白……”說明了孔乙己死要面子、以讀書人自居、賣弄學問的特點。通過學生群文閱讀中的比較探究,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中的意境描寫,有利于學生明確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個性,進而提高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認識,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
總之,群文閱讀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調動了學生的閱讀積極性,有利于學生參與其中,成為閱讀主體,在閱讀中思考,在探究中比較,提高自己的感知能力,實現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和語言素養(yǎng)的提高。
參考文獻:
[1]王愛霞.群文閱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課外語文,2018(18).
[2]王策.怎樣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J].新課程(中學),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