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萍萍
摘 ?要:《荊軻刺秦王》中荊軻這一刺客形象,以果敢勇猛、無畏生死著稱。但對荊軻盛贊之余,除了辯證分析荊軻自身任性以及劍術疏淺之外,鮮有探析荊軻此次行刺失敗的最重要內因——荊軻的邏輯思維。本文將以荊軻的邏輯思維漏洞為論證角度,鞭辟入里地分析其有哪些邏輯思維漏洞,又是如何導致行刺失敗的。
關鍵詞:荊軻刺秦;失敗原因;邏輯思維;漏洞百出
《荊軻刺秦王》中,荊軻一開始便以敏銳果敢的形象出場。初讀課文時,我們往往被險象環(huán)生的刺殺高潮的情節(jié)帶偏,總覺得行刺失敗的根由在于荊軻自身劍術疏淺,但是忽略了荊軻的邏輯思維漏洞亦是失敗的重大原因。
一、太過理想的單線思維
荊軻勸說太子丹“誠能得樊將軍首,與燕督亢之地圖,秦王必說見臣”。這句話表面上看似順理成章,但是犯了一個基本的邏輯問題:只要有這些東西真的就能召見你嗎?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戰(zhàn)百勝。很顯然,荊軻并未對秦王有深入的了解。秦王生性多疑,心思縝密,單憑樊于期頭顱和燕國督亢地圖,他不一定會像荊軻所說的那樣,單純地內心狂喜。秦王焉能不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道理?他怎能不嗅到一絲危險的氣息呢?
荊軻單線思維的邏輯漏洞不止這一處。荊軻向樊于期描述行刺具體動作步驟時,提到“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胸,然則將軍之仇報,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很顯然,結合后面行刺場面的描寫,荊軻并未一把抓穩(wěn)秦王,也未刺及秦王。匕首“未至身”,秦王受驚,做出了本能反應:“自引而起,絕袖”。誰能料到秦王不過揮手一個掙扎,衣服袖子就斷裂了?文中所有的行刺動作的描寫看似行云流水,可那都是荊軻以最理想的情形在想象著,不考慮任何的突發(fā)狀況,這也是荊軻單線思維造成行刺失敗的重要原因。
二、缺乏理性的判斷思維
何謂直理性?即不懂得換個思路、換個角度思考問題,對事物缺乏理性的多維判斷。
當行刺萬事俱備:有首級,有地圖,有利刃,有副手,有蒙嘉,一切準備就緒,就差荊軻“所待”之人的到來。然而太子丹覺得準備工作不能更充分了,眼前燕國的處境十分危急,太子丹恨不能荊軻馬上出發(fā)。荊軻“傾之未發(fā)”,太子丹就焦躁起來,并且激將荊軻:“日以盡矣,荊卿豈無意哉?丹請先遣秦武陽!”
雖然,燕太子這番話有失分寸,若秦武陽一人便能勝任行刺秦王的重任,那一開始為何不直接找秦武陽就好?若秦武陽一人無法勝任行刺任務,那么何必故意反話正說刺激荊軻?這是太子丹的淺薄粗鄙。
即便如此,荊軻依然負有重責。雖說太子丹焦躁魯莽地對荊軻的忠誠表示質疑,這對身為刺客的荊軻來說是一種極大的侮辱。但是,荊軻本身缺乏曲線思考的邏輯思維和理性多維的邏輯判斷。身為刺客,擔負天下之重任,既要有行刺強秦的英勇,更要有接受他人質疑的冷耐力。說話做事,要有基本的邏輯判斷能力。面對太子丹的催促質疑,荊軻不但沒能體會太子丹的焦灼心情,反把太子丹對他的激將,判斷成一種純粹的人格侮辱,“今太子遲之,請辭決矣!”
沒有換位思考的思維邏輯,缺乏理性的多維判斷,這是荊軻第二個邏輯思維漏洞,也是荊軻行刺失敗的第二個重要內因。
三、自暴自棄的狡辯思維
論理分析,荊軻所等的遠地之人,一定是能彌補自己短處的人,讓自己的行刺行動更有勝算。
結合后面刺殺場面的描寫可以知道,荊軻劍刺秦王刀刀不中,身手顯然不夠敏捷,劍術也不夠精湛,因此荊軻所等之人必是身手敏捷、劍術了得之人,也一定是能補荊軻所短之人??上ВG軻沒有選擇等到他一同前行,在被秦王一砍之后就選擇甘拜下風。
苦心準備的行刺行動,交手區(qū)區(qū)幾個回合便癱坐地上,毫無還手之力。此時的荊軻,不曉得是否對自己賭氣不等友人而提前出發(fā)心有悔意,唯一看到的是,他在臨死之前為了爭點顏面,還拉上了燕國太子丹作墊背:“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毙写谈叱钡膱雒婷鑼懀G軻的英勇無畏不置可否,但也讓人讀出了荊軻一旦身處下風就甘拜下風的意味。他缺少不到最后一刻絕不放棄的刺客精神。
這樣充滿漏洞的邏輯思維與行事風格,必然導致這場行刺的失敗。
四、總結
學習這篇課文時,除了盛贊荊軻的英勇果敢、不畏生死,更要多多思考荊軻的邏輯思維問題??梢哉f,荊軻沒有縝密計劃的邏輯思維能力,沒有多維思考判斷的邏輯能力,徒有狡辯掙扎自甘放棄的思維能力。這是荊軻自身的三個思維邏輯漏洞,也是導致行刺失敗的最重要內因。
參考文獻
[1]周鐵英.荊軻刺秦王小議[J].現(xiàn)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1(12).
[2]何成剛.“荊軻刺秦”之歷史解讀及其他[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2(11).
[3]靳芮博.荊軻刺秦王意義的崩潰與重建[J].決策探索(下),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