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道瓊
“德為師之本,師以德為先?!睅煹聨燂L是一個學校辦學實力和辦學水平的重要標志,決定著學校的校風、學風和教育質量,影響著學校的凝聚力和競爭力。以生為本是師德的核心,脫離學生來談師德,則是無源之水。如何立足師德,讓校園彌漫濃濃的師德馨香,讓有生命的教育真實發(fā)生呢?關鍵在于教師的內外兼修。向內涵養(yǎng)師德,讓高尚的師德追求和品質在心中扎根;向外錘煉磨礪,讓精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不斷提升。學校要著力營造內促外提的師德養(yǎng)育氛圍,不斷探索師德涵養(yǎng)路徑,引導并促使教師心中明方向,目中有學生,胸中有方法。
一、領悟師德內涵,內化為教育責任與信念
德乃師之本。一名教育工作者對師德內涵的理解及其外延的把握,直接影響著教育工作的質量。
教師生活、工作中一些雖稱不上是師德問題的細節(jié),卻與師德相關。有些教師誤以為只要不是在課堂上,不是在學校里,就可以在言行上放縱自己,甚至認為只要不觸及“紅線”,就是遵守了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這是一種低標準、低要求、狹隘的理解。如果一個教師只能揭示書本知識,而沒有融入自己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那么這種教學僅僅是一種技術或者程序,這是“目中無人”的教育。
日常教育行為或教育細節(jié)體現(xiàn)的師德源于我們對職業(yè)的理解,當我們放縱自我、隨意言行時,已經在不自覺中違背了師德。關注教育細節(jié)、掌握育人藝術、提高教育敏感性是職業(yè)對師者的道德要求,教師要將這些要求內化為一種責任與信念,根植于心里,落實在日常教育的細節(jié)中,潛心育人。
二、明確師德目標,外化為教育行為
葉圣陶先生說:“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要修養(yǎng)到不愧為人師的地步。”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點點滴滴都是師德的外顯,如何明德修身,進一步錘煉師能,提升育人水平,這是教育人不斷探索和實踐的方向。
將師德具體化,就是將其內涵充分外顯,讓大家感受到、觸摸到。在“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認識基礎上,有的學校將師德具體化為 “以家長之愛育明理學生,承社會之責做優(yōu)秀教師”的目標,將師德體現(xiàn)在課堂教學的質量上、課外活動的設計上、教學問題的研究上,并最終落實在學生身心健康、人際交往、學習能力、習慣養(yǎng)成、家國情懷等多方面綜合能力及品質的培養(yǎng)上,使教師認識到一切不利于學生發(fā)展的言行或不作為皆有違師德。
教師是學生生命成長的守護者,不僅要有淵博的知識和扎實的教學基本功,更要有塑造學生品格的育人能力和道德魅力。師德是一種精神,它決定著師能的提升和潛能的發(fā)揮。教師要理解職業(yè)道德精神,并將其轉化為師能提升的動力和不懈追求,使自己真正成為學生生命成長的引路人。
三、豐富師德內涵,追求有生命的教育
今天的學校教育要培養(yǎng)什么樣的學生?教師可以給予學生什么樣的教育?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倡導關注人的“生命成長”,要求“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給學生“全人的教育”。這是新時代賦予教育、賦予教師的新使命。生命之道即教育之道。學校要結合校情,挖掘、滋養(yǎng)學校特色文化,引導教師遵循生命之道,懂得生命規(guī)律,使之內化為全體教師所信奉并尊崇的價值觀、生命觀,給學生有生命的教育。
校園文化不僅可以豐富師德內涵,提升辦學品質,讓教師對學校有認同感、歸屬感,更能凝聚教師精氣神。學校發(fā)展的美好愿景,使教師擁有共同的價值追求,從而讓教師始終用內心的道德觀念支撐自己的外部行為,使自身成為一個由內而外統(tǒng)一的人,也讓教師始終心懷高遠,追求更高的職業(yè)境界,使自身師德不斷提升。
教育是門藝術。對自我的不斷否定和懷疑,可以促使教師對教育的思考日漸深入,對教育本真的追求不斷走向高遠。教師不斷反思教育,在反思中改進改善,促使教育者對生命教育、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更為關注,同時也喚醒教師對學生的“真愛”與對更深層次師德的追求。(作者單位:安徽省合肥市六安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