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雪婷 王余余
【摘要】 在日趨激烈的競爭環(huán)境下,當前社會需要的是集專業(yè)知識和思辨能力予一體的復合型優(yōu)秀人才。我國大學英語教育經過多次教學改革后取得了較大的發(fā)展,但對學生思辨能力培養(yǎng)的關注仍顯不足。大學生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應高度重視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并在實踐活動中進一步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本文主要通過分析當前大學英語教學中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現狀,探索思辨能力培養(yǎng)的策略,從而提高英語教學的深度和質量。
【關鍵詞】 思辨能力;英語教學;培養(yǎng)策略
【作者簡介】薄雪婷(1992-),女,陜西西安人,西安交通工程學院,助教,碩士;王余余,西安交通工程學院。
【基金項目】本文系西安交通工程學院2019年教學改革項目基于思辨能力培養(yǎng)理論模式的翻轉課堂在民辦院校高職英語教學中的研究與應用(項目編號:XJY192007)。
一、引言
思維方式是學習行為的導向。早在1956年,教育心理學家Bloom就將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視為大學教育的重要目的,并將其分為獲取知識的六級能力:識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和評價。美國教育學家杜威認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學會思考。在國內,黃源深教授指出,隨著大學外語教學改革的深入,越來越多的外語教師認識到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方式,但是大部分教師只是機械地追求以學生為中心的形式, 學生的思辨能力“缺席”的現象比較普遍。
思辨能力,也稱作批判性思維能力,源自英語“critical thinking skills”。2010年7月教育部發(fā)布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明確指出,要“著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綱要里雖沒有明確提到批判性思維,但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篤實離不開思辨能力的提高。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也不僅僅局限于大學英語學科,或是某一特定的時間段,而是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環(huán)境對復合型人才的必然要求。
二、大學英語教學現狀
1.教學觀念落后導致思辨能力的缺席。長期以來,我國的大學英語教學一直關注聽、說、讀、寫、譯等基本語言技能的培養(yǎng),卻很少關注學生的思維能力,尤其是批判思考問題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仍然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而沒有將學生的主體地位凸顯出來,只是盲目地、機械地完成理論知識的講解。在英語課堂上,這一現象甚至更加嚴重。實際上,在應用型學科的特點和背景下,教師和學生的互動是非常重要的,積極的互動能促成思想的碰撞,從而產生創(chuàng)新的火花,這也是思辨能力培養(yǎng)不可或缺的途徑。而大多數教師對這一點都沒有足夠的重視,在課堂上與學生的互動頻率較低,互動的問題也大多停留在課文的知識點上,導致學生對于沉悶的英語教學失去興趣。這樣落后的教學模式不利于教學活動的展開,同時,也影響了學生英語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和思辨能力的提升。
2. 功利化思維削弱學習動力。大學英語是我國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是進入大學之后,學習的自由度相對較高,許多學生對于英語學習的功利性心態(tài)逐漸顯露。大部分學生都信奉外語無用論,學習英語的唯一目的就是通過大學四六級等級考試,甚至支持英語退出高考。因此,學生對于學習外語普遍興趣不高,缺乏自主學習的動力。實際上,英語作為一門全球性通用語言,不僅僅是以一種工具,更是一種文化浸潤下區(qū)別于我們原有認知的思維方式。在個人的成長和發(fā)展過程中,專業(yè)知識固然重要,但常常被我們忽略的“軟實力”也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在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一個缺乏思辨能力的人將很難適應日新月異的社會變革。
3. 課程設置相對陳舊。外語教學一直存在這樣的問題:在課程設置方面,只重視語言技能訓練,而忽視了語言所承載的人文知識以及學生英語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人為地將語言技能和知識技能分離,沒有以語言為載體獲取知識,以知識為依托開闊思維,導致大量的教學活動以機械重復的形式持續(xù)存在,造成了學生缺乏邏輯思維能力、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嚴重缺乏創(chuàng)新能力和質疑精神。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創(chuàng)新和進步,當前高校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和課程設置應當引進越來越多先進的教學技術和教學理念,優(yōu)化課程設置,設計相關課程進行專門訓練,主要目的是喚醒學生學習思辨能力的意識,讓他們在以后的學習中能自發(fā)地配合教師不斷訓練和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三、大學生英語思辨能力培養(yǎng)的有效途徑
1.? 增強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意識。理解思辨精神是培養(yǎng)思辨能力的前提。高校應當將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融入教學理念之中。教育部門也應當高度重視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制訂一系列的政策和活動配合日常的教學工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開宗明義,向學生講清楚英語教學中思辨能力的重要性。英語不僅僅是聽、說、讀、寫、譯等基本技能的培養(yǎng),更是思維方式的拓展。同時,教師應該注意對學生的激勵和引導,使學生的內在情感能夠重視思辨能力,積極參與課堂活動,提高英語課堂教學的參與感??茖W的教學方式能夠促進高效課堂的形成,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能力。其次,教師也要不斷更新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輔助”的教學理念為指導思想,為思辨能力培養(yǎng)提供一個自由、互動、開放的教學環(huán)境。
2. 創(chuàng)設良好的課堂環(huán)境和思辨氛圍。學生思辨意識的培養(yǎng)并非一蹴而就。在課堂教學中,要創(chuàng)設一個開放、平等的課堂,重新構建師生的課堂關系,以便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不再是“權威”的代言人,而是引導學生成為知識的發(fā)現者和課堂的主導者。因此,教師要積極轉換角色,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對教師提出問題和疑問,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并且要多設置開放性問題,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視角思考,將思維的多元化進一步顯現出來,進而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嘗試設置role play、debate以及presentation等翻轉環(huán)節(jié),加入多媒體、課堂游戲等趣味因素,利用獨立思考與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方式來完成任務。也可以進行校企結合的實踐活動,將專業(yè)知識和社會實踐有機結合,在相互學習中不斷激發(fā)學生的思辨能力。
3.重視形成性評估的作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相比于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升,更關注的是考試的內容。因此,只有將思辨能力作為大學英語課程的考試重點,學生才會在日常的學習中真正重視思辨能力的訓練和提高。并且,傳統的評測方式主要考查學生詞匯、語法、聽力和翻譯等基礎性技能,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評測。在考試中,沒有注重培養(yǎng)學生參與測試的主動性和自我反思能力。而課程評測的方式是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檢驗課程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從培養(yǎng)思辨能力的角度來看,傳統的考查方式主要問題在于評測形式比較單一和標準比較模糊。應在增加對學生思辨能力考查內容的同時,不斷地改進考試與測評形式??梢詫€人展示、雙方辯論、集體研討、口語交流等納入考查內容當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適時思考,“你認為自己的理解正確嗎?你的理解和作者的判斷出現不同結果的原因是?”通過不同學生的發(fā)散回答,討論答題思路的合理性和創(chuàng)新性,進而提高學生的英語思辨能力。需要注意的是,不管采用何種測評方式,教師在量化時必須對學生的語言表達和思辨能力的發(fā)散給予相應的分值占比,甚至可以將思辨能力表現設置的占比更高。
四、結語
在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中國需要大量具有分析、推理、評價等思辨能力的復合型優(yōu)秀人才。許多學者和外語教育專家已經認識到培養(yǎng)大學生思辨能力的重要性。大學英語教學中,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教師需要不斷總結發(fā)展現實,積極主動地更新教學方法,重塑師生角色,探索適應我國大學生成長規(guī)律的思辨能力培養(yǎng)模式,使大學英語進一步展現其在學生培養(yǎng)中的教育價值。
參考文獻:
[1]劉曉民.論大學英語教學思辨能力培養(yǎng)模式構建[J].外語界, 2013,22(105):59-66.
[2]謝菲.大學英語教學與大學生英語思辨能力培養(yǎng)[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4):202-203.
[3]孫璨.大學生英語思辨能力培養(yǎng)探討[J].英語廣場,20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