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鈺珍
摘要:模糊語在書面或口頭交際中的作用十分重要。模糊語在語言中的運用有三種情況,模糊限制語是其中最普遍的一種,在言語交際中使用的頻率較高。本文基于語料庫,在共時層面對含“可能”的語料進行分析,探究其作為模糊限制語的使用語境,揭示其語用意。
關(guān)鍵詞:模糊限制語;“可能”;語料庫;語用意義
模糊限制語是最常用的模糊語言之一。“模糊限制語”首先出現(xiàn)在2adeh1972年發(fā)表的《模糊限制語的模糊集論解釋》中,他提出模糊限制語是用來“限制模糊詞的模糊程度”(黎千駒,2007)。Lakoff (1972)將“模糊限制語”定義為“一些把事物弄得模模糊糊的詞語”(張魯昌,2005)。蘇遠連(2002)在《英漢模糊限制語的分類和功能》中將其定義為“使精確詞語變模糊的詞語”。黎千駒(2007)在《模糊語義學導論》中認為“模糊限制語是指對某個中心詞進行修飾限制改變其模糊程度,或者對某個明晰中心詞或命題進行限制使其變得模糊的詞語”。
一、“可能”的語用意義
1.表示不確定性
例1:于而龍接過槍來,塞在腰里,問著:“他進城了?老板回答:“有可能”。 (李國文《冬天里的春天》)例2: 也許 對,很可能 她會今晚來 而可能? 對,幾乎可以確定我會在赫茲家見到她,她必定會急忙趕去……(吉耶勒盧普《明娜>)上述兩例均來自文學作品中的對話,由此也可窺見在日常的交際中人們也常使用“可能”來表達對某件事情的推測或估計。例1,“老板”沒有親眼見到“他”是否進城了,但根據(jù)自己的推測,他覺得有進城的可能性。例2中也是對自己暫時無法確認的事情的一個推測,覺得“她”可能不來,但也可能來。
2.使表義具有靈活性
“可能”一詞本身具有的不確定性,使話語的語義表達更靈活,不至于過于主觀和肯定。
例3:巴特爾2001年年底在丹佛金塊隊試訓半個月,得到了普遍的認可,很有可能2002年也加入NBA。 (《人民日報》海外版)例4:警方表示,可能3人參與了槍擊。(《人民日報》)例5:日本發(fā)現(xiàn)有77人可能感染禽流感。(《光明日報》)例3中筆者基于巴特爾的能力己得到認可的事實,對其加入NBA的時間做出預測。例4警方據(jù)現(xiàn)有的證據(jù)推測涉案者為“3人”。例5中更是新聞報道中最常見的應用“可能”等模糊限制語來使表述客觀的例子。上述例子中“2002年加入”,“3人參與”,“77人感染禽流感”都是明晰命題,但經(jīng)“可能”修飾后,命題的真值條件發(fā)生了變化,具有了模糊性,由此避免了新聞報道絕對化。
3.緩和語氣,避免唐突
在不同的交際語境下,“可能”一詞除了具有表達估計或者推測的語用意義外,還可以使對話雙方的語氣緩和而友好,避免誤會和沖突,達到順利交際的目的。
例6:甲:我的手機又掉了,為什么又掉了呢?
乙:你可能是豬吧!
例7:我覺得你可能今天沒帶腦子,是不是,這還不會……上述語境下的“可能”的使用是日常交際中最常見的。上述兩例都含有暗諷對方“粗心大意”、“笨”的意味,對比直接說“你是豬”或者“你沒有腦子”,說話人使用“可能”使自己的話帶有調(diào)侃、開玩笑的情感色彩,也使得聽話者易于接受。
二、結(jié)論
本文結(jié)合語料庫研究方法,通過對含“可能”一詞的真實語料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可能”在使用時的詞類和搭配廣泛,但使用頻率最高的是將其作為模糊限制語。但因?qū)φZ料庫研究方法掌握不深,時間和精力有限等原因,此研究還有許多不足之處,如未能從歷時角度詳盡地考察“可能”等模糊限制語的使用變化情況。
參考文獻:
[1]黎千駒.模糊語義學導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181-182.
E2lLakoff G. Hedges: A Study of Meaning Criteria andthe Logic of Fuzzy Concepts EJl. 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Papers.1972 (8):195.[3]張魯昌,漢語模糊限制策略研究[D].廣州:暨南大學,2005:6.
[4]蘇運連.英漢模糊限制語的分類和功能[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4):29.
E5lYuan, Y. An Inquiry into Empirical PragmaticsDatagathering Methods: Written DCTs, oral DCTs, fieldnotes, and natural conversation[Jl. Journal of Pragmatics,2001,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