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左傳》作為春秋時期的一部歷史著作,以善于描寫戰(zhàn)爭著稱,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歷史的原貌,有著深厚的文學價值和歷史價值。因而成為后人研究先秦時期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重要底本。本文選取五部研究《左傳》別具特色的著作,探求其背景、要略、版本等,試圖勾勒出后世《左傳》的研究脈絡。
關鍵詞:春秋;《左傳》;版本;提要
春秋之名,由來已久,它本是春秋時期各國史書的通用名稱?,F(xiàn)在說的《春秋》是專指魯國的一部記載隱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后人又續(xù)至十六年)不完備而又可信的編年史。一般認為“春秋三傳”是來用解釋《春秋》的。《左傳》憑借其具體且有價值的史料,盛行于東漢,魏晉之后就壓倒另外二《傳》了。本文選取五部研究《左傳》別具特色的著作,探求其背景、要略、版本等,試圖勾勒出后世《左傳》的研究脈絡。
一、《春秋左氏經(jīng)傳集解》
杜預,字元凱,京兆杜陵人,出生于清貴世家,具有深厚的家學傳統(tǒng)。他曾任征南大將軍,討伐吳國,是西晉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
在杜預之前,《經(jīng)》、《傳》各自為書,“別本單行”。杜預獨創(chuàng)地將《春秋》和《左傳》按照年序編纂排列,合為一書,并結合前人的解釋為之作注,共有三十卷。杜預認為《春秋》是一部史書,所以他十分注重史實,總是站在史學研究的角度來闡釋注解。他指出《左傳》雖然受《春秋》的影響,但《左傳》并非都是對《春秋》的解釋,也有對其糾正補充的地方。而且他依據(jù)《左傳》的凡例編纂,使注解條理清晰、貫通流暢。他博聞強識,旁征博引,力求融匯百家,所以他的注解大多切合事理。此書編成后,風頭無兩,漢魏其他注本逐漸黯淡淹沒。它有利于人們從整體上綜合地來認識《春秋》、《左傳》二書,使《左傳》在經(jīng)學研究中的地位也顯著提高。此書也成為后世《左傳》研究的底本,但它也存在著“望文生義”、不精地理、“強經(jīng)就傳”的弊端。
二、《春秋左傳正義》
孔穎達,字沖遠,冀州衡水(今屬河北)人,學識淵博,博學多才,在初唐時期擔任過國子祭酒等職,是當時著名的經(jīng)學家。
唐代初年,為維護秩序,鞏固皇權,統(tǒng)治者決定推廣儒學。但剛剛經(jīng)歷了國家長期分裂的南北朝時期,南北經(jīng)學分立傳授,產(chǎn)生隔閡。而且前代博士往往分門授經(jīng),諸家觀點不一,各有分歧。如此種種導致儒家經(jīng)典章句繁雜,不利于廣泛傳播,急需要有人來統(tǒng)一經(jīng)義。貞觀初年唐太宗下詔,令孔穎達等人整理編定《五經(jīng)正義》,共計一百七十卷?!洞呵镒髠髡x》就是其中之一,共六十卷。孔穎達在杜注的基礎上疏通講解,又參考了杜預的《春秋釋例》、賈服舊注和沈文何(一說何為阿)、蘇寬、劉炫的《義疏》,有選擇地引用《三禮》、《公羊傳》、《轂梁傳》以及《爾雅》等書,并輯錄唐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的音義部分,博采眾說,廣征史料,可以說是唐代《左傳》研究的一部注釋詳備、相當完善的總結性代表作。
三、《春秋左氏傳事類始末》
章沖,字茂深,湖州(今屬浙江吳興)人,南宋時期曾依次管理常州、楚州、臺州等地,是章惇的曾孫,也是葉夢得的女婿。
章沖將《左傳》這部編年體史書改撰成紀事本末體,另辟蹊徑,別開生面,共五卷,并附錄一卷。此書與首創(chuàng)這一體例的袁樞編撰的《通鑒紀事本末》幾乎同時完成。此書按照時間發(fā)展的順序,以事為綱,完整系統(tǒng)地撰錄《左傳》中記載的三百五十七件史事發(fā)生的緣由始末,聯(lián)系緊密,有始有終,并且依據(jù)類別各自劃分,脈絡清晰,秩序井然,易于讀者了解和檢索。雖然篇章較少,但詞簡義精,端緒分明。謝諤為其作序,附錄還記有春秋時期天災人禍、名物賦役、諸國興亡等。
四、《左氏傳說》
呂祖謙,字伯恭,浙江婺州(今金華)人,博學多識,文質平和,是南宋時期的理學家、文學家。
呂祖謙治學主張“明理躬行”,經(jīng)世致用,也就是根據(jù)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親力親為地探求真理。此書從史學研究的角度,結合歷史與時事來研究《左傳》,隨事立義,評其得失,推衍闡述,旨在從中找出經(jīng)世濟民,治理世事的方法,注重現(xiàn)實意義。呂祖謙重視內(nèi)在德行,從《左傳》中歷史人物的得失成敗指導自己的修身養(yǎng)性,講究深謀遠慮,“通古今之變”,考證風俗變遷,注重制度沿革。他還把《左傳》與《國語》作比較,相互印證,找出異同,嘗試探求史實,恢復歷史原貌。作為一個散文家,呂祖謙與宋代其他研究《左傳》的學者不同,他從“文”的角度來發(fā)表評論,獨辟蹊徑且眼光獨特,行文巧妙,筆鋒穎利,不留余地。此書共有二十卷,之后又續(xù)說十卷。
五、《左傳杜解補正》
顧炎武,字忠清(一字寧人),江蘇昆山人,學識淵博,講究考證,開清代樸學之風氣,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經(jīng)學家和史地學家。
明末清初,朝代更迭、社會巨變、思想動蕩。有覺悟的思想家們開始反思前朝歷史,批判陸王心學和宋明理學的弊端。一股新的思潮在學術界漫延開來。講究實學,成為當時學者治學的學術準則。這種思潮一是旨在恢復經(jīng)典原貌,因此引經(jīng)據(jù)典,博引古籍,注重考據(jù),強調史實;二是旨在經(jīng)世致用,針對偽理學的不切實際,認為學術研究應該有益于國家,治理世事,盡其所用。所以提倡關注現(xiàn)實,求真務實并具有批判精神。顧炎武就是提倡經(jīng)世致用實學思想的代表者。
此書是清代第一部修訂糾正杜注的著作,開后人從考據(jù)學的角度研究《左傳》之先河,共有三卷。此書旨在修補糾正杜解的闕漏,廣泛搜集材料并進行揚棄,主要參考了邵寶的《左觽》、陸粲的《左傳附注》和傅遜的《辨誤》來考證名物,訓詁文字。顧炎武博采前人先賢的研究成果,兼及經(jīng)史子集,并且有意識地運用金石資料,重視實踐知識,取證詳實準確。憑借著自己深厚的地理學養(yǎng),他還修正了杜解中出現(xiàn)的地理訛誤和闕漏。顧炎武的考據(jù)方法也對后世的學術研究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
參考文獻
[1](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16.
[2](清)洪亮吉撰,李解民點校.春秋左傳詁[M],北京,中華書局,1987:1-5.
[3](清)焦循,(清)沈欽韓著.春秋左傳補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1-8.
[4](清)呂祖謙著.左氏傳說[M],金華叢書本,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83:3-11.
作者簡介:魏雨騰(1996-),女,漢族,山東汶上,碩士在讀,山東師范大學,先秦漢魏晉南北朝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