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梅
在語文教學中,運用常規(guī)電教手段可以形成誘因,產生誘因,引發(fā)學生的好奇心、驚異感,創(chuàng)設情趣盎然、輕松和諧的情境,進而形成內驅力,使學生自覺地參與語文學習。
一、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篇新課文,學生是否學得起來,能否積極開動思維,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導入新課是否成功。如在教授《老王》這篇新課時,我先用多媒體打出姚明、劉德華、毛澤東的圖相,這樣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產生疑問:這些人與新課有關系嗎?緊接著讓學生回答這幾人是誰?你們之所以記住他們是因為什么?然后導入新課:我們之所以記住他們,是因為他們在某些領域取的了令我們欽佩的成績,而在生活中,卻有著一些普普通通的小人物,在他們身上,有著一種讓我們難以割舍的情懷。今天我們就一同走進錢鐘書夫人楊絳的《老王》,去了解老王讓我們感動的平凡事吧!這樣以來,學生就被所問的問題所吸引,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語文的涉及面很廣,有些題材的文章尤其是說明文,借助多媒體,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讓學生在有關說明對象的多媒體的演示中提高對所學知識的興趣。如在《大自然的語言》教學中,利用搜集整理來的四季的照片,候鳥的去來……用優(yōu)美的導語讓學生知道這些自然現象就是這課要學的物候學要研究的對象,激發(fā)學生思考物候研究的意義以及這些物候現象來臨和那些因素有關呢?總之多媒體的應用讓單調的教師講解的知識變的形象可感,使學生的積極性得到調動,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欲望。
二、利用多媒體激發(fā)學生思想情感,讓語文的德育教育充分發(fā)揮作用
語文的德育教育作用在教學中不言而喻,而借助多媒體,讓語文教學中的內容用形象可感的畫面展示在學生面前的時候,那種對學生的感染是我們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還是在《老王》這課的教學中,為了激發(fā)學生情感上對弱者的同情,僅靠老師的說教和語言的動員是不夠的。為此,在教學后的課堂延伸時,選擇了這樣一組畫面:馬路邊一對殘疾的父子,孩子坐在劃板上,沒有雙腿的父親,用手推著劃板在馬路上緩緩移動著,孩子伸出小手喂父親乞討來的食物,父子相助的情形讓人潸然淚下
一對盲人,相互攙扶著過馬路,小心翼翼,相扶相依的情景令我們想伸出雙手去幫助他們……
一副副詮釋著本課主題的畫面在無言的訴說著在“共同關愛,和諧社會”今天,我們該做些什么?“多媒體的便利讓學生對《老王》所帶來的情感教育如同身臨其境.正是借助多媒體的技術,才使的課本知識與生活實際緊緊結合起來,在語文的教學中情感教育目標得以圓滿實現.
三、利用電教手段規(guī)范板書,延伸學習興趣和學習內容
課堂教學的時間有限,要想在有限的時間內做到掌握知識與培養(yǎng)能力的同一,我們教學工作者不能不利用多媒體來擴大課堂的容量.在教學中,把一些課外的知識用多媒體的手段顯示出來,不僅節(jié)約了課堂時間,而且教學的要點與需要學生記憶的東西,課本知識與學習內容的延伸,都可以在很短的時間清晰有條理的展示,使枯燥的板書也變得栩栩如生,津津有味。
如《愛蓮說》先打課題,作者。然后用多媒體在右上角介紹“說”這種文體。在課文分析中依次在中心部位打出“蓮”讓學生找出描寫蓮的語句后總結蓮的品質后顯示。在以下的分析中,依次根據講課的內容,通過多媒體顯示要強調的重點知識及課文的手法:以蓮為中心的上方是菊、下方為牡丹,箭頭標注顯示和蓮的關系是正面襯托與反面襯托,最后通過分析的結果用箭頭指明本文寫法:以物喻人。
通過多媒體電教手段的應用,知識點在邊講邊記中讓學生掌握,板書設計也在水到渠成。
四、利用多媒體進行情景式朗讀
由于學生閱歷淺,知識水平不夠。課文包羅萬象,這就更需要借助多媒體,播放依據課文選定的情景,利用錄音、電視等多媒體,讓學生在豐富的感性畫面中,獲得藝術的熏陶與感染。
在余光中的《鄉(xiāng)愁》這首詩歌的教學中,就讓這種教學模式大顯身手。伴隨著緩緩的音樂,多媒體顯示:夕陽中,一艘船只行駛在海面上。隨文而生的意境、感情深沉的配樂朗讀,使學生的身心都進入特定的氛圍中,體味詩歌的深層含義。選用與詩感情相協調的音樂能映襯出詩歌的意境與內涵,使內涵之情外露成可以感受的音樂,鮮明的畫面,這首表達強烈思鄉(xiāng)之情的詩歌教學在電教手段的幫助下順利完成。
實踐讓我認識到多媒體的利用所帶來的便利與可喜的教學效果。也讓我深刻的體會到要讓學生語文教學變得活潑、生動,充滿情趣,除了擁有豐富的專業(yè)知識,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外,還要合理的使用我們所能利用的電教手段,只有擁有了智慧與技術的結合,我們的語文教學才能有更精彩的天空,讓我們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