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蕾
《夢回繁華》是統(tǒng)編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第20課的課文,是一篇兼具科學性與文學性的說明文。該文布局結(jié)構嚴謹,行文思路清晰,說明方法運用得當且語言精練流暢,是說明文中的代表性作品。通過本課的教學,教師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掌握說明文的閱讀及寫作技巧,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還能夠使學生了解《清明上河圖》的創(chuàng)作背景及藝術價值,激發(fā)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之情和自豪之感。在本課的教學中,筆者有頗多心得體會與所思所悟,在此與大家交流分享。
(一)教學目標
1.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增進學生對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激發(fā)他們對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進而增強他們的民族責任心與自豪感。
2.能力目標。理解說明文的語言特點,掌握說明文的閱讀和寫作技巧。
3.知識目標。理清文章脈絡,把握文章結(jié)構,概括文章內(nèi)容。同時,掌握本文所用的說明方法,并體會說明語言的特點。
(二)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并設計課堂問題及流程。
2.學生準備。要求學生收集跟《清明上河圖》有關的資料,并進行課前預習。
(三)教學重難點
掌握說明文的閱讀及寫作方法
(四)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環(huán)節(jié)——課前導入
步驟1:預習檢測。隨機點名,請學生分段朗讀課文,檢測學生預習情況。
步驟2:畫作欣賞。利用多媒體,向?qū)W生展示《清明上河圖》的畫作,并邀請若干學生根據(jù)自己課前預習的成果,為多媒體配“畫外音”,介紹《清明上河圖》的背景資料,并以此導入新課。
第二環(huán)節(jié)——課文研讀
步驟1:總結(jié)段落大意。教師要求學生自主閱讀課文,概括總結(jié)每個自然段的段落大意。
步驟2:講解說明方法。教師要求學生結(jié)對研讀課文,圈畫出每段所用的說明方法。
步驟3:梳理文章結(jié)構。教師要求學生開展小組研讀,給文章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并理清行文思路。
第三環(huán)節(jié)——合作探究
教師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針對以下問題進行討論。
①作者按照怎樣的結(jié)構和順序,圍繞“繁華”二字展開敘述?“夢回繁華”這個題目又有哪些深意?
②本文體現(xiàn)了說明文怎樣的語言特點?與普通說明文相比,本文的語言風格又有哪些獨到之處?請舉例說明。
③通過學習文本,對于我們的說明文閱讀和寫作有哪些啟示?對我們了解和傳承傳統(tǒng)文化又有哪些意義?
第四環(huán)節(jié)——學講活動
請各組學生將本組學習和討論的成果及心得講述出來。
第五環(huán)節(jié)——自主總結(jié)
請學生運用思維導圖,對本課所學內(nèi)容加以梳理和總結(jié)。
第六環(huán)節(jié)——布置作業(yè)
請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事物,仿照《夢回繁華》進行說明文的寫作。
(一)秉持“全人教育”理念,突顯教學綜合性
長期受到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我們在教學中通常會下意識地對于“三維目標”的重要程度進行排序,排序的結(jié)果自然是:知識目標居首位,能力目標次之,情感目標最后。顯然,這種教育理念與新課標理念是相悖的。在本課的教學中,筆者秉持“全人教育”的理念,將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并且通過科學的教學設計和合理的教學活動,實現(xiàn)了三者的融合。
(二)秉持“愉快教育”理念,突顯教學趣味性
歌德曾經(jīng)說過:“哪里沒有興趣,哪里就沒有記憶。”事實上,興趣的缺失不僅導致學生沒有記憶,更導致他們沒有了參與的熱情和探索的欲望。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筆者對于“興趣”的部分明顯考慮不足。事實上,說明文這種文體本身的趣味性就較弱,而《清明上河圖》的創(chuàng)作背景距離學生的生活較遠,藝術內(nèi)涵對于學生的欣賞能力要求也較高,這導致學生對于《夢回繁華》這篇課文很難提起強烈的興趣。然而,筆者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沒有充分考慮到這一點,沒有巧妙運用課堂游戲或故事情境為學生營造更為輕松的心理氛圍,沒能迅速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致使學生進入學習狀態(tài)的速度比較慢。針對這一情況,筆者在以后的教學中會秉持“愉快教育”的理念,尊重學生的心理需求,突顯教學的趣味性,增強教學的吸引力。
(三)秉持“以人為本”理念,突顯教學啟發(fā)性
新課標指導下的語文教學中,教師的角色定位不再是向?qū)W生傳播知識,而是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索知識,體驗知識,建構知識。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筆者秉持著“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通過“課前預習”“提問啟思”“合作探究”“學講活動”等方式,使學生在問題或任務的引導下展開思考,從而突顯教學的啟發(fā)性。比如,在“課文研讀”的“步驟3:梳理文章結(jié)構”這一部分的教學中,筆者向?qū)W生提出了以下問題,引導學生開展小組研讀,展開獨立思考:這篇課文從哪幾個方面介紹了《清明上河圖》?作者按照什么順序介紹的《清明上河圖》?我們能否根據(jù)前兩個問題的答案,為課文進行分段,并概括每段的段意?筆者提出的這三個問題,正是為了引導學生從結(jié)構與順序兩個層面對文章進行解讀,并在此基礎上,給文章劃分段落,概括大意??梢?,在本課的教學中,筆者秉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突顯了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學的啟發(fā)性。
(四)秉持“循序漸進”理念,突顯教學流暢性
一堂完整而高效的語文課,絕不僅僅是幾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簡單疊加,而是不同教學環(huán)節(jié)之間的相互配合與相互補充。在本課的教學中,筆者秉持“循序漸進”的教學理念,遵循“由簡單到復雜”“由單項學習到綜合研讀”“由教師引導到學生探究”“由基于教材到聯(lián)系現(xiàn)實”的順序,一步步引導學生展開學習與思考、體驗與探究,突顯了教學的流暢性。比如,課前預習及導入環(huán)節(jié)的背景資料,為課文研讀埋下伏筆,而課文研讀中由單段分析到整體分析,由結(jié)構分析到方法分析的過程,又為學生的合作探究打下基礎。同時,學生的合作探究除了幫助他們突破學習難點之外,也為接下來的學講活動和概括總結(jié)做好準備。如此一來,真正做到了環(huán)環(huán)相扣,穩(wěn)步推進,使整體教學流程呈現(xiàn)流暢而自然的特點。
總之,教學是一項需要永遠在學習中精進、在實踐中反思的偉大事業(yè)。因此,我們要對每一節(jié)課的設計理念、授課過程及教學成果進行再研究、再梳理與再創(chuàng)新。當然,書寫教學反思,并不是筆者對于這一課的教學思考的終點,而是展開新的思考的起點。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繼續(xù)堅持學習,堅持實踐,堅持反思,堅持做到精益求精。
作者簡介:江蘇省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樹人學校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