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園
摘 ?要:陳獻章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詩人。他對心學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使得明代由重程朱之理學而轉向重視心學,并且為后來王陽明心學思想的繁盛奠定了思想和理論基礎。他的教育思想貫穿在一生的講學活動中,對陳獻章的教育思想的研究對于現代的中學歷史教學也有著重要的研究意義。
關鍵詞:陳獻章;教育思想;中學歷史教學
陳獻章是明代上乘陸九淵,下起王陽明的重要學者。他一生沒有步入仕途,而是一輩子從事了講學活動,其教育思想對現代教學也有著很大的啟示。中學歷史教學面對青少年學生,是培養(yǎng)他們樹立正確價值觀、歷史觀的重要方式,從前輩的教育學者的教育思想中汲取營養(yǎng),希望能有助于其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以自然為宗”的學術宗旨
在陳獻章的教育哲學思想中,最為重要的就是他“以自然為宗”的學術宗旨。在他的思想體系中,他首先提出了“田地我立,萬化我出,宇宙在我”的關于世界的根本觀點。他認為萬事萬物都是由“心”而創(chuàng)造,強調“心”的主觀能動作用,頗有濃厚的主觀唯心主義色彩。他以“自然”為其修養(yǎng)目標,就是要達到一種沒有任何負擔、絕對自在的精神狀態(tài)。這是一種超乎自我、超乎宇宙的心理狀態(tài)。他常在自己的詩文中描寫有關“鳶飛魚躍”的場景,這正是他渴望自然的淋漓表現。這種“自然”的思想也融入到他的教學思想當中,體現在他教育學生的方方面面。
那么在當代的中學歷史教學中,我們同樣可以學習陳白沙的“自然”之法,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我們越來越要求學生不要“死讀書”,“讀死書”;同時也要求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能“一言堂”。故而在教學當中,我們要盡可能的尊重學生的自然發(fā)展原則,在其對歷史問題的認知上,要能夠盡可能的貼近學生年齡段所具備的認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將復雜的問題條理化,易于理解。同時,我們也要將“自然”融于課堂,每冊書之間的邏輯銜接、每一課之間的內容鏈接要自然;問題提出的難易程度要讓學生回答的自然;課程設計的內容調理也要自然。
學貴自得
陳獻章在通讀儒家之理與百家之言后,發(fā)出了這樣的感嘆:“夫學貴乎自得也。自得之,然后博之以典籍,則典籍之言,我之言也。否則典籍自典籍而我自我也” [1]在陳獻章眼中,自得之學就是不為外界事物所迷惑,不為世俗世界所影響,專心一志,向心內求得,進而掌握知識擴展學識。只要自我求得,再博覽典籍,就會發(fā)現典籍說的也就是我所想,如果沒有自我求得的過程,則不可能把典籍我之間產生共鳴,獲得學問。作為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陳獻章認為吾心即宇宙,通達內心,便可得知宇宙萬物之理。白沙先生在教育弟子時,尤為注意自得之學的教育。他在《贈彭惠安別言》一文中,就這樣強調:“自得者,不累於外物,不累於耳目,不累於造次顛沛,鳶飛魚躍,其機在我?!?[2]于心內求得萬物之理。此乃白沙之學別于他法的特殊之處。而在當代的中學歷史教學中,我們則可以把這種內心的“自得”轉化為自我的“自得”,不但可腦中思量、心中所想,還可以向外自己找尋答案,都可謂“自得”。
在教學中,我發(fā)現學生很容易成為“伸手黨”,在家中,伸手可來吃喝;在學校,伸手可得答案,越來越失去了自我找尋答案,自我探索的過程,對于一個問題,更加喜歡讓老師直接告知而不是自己動腦思考,如若能夠將陳獻章的“自得”思想實踐其中,則學生可以更多的思考問題,找尋問題的答案,“自得”之知識方可謂“真知識”。
學貴有疑
根據維果茨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在教學中我們要讓學生們學習的知識在他們蹦一蹦能夠得著的地方,而蹦一蹦的過程,自然也就會產生疑問,在自得之學的修習中,陳獻章尤為注重“疑”。這種疑是對知識事物保持懷疑的態(tài)度,既是對前人總結的質疑也是對固有觀念的質疑。他在與其得意門生張詡的書信中強調,學習貴在有所疑問,有小的疑問便有小的長進,有大的疑問便有大的長進,有所疑問,便有所覺悟。他在《示學者帖》中這樣說道:“疑而后問,問而后知,知之真則信矣。故疑者進道之萌芽也,信則有諸己矣?!?[2]充分表明了他對疑、知、道的關系。他認為有所疑問才會有所知曉,才是明道的開始,所以疑問乃是得道的始端。這兩個例子都可以充分說明白沙先生對于學貴有疑的重視。所以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我們也可以以問題為導向,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產生疑問,找尋答案,解決疑問,才能夠把知識理解的更為透徹。
因材施教
陳獻章作為一代教育家,在選擇教育的人才時卻沒有過多的要求,從官員學者至農仆之列,只要有意于學者,便傾囊相授。所以他的弟子門人不可謂不多。而且他在教學的時候主張根據不同的學習對象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對于一些資質不高的學生,也不強求他達到一定的高度,而是根據他的水平來判斷,循循善誘以達到領悟知識的目的。同時他也以身作則,讓學生有所效仿。他還了解每個學生的個性,能夠真誠坦率的對學生加以分析,讓他們了解自身的優(yōu)點和缺點,從何得到改正。經過他的悉心教導,他的學生大多有所成就,有的成為國家棟梁,有的成為和他一樣桃李滿天下的教育家,甚至還有文學家和藝術家,這與白沙先生因材施教的教學思想是離不開的。
在當代的學校課堂內,我們雖然不能針對學生們的個人愛好進行專門的教學,但是卻可以根據學生們的性格特點來引導其學習的過程,對于好奇心強善于提問的孩子,可以引導他們自己自己查詢問題,嘗試解答問題,并從旁協助。而對于性格文靜少言樂于思考的孩子,則可以對其提出難度稍高,需要仔細思考的問題,引導他們進行深入的學習。
參考文獻
[1] ?陳獻章集.孫通海點校[M]北京:中華書局,1987.
[2] (清)黃宗羲.明儒學案[M]北京:中華書局,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