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唯
摘 要:本文以“學科育人”為中心點,聚焦小學英語課堂中滲透“學科”和“育人”存在的失衡問題:教師重“學科”,輕“育人”,導致“育人”形式化,從而立足于教材和學生兩方面淺談應對策略。
關(guān)鍵詞:小學英語; 學科育人;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31? ? ?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20)10-054-001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基本職責,教師應該利用不同學科的特色優(yōu)勢進行育人。如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潛移默化滲透德育教育,下面談談我個人的做法。
一、小學英語教學中滲透學科育人存在的問題
(一)傳統(tǒng)應試教育影響,讓教師重“學科”輕“育人”
雖然國家已明確素質(zhì)教育的實施,但中高考都是選拔性考試,日常的教學狀態(tài)難免被應試現(xiàn)狀所左右,某些程度上會讓教師出現(xiàn)重“學科”輕“育人”的教學偏差,導致教育的片面性、狹隘性,使得學生無法得到全面發(fā)展。
牛津譯林版教材4B Unit5 Seasons Story time是詩歌體裁,教師在處理完文本后,通常會生成詩歌框架:In...,it is...We...We...We...,以此讓學生模仿說一說四季的特征,以及在不同季節(jié)的活動,從而表達對四季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愛。一堂課下來,學生對于學科知識進行了反復的操練與鞏固,但在此過程中,學生只做到了機械模仿,卻缺少了自主思考的空間。教師在教授學科知識之余,不妨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討論的方式,想一想還能如何對教師生成的詩歌框架進行拓展,以更好地描繪眼中的四季,也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小組合作能力。
一節(jié)好課不是單向?qū)W生傳遞知識,而是要注重對學生思維品質(zhì)的發(fā)展,避免重“學科”輕“育人”。
(二)情感教育的形式化及寬泛性,讓教師為“育人”而“育人”
情感既是英語教育的手段,又是英語教育的目的。除了情感教學問題出現(xiàn)的刻意、形式化,還有就是不合時宜的情感“育人”問題——寬泛表揚,如Good! Great! Perfect! Well done!等。課堂上學生正確回答問題,或者表現(xiàn)良好,老師基本都是用這些話給予贊揚。面對這些表揚用語,學生可能會有疑惑,他們到底哪里好?教師只是一味地為了讓學生能夠聽懂,鼓勵學生,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而采用了這些寬泛的表揚語,卻忽略了語言要有針對性。
情感教育的形式化及寬泛性,讓教師為“育人”而“育人”,使得課堂情感教育刻意而不自然,也無法真正成為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催化劑。教師在進行英語課堂教學時,不能為了進行德育教育而生搬硬套,導致課堂教學顯得生硬而不自然。當然,除了我,其他的很多老師也有這樣的問題存在,課堂教學中情感教學的出現(xiàn)不合時宜,為了所謂的“育人”而“育人”。但在我后來的課堂觀摩學習中,逐漸有所習得。在英語教學中進行情感教育一定要恰到時機,切忌形式化,要使得情感成為一種自然的流露。
二、在小學英語學科中真正體現(xiàn)學科育人價值的途徑
(一)鉆研教材,挖掘教材的育人內(nèi)涵
教材是學科教學的基本素材,是教師進行教學的重要資源。因此教師要精心鉆研教材,深入挖掘教材,在進行學科教學的同時,發(fā)掘其德育內(nèi)涵,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情感塑造,以實現(xiàn)其“育人”的價值。
在我歷次的課堂觀摩中,有一節(jié)課令我影響深刻。該課是3A Unit4 My family的復習課,復習詞匯father,mother,brother等詞匯,借助句型This is.../He/She is.../He/She can...介紹家人。上課老師以...and...,I love you.為情感主線,出現(xiàn)在每個環(huán)節(jié)的最后,貫穿整個課堂,讓學生在復習有關(guān)家庭的英語知識時,恰到好處地受到情感熏陶。這樣有助于學生在鍛煉口頭表達能力的同時,也給予了學生表達對家人的愛的渠道。深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我們平時對于自身情感的表達都是比較含蓄的,那么英語作為一門工具性語言,也有其人文性。孩子們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接觸西方文化,形成跨文化意識,在情感表達方面有所突破,也促進了學生思維能力的進一步發(fā)展。
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關(guān)注英語知識點的教授,而且要關(guān)注人的全面發(fā)展,關(guān)注學生知情意行統(tǒng)一發(fā)展。因此,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資源中隱含的德育內(nèi)涵,在學習英語中讓學生能夠不知不覺地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規(guī)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那么我認為,我們教師教書育人的目的就達到了。
(二)立足學生,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導者,而學生是課堂的主體。發(fā)揮好教師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程教學,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潛能和興趣,增強他們主動學習探究英語的激情。那怎樣才能有效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呢?
在教學中,表演示范更能體現(xiàn)英語的交際性和實用性。小學生具有明顯的向師性,且小學生的模仿能力強,渴望參與融入課堂。因此,教師可以提高自身素養(yǎng),做一個稱職的“導演”,把更多的課堂表現(xiàn)機會留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在此過程中不斷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樂于探究的能力,以此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
在我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在教授句型及對話的環(huán)節(jié)中,我通常會先進行示范,有時是單獨的教師示范,有時是邀請一名同學與我進行師生間的示范,然后再將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進行生生操練。在此過程中,教師只是一個“導演”,而學生才是站在舞臺中央的主角。學生通過自身的努力,在課堂上獲得成就感。這不僅能夠提高對英語學習的信心,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也能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文化品格和學習能力,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增強自我認同感。我想,學科育人也應是對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
鑒于小學英語教學中滲透學科育人存在的問題,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要兼顧到英語語言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兩大特征。注重學科教學的同時,不忘“育人”,引導學生品味英語文本背后隱含的思想與情感,并將這些思想和情感有機滲透到課堂的各個教學活動中,讓學生能夠不斷受到感染與熏陶,陶冶情操,升華情感,實現(xiàn)英語學科目標從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轉(zhuǎn)向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巧設任務,引導學生學會自我教育,學會做人。讓英語學科彰顯多彩的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