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活勞動能力是我們每個人所需要具備的,也是我們生存所必須要滿足的條件。在培智學校為了提高學生的生活能力,我們需要將此作為一項教育內容,以提高智障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和生存能力。對于培智學校的學生來說,大多是因為大腦受損而失去了認知和溝通能力,使得他們的社會生存能力比其他健康學生要低些。因此,培智學校的任務就是將引導和教育學生基礎知識,并努力提高學生的生存能力,使得其逐漸能夠進行自主活動。
【關鍵詞】培智學校;學生生活;勞動能力
引言
對于智力障礙的學生來說我們無法要求他們能夠向正常人一樣學習和生活,但是他們也需要得到教育和培養(yǎng)。因此培智學校的教育就顯得十分重要。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特殊教育,特殊教育的目標也是社會賦予學校的使命。主要是提高智障學生的生活能力。在傳統(tǒng)教育中忽略了對智障兒童的潛能的激發(fā),使得他們在一種被受到保護的狀態(tài)中生活,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交技能沒有得到有效提高。本文就培智學校對學生生活勞動能力的培養(yǎng)進行分析,并提出相關的策略。
1.開展集體活動
讓學生能夠在一個相對和諧的環(huán)境中學習。對于智障學生來說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不足,只能對形象化的生活有所認知,觀察和接受直觀性的知識。因此,教師在教育這類學生的時候需要,應該以直觀的生活化的教育為主,逐漸提高學生對事物的認知。在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多開展一些有關實踐性的活動。比如“六一”、“元旦”表演活動、生活技能比拼等。在教育過程中,為了能夠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師需要做好針對性的指導和教育,幫助提高學生的凝聚力。以及促進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肢體協(xié)調。為了能夠讓學生的生活能力得到提高,教師在教育學生的時候,還需要鼓勵學生的進行勞技鍛煉或者互相幫助同學。增加學生的情感教育,提高學生的責任意識。以實踐活動為載體,使學生個人能力能夠得到相應的鍛煉。
2.構建勞動平臺
為了促進智障學生的生活能力的提高,教師需要將生活與教育連接起來。將對智障學生的教育融入到生活中,提高學生的生活勞動能力。因此,教師在教育學生的時候要以學校、學生家庭、以及課外活動場所為主要活動平臺,培養(yǎng)學生的生活勞動能力。主要讓學生能夠自主完成洗漱、進食、穿衣、整理床鋪等,教育學生處理好自己生活中的事情。利用勞技課和日常生活來鍛煉學生,使得學生能夠進行自主活動。家庭和學校都是培養(yǎng)學生生活勞動的場所,只是側重點不同,學校要抓住機會,提供給學生一定的活動平臺,家庭也需要在生活事物中鍛煉學生的個人生活能力。
例如,當班級有過生日的學生的時候,我們可以鍛煉學生“分蛋糕”的能力。將蛋糕呈現出來,然后教師再給學生準備相應的材料。如塑料切刀,泡沫碗等,然后由學生自己進行分割蛋糕。并將每一塊蛋糕分給同學。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在一邊指導,以讓學生圓滿完成任務,當學生在進行這一系列的活動的時候,學生的個人能力也得到了相應的鍛煉。又比如,學生在家里的時候,家長可以指導學生完成簡單的家務事。如掃地、洗碗、曬衣服等。這樣,經過對學生的不斷鍛煉,學生的生活技能就會有所提高。
3.拓展情境,提高學生生活能力
在教育學生的時候我們可以對低年級的學生的進行引導,鼓勵其自己整理生活用品,為了加強對學生的教育,可以采用生活化的情境,對學生加以教育。如在上《禮貌的孩子》的時候,我們可以依據教材,將教材中的場景進行模擬,為了讓學生能夠向小紅學習,在上課之前,當學生和父母告別的時候,我們可以以這個場景教育學生,引導學生的做一個懂禮貌的好孩子。以生活中真實的情境為依托,可以加強學生的對知識的理解,促進學生的認知,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
在實際教育過程中,我們也可以利用一些小道具等,為課堂生活提供一些仿真環(huán)境,利用實踐活動,來提高學生的認知。例如,在《買書》這一課的時候,在這一課時候,我們將買書的步驟和方法教給學生,并讓學生進行演練。為了達到真實的效果,我們可以將書本擺放成新華書店的樣子,再展示給學生真實的書本,營造一個真實的場景,提高學生的買書的能力。為了能夠提高學生的辨別能力,和促進學生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意識,教師將有質量的書籍放在新書中,并讓學生進行挑選,當學生選到質量不好的書籍的時候,我們要教育學生有不要的權利或者有挑選的權利。通過這種方式提高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中維護自己的權益。此外,教師通過貼標簽的方式,讓學生按照不同的分類進行選購書籍。只有當學生能夠真正具備相應的能力的時候,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才有可能完成這一系列的流程,從而選購自己真正想買的書籍。
4.結束語
總而言之,智障兒童因為承受著腦力發(fā)育的不足問題,我們在教育學生的時候需要多一點耐心,要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生活能力。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使學生在接受后天治療的時候能夠逐漸提高各個方面的能力,減輕家庭的負擔。
參考文獻
[1]戴海香.培智學校學生生活勞動能力培養(yǎng)初探[J].現代特殊教育,2019,(17):62-63.
[2]孫小霞.培智學校生活適應課教學之我見[J].甘肅教育,2020,(6):187.
[3]宋曉丹.立足生活——培養(yǎng)智障學生社會適應能力[J].人文之友,2018,(13):12. DOI:10.3969/j.issn.2096-4684.2018.13.011.
[4]陳麗琴.培智學校生活適應校本課程開發(fā)探究與思考[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9,(10):194.
[5]陳玉紅.新時期培智學?!白甙嘀平虒W”實踐探索[J].現代特殊教育,2019(09):67-69.
[6]朱靜.淺談培智學校信息技術教學的有效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9(17):159.
[7]葉永楠.培智課堂教學目標的設定[J].黑河教育,2019(04):63-64.
作者簡介:馬林鋒(1976.11-),男,漢族,陜西渭南人,本科,中學一級,研究方向為培智學生勞動技能和生活適應培養(yǎng)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