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勇
【摘 ? 要】讀短篇小說,可以嘗試運用問題驅動的方式進行文本解讀,以此獲得多重視角下的閱讀體驗。以《窮人》為例,可對課文中的環(huán)境描寫、細節(jié)描寫、心理描寫、對話描寫等提出問題,根據(jù)問題深入解讀文本,完成信息提取、分析、整合和推論,從而更好地感知人物形象,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關鍵詞】問題驅動;文本解讀;統(tǒng)編教材
短篇小說篇幅有限,作者往往只保留必不可少的環(huán)境、語言、心理等描寫和最為精彩的情節(jié)。因此,讀短篇小說,可以針對其特點,借助問題,獲得多重視角下的閱讀體驗。下面就以統(tǒng)編教材六年級上冊《窮人》一課為例,嘗試運用問題驅動的方式進行文本解讀。
問題一:指向環(huán)境描寫
小說中的環(huán)境描寫只是為了營造氛圍、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嗎?——在物質貧窮與環(huán)境惡劣的雙重對比下凸顯精神的富足。
《窮人》開頭兩個自然段先后寫了屋外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屋內溫馨的家庭環(huán)境、極差的物質條件(通過桑娜的心理獨白呈現(xiàn))。讀這一部分,讀者能夠直觀感受到自然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營造氛圍,進而體會到桑娜勤勞、關心丈夫的特點。容易被讀者忽略的是:托爾斯泰為什么把自然環(huán)境、家庭環(huán)境、物質條件三者放在一起?“沒什么可抱怨的”提供了一條思維通道——只要丈夫安全歸來,只要孩子們健健康康,什么都可以忍受;為了丈夫和孩子們,得把這個家打理得更加溫暖舒適。此時,再讀“五個孩子正在海風呼嘯聲中安靜地睡著”“不論冬夏都光著腳跑來跑去”等詞句,腦中會出現(xiàn)另一片天地:屋外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極差的物質條件與屋內溫馨的家庭環(huán)境形成雙重對比,彰顯了桑娜的樂觀。若是再把鄰居西蒙家的環(huán)境與之對比,那么這種樂觀將更為明顯。
問題二:指向細節(jié)描寫
是否只需要關注某個細節(jié)而忽略句段間的邏輯關系?——從細節(jié)描寫深處發(fā)現(xiàn)人性的良善與母性的光輝。
桑娜用頭巾裹住睡著的孩子,把他們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厲害,自己也不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但是覺得非這樣做不可。她把兩個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讓他們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連忙把帳子拉好。
以上是《窮人》第8自然段,上承桑娜去鄰居家探望發(fā)現(xiàn)西蒙已死,獨留兩個“呼吸均勻而平靜,睡得正香甜”的孩子,下接桑娜未經丈夫同意抱養(yǎng)兩個孩子后的內心獨白。全段共三句話,有四處細節(jié)描寫:“用頭巾裹住睡著的孩子”“心跳得很厲害”“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把帳子拉好”。從中讀出桑娜善良的性格特點自然沒有問題。其實,真正值得關注的是托爾斯泰是如何精心安排這些細節(jié)描寫的。
文段第一句話只是交代了一個事實:桑娜把兩個孩子抱回了家。除了“用頭巾裹住”這一細節(jié),沒有其他修飾。為什么要加上“用頭巾裹住”這一細節(jié)?原因在文章第3自然段中——“桑娜站起身來,把一塊很厚的圍巾包在頭上?!鄙D燃沂重毟F,按照常理推測,圍巾是不會很厚的。原文中偏偏用上“很厚的圍巾”,一方面印證了屋外寒風呼嘯,另一方面則落在“用頭巾裹住睡著的孩子”這一細節(jié)上。文段第一句讓讀者看到了母性光輝的閃現(xiàn)。
“心跳得很厲害”出現(xiàn)在“用頭巾裹住睡著的孩子”之后,恰好說明了桑娜前面的行為是身為五個孩子的母親的一種本能反應。那一刻,桑娜沒有想到丈夫是否會同意,沒有想到家里能否養(yǎng)得起這兩個孩子?!白约阂膊恢罏槭裁匆@樣做”進一步強化了這種母性?!暗怯X得非這樣做不可”用轉折加雙重否定句式一下子讓桑娜的光輝形象定格了!
文段第三句的前半句已經寫了“她把兩個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后面為什么還要加上“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的細節(jié)?換作別的母親,未必會把曾和死人睡在一起的孩子與自己的孩子放在一起。托爾斯泰讓桑娜這樣做了,讀者哪怕想到了這一層,心里也沒有任何不舒適,因為文段前面兩處細節(jié)描寫已經讓桑娜展現(xiàn)了人性的良善與母性的光輝。這是匠心之筆!末尾,托爾斯泰又加上“又連忙把帳子拉好”一句。其一是怕孩子們凍著,照應環(huán)境的同時再次印證母性;其二是照應“心跳得很厲害”,桑娜還沒有想好怎么跟丈夫說這件事。
短短三句話,把桑娜身上的良善、母性和緊張的心理刻畫得淋漓盡致。
問題三:指向心理描寫
解讀《窮人》的心理描寫的密鑰是什么?——關注突發(fā)事件下人物的心理波動規(guī)律,找到“生活的影子”。
①桑娜沉思:丈夫不顧惜身體……不過,孩子們都還健康,沒什么可抱怨的。
②“沒有一個人照顧她?。 鄙D纫贿呄胍贿吳昧饲瞄T。
③“寡婦的日子真困難??!”桑娜站在門口想,“孩子雖然不算多——只有兩個,可是全靠她一個人張羅,如今又加上病。唉,寡婦的日子真難過?。∵M去看看吧!”
④“喂,西蒙!”桑娜喊了一聲,心想,莫不是出什么事了?她猛地推開門。
⑤她的心跳得很厲害,自己也不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但是覺得非這樣做不可。
⑥她忐忑不安地想:“他會說什么呢?這是鬧著玩的嗎?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夠他受的了……是他來啦?……不,還沒來!……為什么把他們抱過來???……他會揍我的!那也活該,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頓也好!”
⑦“不,沒有人!天啊,我為什么要這樣做?……如今叫我怎么對他說呢?……”桑娜沉思著,久久地坐在床前。
心理描寫貫穿《窮人》全文。上述這幾處心理描寫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前面四處為第一階段。在這一階段,桑娜的心理活動主要為擔心丈夫生命安危和鄰居生活艱難。其特點是思維條理清晰、邏輯清楚、焦點明確。
第五處為第二階段,是桑娜心理活動的轉折點,因為未經丈夫同意抱養(yǎng)了西蒙的兩個孩子,“她的心跳得很厲害”引發(fā)了讀者諸多猜想。
隨后兩處心理描寫為第三階段,桑娜的心理活動可謂波濤起伏,一會兒懷疑自己的行為有點“鬧著玩”,一會兒擔心丈夫不同意自己的行為,一會兒害怕丈夫回來了,一會兒擔心丈夫知道了她的行為會揍她一頓,一會兒想著怎么消減丈夫內心的怒火……“抱養(yǎng)西蒙的兩個孩子”這一關鍵事件使得桑娜的思維反復跳躍,混亂無序。然而,在這種無序跳躍中,桑娜抱養(yǎng)兩個孩子的決心是始終不變的!“揍我一頓也好”說明桑娜寧愿挨揍也不愿意把兩個孩子送回去,“如今叫我怎么對他說呢”意味著桑娜的思維逐漸集中到了丈夫能否承受得起養(yǎng)家糊口的重擔上。
僅從刻畫桑娜這一人物形象角度考慮,文章寫到第11自然段就算完成了。文章后半部分的筆力都下在了漁夫身上,刻畫人物的亮點不在于心理描寫,而在對話上。梳理《窮人》全文的心理描寫,其直觀展現(xiàn)了突發(fā)情況下人物的心理變化。這也體現(xiàn)了小說有“生活的影子”的特點。
問題四:指向對話描寫
為什么最后是漁夫說出了“得把他們抱來,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從人物對話中看出角色言語方式的差異。
從第12自然段開始,課文進入了對話階段。要讀懂人物對話與心理活動,關鍵在于“兩個人沉默了一陣”上。該段將桑娜和漁夫的對話分成了前后兩個明顯不同的階段,每個細節(jié)都值得細細揣摩。
第一階段,漁夫拖著被撕破了漁網(wǎng)走進屋子,率先開口說話,妻子的反應是——“‘哦,是你!桑娜站起來,不敢抬起眼睛看他?!睆淖x者的角度看桑娜的反應理所當然,從丈夫的角度看妻子的反應就有點不正常了。丈夫繼續(xù)和妻子對話,妻子反問丈夫“魚打得怎么樣?”丈夫剛剛死里逃生,妻子卻對丈夫的安全絲毫不問,此時丈夫不可能一點沒覺察到妻子的異常。對于妻子的提問,丈夫的回答看似平淡無奇,實則奧妙無窮,首先抱怨了一陣天氣之惡劣,接著慶幸“總算活著回來啦”。這句話就值得玩味了——丈夫夜晚冒死在海上打魚,妻子怎么也不該問“魚打得怎么樣”吧。停頓一會兒后,丈夫終于說出了心中的疑惑:“……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漁夫一定發(fā)現(xiàn)了桑娜的異常!妻子在丈夫的點撥下,終于開始意識到了自己語言不當,說出了“我可替你擔心呢”。從丈夫推門進屋到兩個人陷入沉默,對話的主動權始終掌握在丈夫身上,而且始終圍繞“天氣”這一主題,可見丈夫突然歸來讓本就心里慌亂的妻子更加慌亂。
“得把他們抱來,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這句話要從漁夫嘴里說出來,就必須留出緩沖的時間。于是,“兩個人沉默了一陣”——讓桑娜調整心理。沉默中,桑娜在想什么是可以確定的,而漁夫在想什么可就不確定了。
桑娜調整好心理后,開始掌握對話主動權——“‘你知道嗎?桑娜說,‘咱們的鄰居西蒙死了?!边@句話大有深意,試對比以下幾種形式。
●桑娜說:“你知道嗎?咱們的鄰居西蒙死了。”
●“你知道嗎?咱們的鄰居西蒙死了?!鄙D日f。
●“咱們的鄰居西蒙死了,”桑娜說,“你知道嗎?”
“你知道嗎?”的作用在于把丈夫從內心世界拉回來。當丈夫的好奇被恰如其分地調動后,提示語“桑娜說”把一句話分成兩個部分,形成停頓。丈夫迫切想知道妻子的異常時,“咱們的鄰居西蒙死了”給丈夫的心靈以震撼。這是妻子主導話語的第一步。丈夫果然滑入了妻子的思維軌道——“哦?什么時候?”妻子的回答巧妙極了。按常理說,“我也不知道,大概是昨天”就已經回答了丈夫的疑問,妻子卻沒有就此打住,緊隨其后的是——“唉!她死得好慘?。蓚€孩子都在她身邊,睡著了?!薄鞍Α边@個語氣詞再次敲在了丈夫心上,西蒙的死亡之凄慘與兩個孩子睡眠之安穩(wěn)形成鮮明對比。最有力量的是后面一句——“他們那么小……一個還不會說話,另一個剛會爬……”欲言又止,卻又恰到好處地描繪了兩個孩子之可憐,同時給丈夫留下了想象與思考的空間。末尾,作者說“桑娜沉默了”,這意味著這次沉默是妻子有意的,有意的沉默讓丈夫不自覺地邁出了第二步:在同情的基礎上正視兩個孩子的問題!
漁夫皺起眉,他的臉變得嚴肅、憂慮?!班?,是個問題!”他搔搔后腦勺說,“嗯,你看怎么辦?得把他們抱來,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哦,我們,我們總能熬過去的!快去!別等他們醒來?!?/p>
這一段首先寫漁夫的神態(tài),“皺起眉”“臉變得嚴肅、憂慮”描繪了漁夫一瞬間的心理變化;接著用動作和語言刻畫漁夫作為男性角色的鮮明形象,與前文桑娜的語言進行對比,托爾斯泰同樣用提示語把語言分成了兩個部分,但說話的方式完全不同?!班?,是個問題!”這是說漁夫還在思考中,思考好了后漁夫便一口氣說出了自己內心的全部想法?!班?,你看怎么辦?”——只是隨口一問。“得把他們抱來,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這是他的解決辦法。“哦,我們,我們總能熬過去的!”——這是擔心妻子不同意自己的決定?!翱烊?!別等他們醒來?!薄@是行動。緊湊自然的表述中,漁夫樸實善良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桑娜的想法和決定就這樣從漁夫嘴里說出來了!
從刻畫漁夫樸實善良的角度看,小說到此也算結束了。然而,課文后面還有三段話。
但桑娜坐著一動不動。
“你怎么啦?不愿意嗎?你怎么啦,桑娜?”
“你瞧,他們在這里啦?!鄙D壤_了帳子。
看著“桑娜坐著一動不動”,漁夫慌了,這時的慌亂一定會讓讀者會心一笑,真是有趣極了。面對丈夫的慌亂,妻子只有簡簡單單的一個動作和一句話。但這簡單的動作和話語卻讓人覺得課題中“窮人”的含義是多么豐富啊!
(湖北省武漢市光谷豹澥第一小學 ? 4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