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隨
摘 要:1947年印度獨立后,印度社會的變革促進了藝術語言的變革。曾主導印度畫壇的印歐學院寫實主義教學體系已逐漸僵化,不能滿足獨立后印度藝術教育發(fā)展的需要,印度藝術教育也力圖擺脫“西方話語范式”,期望建立屬于印度的現(xiàn)代藝術教育體系,印度在藝術教育體制和教師培養(yǎng)方面面臨多重困境。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印度現(xiàn)代藝術教育也在不斷發(fā)生著轉變以適應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
關鍵詞:印度;現(xiàn)代藝術;藝術教育;傳統(tǒng);現(xiàn)代
中圖分類號:G26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866(2020)20-00-02
一、歷史遺留下的藝術教育體制不完善
20世紀上半葉印度藝術教育還沒有具備完整的藝術教育系統(tǒng),或者是說屬于印度本土教育的藝術體系,這與其重嚴的歷史遺留問題有關,而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多重文化沖擊和印度藝術教育自主權的不斷缺失有關。
印度教育歷史較為復雜,古代印度的教育系統(tǒng)是基于宗教修行修建的教會學校、佛教寺院和部分國家資助的公立大學,直到英式教育體系的到來,改了印度的結構和教育觀念,包括藝術家的身份、藝術家與社會的關系、公共藝術和個人藝術的關系、宗教和世俗藝術等,英國不僅全力推行英式教育,且不斷對于具有宗教意識形態(tài)的私立學校和具有世俗觀念的公立學校進行整合,擴大印度教育的接受面。獨立前夕,印度一直延續(xù)的基本都是英國的教育模式。獨立以來,印度的教育一直強調科學和數(shù)學比人文學科更優(yōu)越,對物質和國家的成功更重要,大多數(shù)研究幾乎都集中在教育的經濟學和政策、社區(qū)發(fā)展方面。印度藝術在教育領域占有很小的篇幅,并且呈現(xiàn)出逐漸被邊緣化的趨勢。
在藝術認知方面,有著深刻的傳統(tǒng)烙印,“接受土著藝術(部落藝術)和傳統(tǒng)藝術被認為是最‘真實的藝術表達,任何超越一般意義上的‘其他的東西都是對‘他者的盜用,因此就是一種不那么真實的藝術表達?!边@種帶有極端色彩的藝術觀點,直接影響到了藝術的發(fā)展,遲滯了印度現(xiàn)代藝術發(fā)展的腳步。從歷史來看這可以看作是20世紀初孟加拉文藝復興運動影響下的不良反應,獨立前期,孟加拉畫派竭力復興印度本土藝術,不斷強調印度的“民族性”和“精神性”,在英式現(xiàn)代藝術教育的全面沖擊下可以看作是可以與印歐學院抗衡的一種學院體系,是印度藝術教育工作者對民族傳統(tǒng)藝術的守護,但在獨立之后,如果仍然堅持以這種教育模式為主導,則可以看作是一種對印度現(xiàn)代藝術教育發(fā)展的阻礙。[1]
二、現(xiàn)代藝術教育模式下教師培養(yǎng)機制缺失
在英國統(tǒng)治時期,印度的藝術教育喪失自主權,前期完全在英當局的主導下開展藝術教育,而英方則是將本國教育模式完全遷移過來,包括教學官方語言由印地語變?yōu)橛⒄Z,在教學內容上,大量刪減印度本土美術課程,帶之以西方現(xiàn)代主義藝術,教授的多為西方現(xiàn)代觀念,在實踐領域沒有設置多種課程,導致學生的實踐能力不足,而教師基本也都是英國藝術家,應該講,從這個時候開始,印度現(xiàn)代藝術教育在教師培養(yǎng)隊伍上不僅出現(xiàn)了斷層,也缺乏相關機構的支持。[2]
英國在印度南部設立了馬德拉斯藝術工業(yè)學校等藝術學院,以“提高當?shù)厝藢ι畹膶徝榔肺丁?,不過英當局的初衷并不是要培養(yǎng)印度現(xiàn)代藝術家,而是想培訓出一些藝術工匠,為英國在印度推行英式教育服務,但是這一舉措也推動了當?shù)毓I(yè)藝術的發(fā)展,城市里的學生經常將自己設計的作品交給這些工匠完成,從而獲得榮譽。從這里可以看出一個問題,一些城市藝術學院在藝術教育課程中并不會設置相對的生產技術課程,導致這些學生只停留在了設計層面,一些簡單的工藝品并不能進行獨立制作,在當時,這可以看作是一種藝術教育和教師引導上的缺陷。[3]
20世紀初,隨著民族主義意識的覺醒,一些與英式教育相悖的印度傳統(tǒng)教育機構建立起來,比較著名的有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在孟加拉建立的“山丁克坦”(Shantiniketan)社區(qū)學校,試圖阻止印度教育體系脫離其古老的文化根基,并且對中國和日本藝術美學進行吸收,這意味著印度知識課程對歐洲意識形態(tài)的排斥。印度的藝術教育成為印度的政治工具。這些“最初的、有影響力的藝術學校的教學方法和風格是基于進步團體領導人的政治發(fā)展而來的”。其中的最主要的是在獨立之前建立的機構,它們作為過渡力量,在20世紀印度藝術的形成中發(fā)揮了最大的影響。孟買的J.J.藝術學院(J.J. School of art in Bombay)學習了進步藝術團體的觀念,教授學生歐洲現(xiàn)代藝術風格,尤其是繪畫,同時涉及民間習俗和土著文化。這些藝術家將歐洲的立體派、野獸派和象征主義風格融入到他們自己的印度情感和影響中,創(chuàng)造出一種獨特的原創(chuàng)風格。盡管這個進步派在20世紀40年代和50年代作為一個群體存在的時間很短,但他們作為現(xiàn)代印度藝術的代表人物,在整個印度乃至整個印度以外的地區(qū)都受到了人們的關注。1930年,印度美術和工藝品協(xié)會(AIFACS)成立;1950年代,國家現(xiàn)代藝術畫廊(NGMA)成立;1942年,德里理工學院成立,這是一所培養(yǎng)藝術家的學校 ,后來成為德里藝術學院,隸屬于德里大學。盡管德里的藝術界通過AIFACS和NGMA互相支持,建立了一個藝術市場,但對這個教育機構的支持卻很少。20世紀50年代以后,年輕有為的藝術家們在這里授課,幾乎沒有外部支持,藝術教育者和學生的教育依賴于個人的努力。
三、國家支持和教育模式方面的轉變
盡管印度藝術教育體制不完善和教師隊伍培養(yǎng)體制缺失,但印度現(xiàn)代藝術教育依然蓬勃發(fā)展,這與經濟全球化下,印度經濟的快速增長和藝術交往面的擴大是密切相關的,體現(xiàn)在政策上就是國家加大對藝術項目的支持力度,教育機構增加藝術教育課程,完善教育模式,增強藝術學科與其學科的互動性,積極與外國大學開展合作辦學,培養(yǎng)專業(yè)人才;藝術教育工作者有了更多的資金支持藝術創(chuàng)作和學習,提升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從在教育認知上也發(fā)生轉變,由以教授知識為主,轉變?yōu)橐詣?chuàng)作引導為主,在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的專業(yè)能力,提升學生對藝術的認知能力。
印度歷史上有兩件事改變了印度藝術教育的面貌,首先是在殖民時期的印度建立了歐洲風格的學校,他們的教學和藝術展示系統(tǒng)將藝術贊助從王室中轉移了出來,更多的爭取到了社會的贊助。第二個攝影技術的引入改變了傳統(tǒng)藝術教學方法,機械印刷促進了藝術圖像的生產,神話、小說、民族主義和現(xiàn)實生活一起形成了印度藝術視覺領域。20世紀末,印度在文化和經濟上的發(fā)展都超過了70年代和80年代,國家有了更多的資金支持藝術的發(fā)展,政府一直通過資助博物館、畫廊和展示傳統(tǒng)藝術節(jié)日來促進藝術發(fā)展。提升藝術教育在大學、中學、小學、私立美術機構的地位,增加新的藝術出版社如art India、art & Deal、art等,舉辦年度國家藝術展覽和承辦世界性的藝術展覽、學術論壇等。一方面是為了積極爭取國外的藝術話語權,另一方面是不斷滿足中產階級和上層階級的藝術消費,這也間接擴大了人們對藝術的興趣,進一步認識到藝術在國家經濟發(fā)展和人民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教育機構在教育政策和教育課程方面多了多重調整,藝術教師的身份逐漸發(fā)生改變,由教學到引導藝術創(chuàng)作,教師不再是政策的被動接受者,而是話語的積極指導者。
傳統(tǒng)的印度藝術教育就像西方大師工作室的學徒制一樣,是建立在一個系統(tǒng)的基礎上的,一個大師決定教學風格和內容,學徒只能嚴格學習,這種模式容易就僵化。雖然印度藝術教育的歷史很大程度上是由印度藝術學校的教學方法構成的,但這在某種程度上表明印度藝術教育不可能打破學科之間的界限。但是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顧問理查德·a·恩格爾哈特指出:“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當藝術被用作教育工具時,藝術教育的益處會成倍增加,這就是“藝術教育”(art -in- education)的方法,通過這種方法,藝術被用作教育學生其他學科的工具。這種方法超越了藝術教學或將藝術科目納入課程(藝術教育),盡管技術技能和審美也在這個過程中學習”。所以這也為印度藝術學科與其他學科增加了互動性,形成交叉學科,促進印度現(xiàn)代藝術教育的發(fā)展。
四、結語
20世紀印度現(xiàn)代藝術教育之路盡管相當坎坷,但是在全球化的影響下,其教育質量和教育規(guī)模還是有了質的飛躍,這得益于國家支持和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值得注意的是,在藝術教育中教師還要加強對學生的引導,樹立正確的藝術課程觀念,教授學生學習藝術歷史,要讓學生了解不同的藝術傳統(tǒng),讓他們意識到那些發(fā)生在過去的事件和藝術家如何進行思考,如何創(chuàng)作作品,意識到這些作品的重要性,但很多時候學生并沒有真正意識到這一點,學生們所關心的是他們在考試中如何取得好成績,在某種程度上,這并沒有傳達出一種正確的信號,即“理解藝術史對于每個學習藝術的人來說都是絕對必要的,藝術、文化、傳統(tǒng)和藝術史是密不可分的”,這不是印度獨有的問題,中國與印度曾有著相似的歷史狀況,印度20世紀所面臨的的藝術教育困境仍然值得我們思考,而其所進行的相應轉變也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
參考文獻:
[1]Ganesh,K,& Thakkar,U. Culture and the making of identity in contemporary India[M]. New Delhi, India: Sage Publications.2005.
[2]Kramrisch,S. The art of India: Traditions of Indian sculpture, painting and architecture[M]. New Delhi, India: Orient Book Distributors.1987.
[3]Kumar,K. Education and society in post-independence India: Looking towards the future[M]. Edinburgh, UK: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Centre for South Asian Studies.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