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碧峰
摘要:高中階段作為學生數學知識學習的關鍵時期,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為學生提供高效的方法,從而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本文主要從數學學習中“錯題集”的應用價值以及應用措施進行詳細探究,希冀能為數學教學工作的開展起到一定啟示作用。
關鍵詞:高中數學;“錯題集”;應用價值
中圖分類號:G633.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20)04-0158
新課改下的高中數學教學要求不斷提高,教師為促進學生高效學習數學知識,需要從創(chuàng)新的角度出發(fā)實施教學措施。發(fā)揮“錯題集”的作用,為學生數學知識學習提供幫助,也能有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
一、高中數學學習中“錯題集”的應用價值
1.有助于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板e題集”的應用是促進學生提高數學知識學習效率的重要保障,學生在數學知識學習中,由于各種因素影響常常會出錯,而“錯題集”正是將學生在學習中的錯誤集中起來,將學生學習中的薄弱點以“錯題集”的方式呈現(xiàn),學生在觀看后就能加深印象,避免后續(xù)的學習出現(xiàn)同樣的錯誤,從而提高學生數學知識學習效率。
2.有助于學生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高中階段的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非常重要,學生在“錯題集”的科學應用下,能形成總結錯誤的經驗,有助于學生在錯誤的把握上更加的準確,促進學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學習中的錯誤,從而針對性強化,這就能為學生良好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二、高中數學學習中“錯題集”的應用措施
高中數學學習中應用“錯題集”并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不同的學生在學習中的錯誤不同,所以結合學生的需求建立“錯題集”就顯得比較重要,應從以下幾點加強重視。
1.“錯題集”的科學建立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應用“錯題集”有助于提高學習能力,而“錯題集”的建立過程是比較重要的,這就需要教師從多方面進行考慮和優(yōu)化。明確“錯題集”建立的目的是比較重要的,“錯題集”不是只為收集錯題型而準備,建立時要明確目標,這樣才能真正為學生高效學習數學知識,以及利用好“錯題集”而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構建的時候分步驟的實施,選擇錯題的時候要抓住要點,結合不同學生的學習薄弱點建立相適應的錯題集,將典型題以及易錯題等分類建立。選擇錯題后就要注重就錯題進行分析,就題目加以解答以及注釋,結合錯題范圍使用不同方法,促進學生形成強化的學習意識。
2.“錯題集”的應用方式
數學學習中對“錯題集”的應用要采用科學有效的方式才能發(fā)揮“錯題集”的積極作用。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時候,常常會發(fā)生一個題型多次出現(xiàn)錯誤的現(xiàn)狀,主要是學生沒有就錯誤的題型進行整理收集反思,使得錯誤一而再的出現(xiàn)。對于普通的錯題學生要把原有的題目抄錄下來,并檢驗自己對錯題的理解以及掌握狀況,進一步強化鞏固。這樣的“錯題集”形式能記錄自己發(fā)生錯誤的原因,加強學生對錯題的認識,再遇到同樣類型題型的時候就不會再出錯。而對于敘述性長的題型記錄時候,就要注重歸納總結主要內容,做好重要信息記錄整理的工作,節(jié)約時間,提高錯題收集的效率。
3.分析優(yōu)化發(fā)揮“錯題集”的價值
數學學習當中學生在對“錯題集”的實際應用過程中,要有思路有步驟的開展,在錯題的關鍵位置做標注,找到解題規(guī)律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經典的題型就要標注解題方法,只有掌握了方法策略才能為后續(xù)的學習打下基礎。如對于容易發(fā)生的錯題,將解題的關鍵準確把握,對于自己錯誤的原因進行分析總結。如函數的知識點學習中,就要歸納找到容易發(fā)生錯誤的原因,如分段函數單調性問題,忽視分界點函數值比較,對于分段函數各段取值范圍沒有注重等,通過詳細的分析找到其中的原因,進行總結歸納,這樣就能明確錯誤的原因,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總而言之,高中階段作為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比較重要的時期,教師在實際教學當中要充分注重方法的創(chuàng)新應用,為學生高效學習數學知識打下基礎。通過將“錯題集”在數學教學當中加以應用,為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提供良好的幫助,也能為數學教學質量和效率的提高起到促進作用,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水平。
參考文獻:
[1]胡大妹.“錯題集”在高中數學學習中的運用[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14):126.
[2]唐凌峰.錯題集在高中數學學習中的合理使用分析[J].中外企業(yè)家,2018(15):128.
[3]張旺林.“錯題集”在高中數學學習中的運用分析[J].經貿實踐,2019(23):244.
[4]宋小林.“錯題集”在高中數學學習中的效用探析[J].數學教學通訊,2019(15):20-21.
[5]胡嘯天.“錯題集”在高中數學學習中的運用[J].亞太教育,2019(3):52.
[6]陶宏.“錯題集”在高中數學學習中的運用探析[J].數學學習與研究:教研版,2019(9):37.
(作者單位:浙江省諸暨市湄池中學311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