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怡 鄭靈珍
摘 要:傳統(tǒng)教學模式弊端漸顯,已不能再滿足社會進步的需求時,教學模式的更新是必要的。而教學互動的出現(xiàn)成功地將“以老師為中心”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轉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新型教學模式,彌補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不足。本研究以昆陽鎮(zhèn)一小六年級學生為例,通過問卷調查法與訪談法,發(fā)現(xiàn)教學互動可以促進小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提高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發(fā)展小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以及培養(yǎng)小學生掌握和應用知識的能力。因此,小學英語教師在課堂中應適當設計一些游戲環(huán)節(jié)、插入英語情景劇表演等來提高課堂效率。
關鍵詞:傳統(tǒng)教學模式;新型教學模式;小學英語教學;教學互動
1、引言
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fā)展,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弊端逐漸顯露。這種以老師為中心,書本為中心和課堂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使得課堂失去了它原有的生動性,使學生喪失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同時也忽視了學生的差異性。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教學模式的更新是必要的。而教學互動的出現(xiàn)則成功地將“以老師為中心”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轉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新型教學模式。它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性、彌補了學生被動聽講時所產生的消極性,也同時為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提供了很大的獨立思考空間。教學互動為師生與生生之間的交流與友好關系的形成搭建了一個橋梁,使彼此之間更加親近。但是教學互動主要從哪幾個方面促進小學生的學習這個問題還有待證實。所以,本文將以昆陽鎮(zhèn)一小六年級學生為例,展開調查,希望通過問卷調查法證實教學互動可以促進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發(fā)展小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以及培養(yǎng)小學生掌握和應用知識的能力,從而為小學英語教學提供有效的建議與幫助。
2、理論依據
2.1互動的重要性
教學互動對學生學習是非常重要的。社會建構主義教學觀就有強調到教學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教學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的。這也就說明學生要通過與教師、伙伴之間的不斷地互動從而獲得知識。而協(xié)作也是建構主義核心概念之一。它認為個體之間相互的協(xié)作對教學資料的收集與分析、假設的提出與驗證、教學成果的評價直至意義的最終建構都有重要作用。這也從側面奠定了教學互動的重要性。袁家瓊(2020)提出小學英語教師要根據學情開展小組合作學習,以便學生在合作學習中深化對英語知識的理解。[1]這也就說明了在教學過程中,協(xié)作與互動可以促進小學生的英語學習。
2.2互動在教學中的應用
教學互動在課堂中的應用十分的廣泛。比如:王蓮(2013)將互動教學應用于視聽說課,旨在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2]周風燕等(2015)將互動教學應用于寫作,把寫作教學在多媒體環(huán)境下互動化、合作化、過程化,實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方式的轉變。[3]總之,教學互動是現(xiàn)在非常流行的一個教學手段,很多教師都會將它應用于課堂當中,旨在提高課堂效率,促進學生的學習。
3、教學互動對小學生英語學習的影響
3.1研究方法與對象
該研究作者通過問卷調查法對昆陽鎮(zhèn)一小六年級學生進行了調查,參與人數(shù)為50人。這群小學生英語水平屬于中等,大部分學生在課堂上不是特別積極,在班級里也不是特別活躍,他們不厭惡英語但對英語也沒有特別大的興趣。
3.2問卷調查數(shù)據分析
本次調查對象中,所有人都認為教學互動可以提高英語課堂效率,其中78%的人認為教師在課堂中的角色應該是促進者與合作者,可見教學互動的重要性。如果教師在課堂中的角色是促進者與合作者而不是控制者,那么這不僅可以拉近師生距離,還可以為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提供很大的獨立思考空間。有68%的人認為課堂上老師進行互動時,他們的學習興致會一下子被提高,課堂參與度也要比往常高很多,更有86%的人認為長期的互動可以培養(yǎng)他們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由此可見教學互動可以激發(fā)小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興趣是通往成功的關鍵之一,有了興趣才會有繼續(xù)探索英語的精神。有54%的人說在老師提問時,他們會主動去查詢或閱讀一些資料,也有90%的人說他們發(fā)現(xiàn)在長期的互動下,他們養(yǎng)成了很好的學習習慣,比如自覺記筆記、提前預習課文等,由此可見教學互動可以提高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可以提升小學生整體的學習效率與學習效果。有86%的人認為師生互動可以激發(fā)他們的想象力,尤其是在一些游戲或小組活動環(huán)節(jié),他們可以自由地發(fā)揮的想象力,提出自己的觀點。更有92%的人認為互動可以更好地拓寬他們的思路,由此可見教學互動可以發(fā)展小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可以在學習中激發(fā)學生的思維能力,讓他們對問題的研究更深入。有60%的人認為課堂上與老師進行適當互動可以使他們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更加牢固,更有 83.3%的人贊同在互動中所掌握的知識更容易運用在今后的學習中,由此可見教學互動可以培養(yǎng)小學生掌握和應用知識的能力。如此一來,不管他們今后在學習中遇到什么問題或困難,他們都會懂得靈活運用所學過的知識。綜上所述,該調查證實了互動在小學教學中的必要性,它可以從各方面幫助與提升小學生的英語學習。
4、建議及措施
通過上述實驗,本研究證實了教學互動可以從學習興趣、自主學習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以及掌握和應用知識的能力等方面促進小學生的英語學習。所以,為了讓教學互動在今后造福更多的小學生,該研究的作者分別針對教師和學生提出了幾點不同的建議。首先針對教師,該研究作者提出教師可以設計一些課堂游戲環(huán)節(jié),比如你問我答、單詞接龍、小組比賽等等,激發(fā)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他們對英語的探究精神,以便他們可以更好、更快地掌握英語知識并在日后加以巧妙的運用。除此之外,教師在課堂中也可以適當?shù)夭迦胍恍┯⒄Z情景劇表演,這樣不僅可以激發(fā)小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還可以讓小學生在與教師與同學的合作、互動中增進彼此之間的關系、培養(yǎng)自信并學會運用知識。其次,針對小學生,該研究作者也提出了兩點建議。其一:小學生應積極參與課堂互動。任何事情的成功都不是單方面的,如果只是教師單方面的互動,而小學生不配合的話,那么這對小學生的英語學習是沒有任何幫助的。其二:小學生應在課后勇于反饋及提議。如果他們對課堂有想法的話,可以在課后勇于向老師提議,比如希望老師課上多進行互動等等。這會讓教師及時了解到學生的需求,做出相應的調整,有效防止小學生對英語課堂徹底失去學習興趣。
5、結論
5.1研究結論
該研究通過對昆陽鎮(zhèn)一小六年級學生的問卷調查,在一定程度上證實了教學互動可以有效地促進小學生的英語學習,具體表現(xiàn)在四個方面:激發(fā)小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提高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發(fā)展小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以及培養(yǎng)小學生掌握與應用知識的能力。這與該研究作者剛開始的預想差別不大,作者做該實驗主要的目的就是想要驗證一下她多年教學經驗所得出的猜想,以便在今后的教學生涯中可以更放心、更大膽地采用教學互動這一教學手段來使小學生的英語學習更上一層樓。同時,也可以更好地推廣這一教學手段,讓更多的小學英語教師在看到這份研究報告后,能在她們今后的課堂上多與學生進行互動,讓英語課堂變得更有趣,更有效率。
5.2不足與啟示
該研究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證實了教學互動的有效性,但是由于時間緊迫,參與研究的小學生有限,所以研究結果并不是很絕對。另外,該研究也從側面啟示了廣大的小學英語教師,他們在教學生涯中應勇于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順應時代發(fā)展的需求,不斷地造福她們的學生。
[參考文獻]
[1]袁家瓊.促進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互動的有效策略[J].新課程研究,2020(11):57-58.
[2]王蓮.多模態(tài)英語視聽說教學中的課堂互動分析[J].教學與管理,2013(15):141-143.
[3]周風燕,張鑫,陳勁.多媒體網絡環(huán)境下的大學英語寫作教學[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35〔12〕:61-62.
[4]程熙旭.打破大學英語課堂中的沉默─提高課堂互動的行為研究[J].中國外語教育,2011,4(1):25-30.
[5]查有梁. “交流-互動教學模式建抅(上)[J]. 課程教材教法, 2001.
[6]David, N. 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4.
[7]G.H. Mead. Mind, self and society [C]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34: 158-159.
[8]Herbert Blumer, George Herbert Mead and human conduct,[M],CA: Alta Mira Press,2004.
[9]Nicole Lotz,Helen Sharp. CHALLENGES FOR INTERACTION DESIGN EDUCATION IN THE SOUTH: A CASE STUDY OF BOTSWANA[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2020, 32(1).
[10]Volman, M. Patterns of Contingent Teaching in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J].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2011.
(作者單位:浙江中醫(yī)藥大學濱江學院,浙江 杭州 310053)